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等教育资源促进 统筹城乡发展的共享机制研究

2014-08-07 14:25金春寒吴宗元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共享机制高等教育

金春寒+吴宗元

摘 要: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重庆高等教育资源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平台、培养统筹城乡发展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等。同时,为保证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发挥有效作用,应重视构建多资源共享渠道,克服现实障碍,构建长效机制,并且使高校在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中,扩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统筹城乡;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6-0009-04

一、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统筹城乡”就是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通过充分发挥工业发展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发展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成为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给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对于加快改变重庆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探索和构建中西部地区健康快速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重庆地区城乡差距大、经济基础比较弱、城乡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节约和环境保护任务繁重、自身发展体制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和矛盾也给统筹城乡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资源配置在城乡之间长期不合理,如城乡之间的物质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信息资源、社会资源等差距长期存在,有的还在进一步拉大。资源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差距,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乡的不平衡。只有切实加强资源共享和调控,才能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促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1]。此外,重庆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人才缺乏,体制不完善,因此必须寻找有效的资源,建立合理的发展机制为统筹城乡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本研究着重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重庆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满足多方面需求的资源共享机制,以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二、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促进统筹城乡发展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综合性的稀缺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共有资源,对于培养高层次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大有形资源体系,也包括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文化体系(学科结构与专业特色、学校声望、管理思想、教学理念、学校人文精神等)、知识信息和市场等无形资源体系[2]。积极探索高等教育资源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的共享机制,不仅是高等教育资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对重庆教育做了明确定位:一是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二是建设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这两个定位为重庆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重庆高等教育近年来发展机遇良好,区域优势明显、教育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在多方面满足统筹城乡发展的需求[3]。

(一)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即要求在进一步提高工业本身的技术和发展水平的同时,用先进的技术对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进行根本改造,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将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4]这种发展途径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高校教育资源可以针对统筹城乡发展中面临的很多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的问题,开展各方面的技术和实践研究。并且针对城市和农村在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融合、农村进入城市的适应和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都可以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保障。世界经济发展已经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5%~20%,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解大农业、大农村发展的难题,不断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是关键。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其他资本的投资回报率,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长期投资[5]。当前,重庆统筹城乡建设更需要通过加大通向农村的高等教育的投大力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奠定智力基础。纵观世界各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轨迹,都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甚至普及化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建设者。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发展格局,定位发展方向;高等教育则创造发展境界,提高发展水平[6]。

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存在自身优势:一是各类高校各有特色,优势明显,能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撑。根据2009年重庆市教委的统计,重庆市现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包括15所本科院校,29所各类独立、专科职业院校,此外还有4所成人等院校和三所军队院校。二是学科门类齐全,有机械类、土建类、信息类、计算机类、通信类、农学类、经济管理类、法学类、医学类、教育、文学艺术类等众多学科专业,并且在行业地区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在重庆统筹城乡建设发展中,可以为重庆的制造业、建筑业、信息产业、农业、医学、区域经济规划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教师资源丰富。重庆市各类高等院校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据2009年的一项统计资料来看,各高校专任教师32 096人,其中15所本科院校18 75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有14 19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11 545人(数据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这些丰富的资源,可以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

(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平台

高校教育与科学研究应当围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促进研究实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两大目标开展。著名的威斯康辛理念提出:“威斯康辛大学的首要任务在于为州服务,必须从事各种类型的学术研究工作,而不论这种研究的现实价值是否能立即表现出来。……凭借其在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以及实用艺术等方面所推行的教学及培训活动,把一大批具有献身精神及创业热情,且致力于社会发展与进步事业的优秀公民输送到社会中去。”[7]这一理念明确提出高校教育资源对社会发展、科技发展责无旁贷。在威斯康辛理念的影响下,美国高等教育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也对美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有责任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承担责任,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也为高校从事从学科研究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实践性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资源应不仅注重产学研转化,而且应做好长远规划,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长远发展机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产学研一体化,是先有研,再有产,研是产的决定条件,产是研的必然结果,产学研一体化才能真正整合和协调优质资源,实现知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重庆城乡统筹发展中,首先可以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帮助高校与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实行产学研联姻工程,通过政府组织各种科技成果博览会、经济合作洽谈会、城乡统筹发展论坛等渠道,拓展校企合作形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不仅促进人才培养,也能提升经济实力,促进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其次,高校自身也可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学科特色,建立一批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推进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比如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可以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汽车工程类专业、船舶、道路交通类等专业的研究成果,为三峡库区建设、山区道路整治、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学科支持。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语学院等高校可以借助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将文化领域、教育领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更多地推广到文化生态链建设,以及大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教育统筹,形成有一定特色和高水平的城乡统筹教育生产力和城乡生态文化产业。此外,高校自身也要重视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研究与应用的关系,转变观念,重视产学研推广,加强国际、国内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为城乡统筹的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endprint

(三)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为统筹城乡发展培养多方面人才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管理和制度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效应,而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统筹城乡发展涉及层面广、时间跨度长、不确定性因素多、发展任务艰巨,不仅需要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更需要大量的理论系统性、专业管理性和职业技术性人才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社会人才,通过发展专业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远程基础教育等实现人才培养功能,达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目前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对重庆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偏低,一项数据表明,1997—2006年重庆市GDP实际年均增长率11.39%,其中有2.04%是由教育带来的,占GDP实际年均增长率的17.95%,其中高等教育只占1.29%[8],高等教育的利用率和对GDP的贡献率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整合高等教育资源,重点发展综合型、科研型大学,通过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的聚集、辐射作用,发挥一点带两翼的功能,推动整个重庆的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

