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引领初中生学好文言文

2014-07-21 02:59张运玲
文教资料 2014年10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张运玲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主动学习探索文言经典呢?本文从多媒体的运用、剧本演出、学生创作等角度作了方法探索。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文言文对于我国古代文明及民族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本所收录的文言文大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之作。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让学生“夯实文言基础”,教师课堂上分外“勤劳”,忙于讲解字词、翻译文章;学生在课堂上分外“勤奋”,不停抄写笔记、记诵要点。久而久之,“勤劳”的老师发现文言文越教越“累”,“勤奋”的学生认为文言文越学越“烦”。如此情绪下,只能与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背道而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文言文产生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品味、探求。若能如此,相信对他们来说,“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不仅不是件难事,反而有可能是件趣事。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作了探索。

一、借助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文言经典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改变心中为文言文贴上的晦涩难懂的标签,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无疑是一种有效途径。

1.借助图片直观展现。

文言文教学中,难免涉及古代的人物或事物,此时借助多媒体图片的展示远比教师在课堂上费尽唇舌来得轻松而有效。学生可以看得一目了然,听得明明白白,真切感受历史原貌。

对于一些写景的山水游记类文言文,展示图片可以让学生的感受更直观,对文章的理解更深入。比如《小石潭记》,柳宗元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教师可根据其景物描写的顺序,先后播放“水尤清冽”、“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等画面。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画面中,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文章,感受作者在宜人的美景中所产生的清冷之情。

2.借助动画生动感知。

初中语文课本中,尤其是六七年级,常有些故事类的文言文,如《螳螂捕蝉》、《滥竽充数》等。与其给学生讲解,让学生背诵“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中的重点词“委”“取”的意义,不如让他们借用动感图像,自己感知和理解词义及文义,这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

3.借助背景音乐感悟。

文言经典的阅读以“读”为主,音乐欣赏是“听”的艺术,若将音乐融入古诗文教学中,就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感悟文言经典的魅力。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些铭意类的文章,借助背景音乐会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教授《陋室铭》时,可以让学生在幽雅的古乐曲中聆听此铭,调动情感体验与想象,感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文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

4.借助相关影视剧提高兴趣。

出于个人喜好,我曾观看过电影《孔子》、《墨攻》等,觉得让学生从这种渠道了解一些知识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讲效果好,就推荐给学生假期看。课堂上在谈到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他们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等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述讲。这使文言文的讲解事半功倍。

二、借助现代化的演出方式,提高学习文言经典的兴趣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现代化的演出方式不仅是学生最喜欢最有兴趣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的一种方式。

1.通过表演课本剧,提高兴趣,加深理解。

学习文言文时,把课文作为剧本,让学生参与,自导自演一场课本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演出前,学生会调动热情读文章、理解内容、揣摩人物心理及情感。六七年级的文言文中,不少篇目可以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例如:《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辨日》、《王顾左右而言他》、《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这些篇目内容简单、故事性强、以对白为主、语言极富个性,是比较好的“文言剧本”。

当学生在表演课本剧、用文言口头呈现故事塑造人物时,兴趣浓厚,不仅身临其境,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深刻地理解内容,发展情感。

2.通过改编课本剧,培养兴趣,开发潜能。

比表演课本剧再提升一步的做法是改编课内文言篇目,补充其中略写的部分情节,并增添文言对白,使其构成一个情节完整、起伏跌宕、适宜表演的“文言剧本”。这种方法适用于小组合作完成,让小组成员配合完善情节、设计对白,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组集体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教材内的篇目,以《孙权劝学》为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课文中“论”部分一笔带过,这就给学生改编“文言剧本”提供了发挥空间。让学生充实这部分内容,用文言词语补充“论议”的对白,并注意内容的连贯一致。在这样的“思、编、改、演”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很好地把握了文章内容、理解了主题,更增强了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创造性潜能得到了极大开发。

三、借助多形式的“创作”,提高学习文言经典的兴趣

1.简单文言文创作提高兴趣。

八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可以鼓励他们在每日随笔中进行简单的文言创作。学生可用文言形式记录一件小事,或一点所思所想,这让学生觉得很新奇有趣。此外,经典文言文文简意丰、用字凝练,学生在效仿古文进行创作的同时,也会效仿古人字斟句酌,用凝练的语言传达隽永的深意。进行简单的文言创作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学以致用”,让文言文“活”起来。

2.图画创作加深感悟。

古诗文重意境的创造,这不仅给了读者体验空间,而且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中学生的生活验及阅读积累丰富,有能力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再现意象、构建意境。在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在图画中再现理解和想象。当然,画的如何无所谓,只求能表现自己的想法。这种“文言输入—理解—转化—图画输出”的方法会使学生的理解更具象、感悟更加深刻。

无论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方式、现代化的演出方式,还是多形式“创作”,都是笔者的探索,虽不够成熟,有些片面,但旨在激活文言文的教与学,让兴趣引领学生探索文言经典。endprint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