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的治疗效果

2014-07-18 12:06杨爱民杨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19期
关键词:醛固酮心肌梗死心功能

杨爱民 杨丽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的治疗效果

杨爱民 杨丽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的治疗效果。方法PCI术后的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早期给予依普利酮治疗。治疗12个月后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左室后壁 (LVP)、室间隔厚度 (IV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 并比较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96%优于对照组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依普利酮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心肌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坏死, 在临床上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 并伴有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破裂等并发症,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PCI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一种安全有效再灌注方法, 具有再通过率高和残余狭窄少的优点, 为了更好的进行PCI术后治疗, 作者采用依普利酮进行治疗,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1月~2013年4月经PCI手术治疗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实验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45~85岁, 平均年龄(57.2±4.6)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年龄47~83岁, 平均年龄(60.7±5.4)岁。经检查两组患者均无其他严重疾病, 组间资料在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PCI术后实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6410)75 mg/d, 1次/d;口服的辛伐他汀片(河南天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 H20123381)20 mg/d;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口服依普利酮 50 mg/d 。两组均治疗12个月后,观察患者的LVEF、LVP、IVS、LVDD变化情况及心力衰竭发生率。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根据心功能评价标准:心功能改善Ⅱ级为显效, 改善Ⅰ级为有效, 心功能无改善或恶化为无效[2]。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采用美国GE公司RT-6800型彩色超心仪, 探头频率为7.0 MHz。在PCT术后与治疗12个月后分别观察左心室功能和心脏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脏重构变化 实验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 LVEF增加、LVP减少、IVS厚度减少、LVDD减小。其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两组在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治疗效果显著。详见表1。

表1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实施依普利酮治疗效果 [n(%)]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冠状动脉突发完全性闭塞, 心肌细胞发生缺血性损伤引起的心肌坏死,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3]。血脂出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载脂蛋白B(ApoB)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载脂蛋白A(ApoA)降低, 心脏负荷增加(如体力活动、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用力排便等), 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如低血压、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等诱因都极易诱导心肌梗死的发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指运用心导管技术, 疏通闭塞的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方法[4]。包括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快回复心肌的血液灌注, 所以在理想状态下, PCI应在患者入院90 min内进行, 时间越早越好, 最迟不能超过12 h。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突发性, 家属应懂得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一旦发生, 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救治。依普利酮为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其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 竞争性阻断醛固酮与其受体结合, 从而达到降压、改善心肌重构的功效[5]。具有耐受性好、副作用小的特点。本研究显示, 用依普利酮进行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和心肌重构, 组间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实施依普利酮进行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 赵丽萍.68例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3, 34(6):1078.

[2] 李艳玲.依普利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 71 例疗效观察.中国现代医生, 2012, 48(13):31-32.

[3] 赵玉红.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非TS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16):2103-2104.

[4] 陈露.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中国循环杂志, 2013, 8(4):316-317.

[5] 张晓丹.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应用研究进展.航空航天医药, 2013, 17(4):241-242.

2014-06-12]

132011 吉林市中心医院特需一疗区(杨爱民);吉林工商学院校医院(杨丽)

猜你喜欢
醛固酮心肌梗死心功能
高醛固酮血症与代谢性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及乳酸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醛固酮可通过NLRP3炎症小体诱导小鼠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