作为长江上游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心,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社会经济发展肩负着推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任务。在“314”总体部署的指导方针下,城乡统筹发展可以更多地依靠重庆高等教育资源,汇集各类人才理论、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本,为城乡统筹发展输送更多的各类人才。重庆拥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美术学院、四川外语学院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具有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经验的高等院校。近年来,重庆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专科生和职业技术教育三个教育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两个教育系列的高等教育资源体系。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可以发挥自己内在的优势:首先,在统筹城乡背景下,积极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统筹城乡发展,面向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实用性专业类人才;其次,利用自己的资源平台,积极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工程和人才培训系统工程。一是发展农村非学历教育技术和管理培训。建立高校和乡镇之间开展非学历职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的机制和通道,通过政府牵线搭桥,高校对口支持等方式,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积极开发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平台,为广大乡镇青年提供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其产能素质。二是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利用高校和乡镇合作通道,建立农村高等教育人才基地,不仅可以将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输送到城乡统筹的建设岗位进行实习和工作,也可以培训农村优秀青年成为高等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开展专项类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育,比如在三峡库区等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在特色农村产业基地开展产业化开发等人才培训。

三、重庆高等教育资源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共享机制构建城乡统筹发展对于重庆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是重大机遇,也将面临重大挑战,统筹城乡发展中兼顾教育统筹,应充分挖掘重庆高等教育资源的特有优势,要通过构建长效共享机制、开发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平台、立足高效率和双赢的共享结果,以此充分发挥重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智力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人才培养、渠道保障等作用。并且克服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障碍,形成高等教育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互助双赢机制。同时,在高等教育资源自身改革机制方面,着眼高等教育长远目标,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和影响力。

(一)抓住时代机遇,开发多种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渠道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引领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更大发展。市长黄奇帆在2012年1月重庆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重庆建设经济高地、国家中心城市,需要教育高地的支撑;重庆建设城乡统筹的直辖市,促进缩差共富,需要教育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一手抓教育高地建设,一手抓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发展要服务经济发展,打造教育高地必须要与打造经济高地相结合,必须与产业对接,与发展需求对接。高等教育应顺应统筹城乡发展历史背景,改善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开发多学科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并构建互通互促保障机制。

重庆3 000多万人口中,农民占3/4,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差,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力培养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可以重点拓展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城镇、乡村人才培养途径,充分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专业环境、图书资源为城镇、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和对口资源链接,比如开发高校图书馆信息的共享平台,实现远程链接,利用高校的优势专业环境,为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区域提供对口专业支撑和问题解决通道。制定相关的人才进修制度,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智力支持的常态化。在产学研平台方面,基于重庆市高等教育资源各级各类学科的优势,通过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实际成果,促进我市传统汽车和制造工业、电子信息化产业、服务行业、新农村经济产业等更快发展。

(二)克服现实障碍,形成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互促双赢机制

重庆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有着特殊的改革背景,重庆地处西部,面临特殊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重庆属于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并存。另外,重庆经济发展水平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结构比重较大,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域内城乡差别和贫富差巨大,反映分配不公程度的基尼系数达到0.42,超过世界银行的警戒标准等。此外,高等教育资源对经济发展贡献率偏低等问题,都将制约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资源本身面临着一些体制方面的问题,比如行政集权模式对学科发展的制约、专业结构和人才产出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克服现实障碍,形成高等教育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互促共赢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重庆的工业产业类型主要包括三个板块:传统的汽摩和装备工业、钢铁、机械等传统工业,以及发展迅速的电子信息产业,依托工业发展,重庆市还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包括加工贸易服务业、信息产业外包服务业、自由贸易区、金融中心等。无论是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产业,还是快速发展的服务业,都需要大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统筹城乡发展需要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更好地适应统筹城乡发展中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应主动对接工业、农业、服务性产业,使人才培养适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需求。各类高校应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模式,深入开展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围绕产业结构发展需要,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配套专业和学科建设,培养和引进专门的学科人才,为迅速发展的经济输送各类人才。

(三)着眼长期目标,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和影响力

统筹城乡发展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已有的现实经验,必须具有战略意识和高度。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也需要着眼长远目标,畅通共享机制,开发共享渠道。对各级各类高校来说,应着眼长期发展规划,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的规模和影响力。首先,为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通过农村的高等教育也是势在必行,应根据地区特色,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充分发挥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特色农业地区,开设特色农业技术专业;生态旅游重点发展地区,应开辟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应重视解决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脱节问题,把握教育的一贯性和科学性,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精神渗透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技术培养中,真正使高校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建设者的输送地。第三,在统筹城乡背景下,积极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体系,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建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有机结合的农村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农村高等教育网络体系,并且开发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等远程教育网络,通过政府引导,建立法律法规、教育投入等推进农村高等教育体系保障机制,使高等教育真正成为重庆建设经济高地的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endprint

参考文献:

[1]张维全.实施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工程[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2):103-105.

[2]夏丽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136.

[3]孙渝莉.重庆高等教育资源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15-119.

[4]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宋华明,吴其阳.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对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8]张敏.论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Research on Chongqing Province珡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JIN Chun棠愀渀, WU Zong秠甀愀渀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Abstract: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s well as a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Province.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Chongqing Province have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We can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sharing Chongqing珡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i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providing intellectual support, integration research platform, and training required in all aspects of personnel etc. To guarantee that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sharing mechanism plays an effective role, we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building many resource sharing channels, overcoming obstacles, constructing long瓠攀爀洀 mechanism and enabling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urban and rural; sharing mechanism 2014年6月第33卷第6期

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享机制高等教育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