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链对患者负面情绪及自觉健康行为的影响

2014-07-18 03:31陈蓉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呼吸科负面出院

陈蓉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干部三科,广东 广州 510010)

随着现代医疗理念的逐渐更新及患者对自己住院期间所享受到的护理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在医院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呼声日益高涨[1]。呼吸科病房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大多数为慢性肺部疾病者,患者不仅存在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更是存在呼吸困难所致的低氧现象,生活质量普遍不高[2]。患者由于长期经受上述病况,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出现。再加上大多数患者存在吸烟等不健康行为,虽然接受治疗时病情暂时得到控制,但仍旧会因不良习惯导致病情复发[3]。而护士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的医务人员,如何提供细致、高效及优质化护理服务显得极为关键[4]。笔者开展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负面情绪及自觉健康行为的变化。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呼吸科于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3例,女27例,年龄36~72岁,平均(52.1±1.6)岁。所有患者住院当天均经常规呼吸内科检查,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其诊断符合人民卫生版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相应病种的临床诊断标准。病种构成:支气管哮喘23例(占23.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8例(占18.0%),肺心病10例(占10.0%),肺癌10例(占10.0%),慢性呼吸衰竭18例(占18.0%),慢性支气管炎19例(占19.0%)。纳入标准:不存在其他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建立良好的护患信任:①入院当天,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段给予尊称,让患者体会到被尊重感。②耐心介绍病室的环境布局、主治医生及住院注意事项等信息,让患者对即将入住的环境形成一个正确认知期待。③介绍过程中,询问患者的困惑,并及时给予解答。

1.2.2 个体化心理干预:①护士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在查阅患者的一般信息后,初步评判患者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及文化素养。②采取诱导式发问或直接发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对情感明显受压的患者,需重点进行沟通,鼓励患者通过言语宣泄表达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护士需扮演好双重角色:一方面成为一名优秀的倾听员,仔细聆听患者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再理清逻辑思路,找出诱发患者负面情绪的源头,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另一方面,护士还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协调者,在获得患者允许的前提下,将患者的想法转述给家属,并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必要的关心和物质支持。③在病房中,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喜爱情况播放轻音乐,指导患者做平静呼吸运动,进行适当冥想,回忆过往愉悦事件,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④考虑到呼吸科患者以老年人居多,针对这类人群应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减少其孤独感,必要用时予心理指导。

1.2.3 健康教育及健康行为干预:①护士充分把握每次与患者接触的机会,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逐步向患者介绍疾病病因、治疗手段、预后及转归。②在宣教过程中灵活选用方案,可将抽象的问题尽量具体化和系统化,比如采取图片、视频等方式,力求让患者能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③鼓励患者通过反复回顾、复述、纠错等方式达到一个较佳的知识掌握情况。④仔细记录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方式,并逐条进行宣教干预,包括吸烟、睡眠、饮食及运动方面。在呼吸道疾病患者中有部分是吸烟患者,对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采用播放吸烟危害健康的影视片、图片,并进行实例讲座。⑤鼓励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宣教督促。⑥针对所有患者每周开展一次病友座谈会,鼓励病友之间彼此分享本周健康心得和体会,并分享自己健康行为改善情况,使之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病友交流圈。

1.2.4 术后随访追踪:为巩固患者的正确健康认知,待患者出院后,对本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追踪。随访方式主要为电话随访,随访过程中,护士了解患者目前的生理状况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情况。对存在不健康行为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指导,鼓励其逐渐形成科学、规律的健康理念。

1.3 观察项目 ①分别于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向患者分发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由专人回收并记录数据。②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向患者分发自觉健康行为效能表,该表一共有4个维度28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为健康责任、心理安适、营养、运动,每个条目的答案均采取“完全没有能力做到”到“完全有能力做到”5个等级选项,对应分值分别为0~4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自我健康行为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由专人统一收集并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住院和出院当天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负面情绪情况 患者住院当天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67.65±6.86)分、(72.84±5.67)分,出院当天的SAS和SDS分别为(46.07±8.06)分、(43.42±7.43)分,住院当天与出院当天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负面情绪评分比较(n=100,±s,分)

2.2 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自觉健康行为情况 患者出院当天的健康责任、心理安适、营养、运动等维度的得分均较住院当天的得分高,各维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优质护理理念近年来逐渐被各大医院所青睐,并贯穿于临床诊疗的全程[5]。呼吸科病房收治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群,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的存在,往往会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是病情反复发作的诱因之一,而久治不愈的疾病又时常困扰着患者,对自身疾病预后未知性的忧虑及家庭经济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所以,对呼吸科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意义重大[6]。

表2 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自觉健康行为比较(n=100±s,分)

表2 住院当天和出院当天自觉健康行为比较(n=100±s,分)

时间 健康责任 心理安适 营养 运动住院当天 2.316±0.625 2.214±0.608 2.217±0.560 2.336±0.647出院当天 5.488±0.573 6.775±0.452 6.774±0.458 7.813±0.607 t 3.027 3.963 4.372 8.879 P<0.05 <0.05 <0.05 <0.05

笔者本次调查分析了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从护理服务的3个环节入手:①建立护患信任:借助一系列“亲民化”服务的开展,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为其今后护理措施的顺利落实提供保障[7]。②个体化心理干预:责任护士与患者沟通时,灵活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尽可能使患者在交流中不存在压力感和拘束感[8-9]。借助患者情感的宣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另外护士协调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通过家属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健康教育及健康行为干预: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以往错误认知,使其体会到科学、合理的健康方式能够促进病情的预后转归,进而在患者的思维认知体系中逐渐形成一个健康生活理念,提高自觉健康行为。高明[10]和Olveira等[11]研究也证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健康行为的同时,促进了护理学科发展。通过本次调研,本组患者在出院当天的SAS、SDS和自觉健康行为评分均优于入院当天,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与杜晓宁[5]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优质护理服务通过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高自觉健康行为效能,临床效果较佳,值得进一步推广。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链模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案,既能减少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又能改善自觉健康行为,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呼吸科负面出院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风雨中逆行的抗“疫”巾帼战士——记呼吸科副主任张磊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第五回 痊愈出院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