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没,请注意

2014-08-13 16:24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宝宝幼儿园家长

“熊孩子”是指那些好奇心大、做事有足够破坏力的孩子们,一般在5-14岁之间。我们曾听闻很多“熊孩子”的事件,这些“熊孩子”的行为,有些令人哭笑不得,有些真叫人捏一把汗。“熊孩子”之所以“熊”,和社会环境及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作为家长应该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家长应该怎样驯服人见人怕的“熊孩子”?

事件一:隐身“熊孩子”潜伏泥水沟

小时候谁没玩过泥巴,然而能玩到隐身程度的人恐怕不多。某日,一位奶奶到派出所报案,称自己的孙子与其姐姐的孙子在一处工地玩耍时不见了。民警立即赶到工地寻找,终于在一个泥水沟里将两名正在玩耍的小孩找到,只见两人浑身沾满了泥巴,与周围的土地颜色一致,颇似士兵的伪装,怪不得找不到呢。这对隐身“熊孩子”被网友纷纷调侃“是当特种兵的料”。

事件二:“熊孩子”钻安检仪吓坏父母

某日下午2点半左右,兰溪火车站铁路派出所民警正在候车室巡查,突然听到安检视频监控人员喊道:“怎么机器里有一个人?”这时,一名妇女喊:“傻儿子,不能钻进去啊。”但还没等妇女反应过来,小孩直接钻进了安检仪,在场的人都傻眼了。当时没有行李在过安检,但安检仪的传输带依旧是动着的。就这样,顽皮小孩直接通过安检仪进入了候车室。而与安检仪相通的电脑上,便呈现出了一幅“人体图像”。

“熊孩子”的确是一个令人头疼的群体。他们总是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破坏力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无厘头的要求往往弄得你不耐烦乃至抓狂。他会删掉你的文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熊孩子”呢?作为他们的家长应该好好反省一下。

有“熊孩子”,必有“熊家长”

“熊孩子”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永远不用承担责任,有些家长还不管,觉得小孩子犯点儿错无所谓。“小孩子不懂事”是许多家长最常使用的“挡箭牌”。殊不知,“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为他们背后有这么一群“熊家长”。正是他们的爸妈把他们宠成了面目可憎的模样。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在一些“熊孩子”的眼里,你的珍藏可能跟外面的地摊货没啥区别。他们号啕着想要你的宝贝,心情就跟在大街上想要一根雪糕差不多。

对于“熊孩子”而言,家长的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过分保持“熊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孩子心智上的成熟,容易给孩子潜意识中造成“我是孩子,我犯了错也会被原谅”的错误导向;另一方面,“熊孩子”的行为有时可能具有危害性,家长的引导能够保证幼小的孩子远离危险,也能防止对他人造成危害。每当孩子犯“熊”时,父母应该告诉他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自己要做好表率,不然,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并导致在日后持续犯错,让“熊孩子”一“熊”到底。

制服“熊孩子”,有妙招

“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作为大人应允许孩子有“熊”的行为,但不能没有限度。孩子在“熊”时,也在观察大人的底线,如果一味溺爱放纵,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

第一招:转移孩子注意力

“熊孩子”有旺盛的精力,他们总是窜上窜下,“上山入海”。好动的孩子往往比较聪明,如果我们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将他们的精力转移到有用的事情上,这样对双方都更有好处。

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若能巧用激将法效果将更好,比如你在他人面前大声称赞他“上次宝宝在家里给客人倒茶,又香又好喝,客人都说他懂事”。然后你再顺势叫他去帮忙,他肯定是非常乐意去做。将本来要搞破坏的精力,都转去积极表现自己的“懂事”上,这样宝宝既不会“熊”到他人,也能够很好地学做事。

当他有良好的表现,千万不要忘了称赞他。你的关注和赞赏能让他做事更有动力,他从你的言语态度中也渐渐懂得自己的什么行为是得到赞赏的,什么行为是不讨人喜欢的。这样对“熊孩子”的胡作非为也有一点抑制作用。

第二招:立规矩,树榜样

要给“熊孩子”立个规矩,让他从小就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个意识在宝宝头脑中扎下了根,就会成为他的行为准则,形成自律。宝宝需要一个界限,这个界限给他展示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有些孩子因为年龄小,虽然知道指令和规则,却很难决定该怎样做。当他不行动或不接受指令时,我们又以为孩子不听话。因此,在让孩子了解行动规则的同时,还要指点他怎么做。例如,书如何摆、玩具怎么收、坐要怎么坐、话要怎么说等等。

第三招:爸妈做孩子知心朋友

“熊孩子”总是惹你头疼,其实也可能是因为他想要得到你的注意,想要通过和你交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他们可能用错了方式。如果你想要“熊孩子”有所转变,你要先学会考虑孩子调皮背后的原因,多与孩子交往并进行适时引导,做孩子知心的朋友。如果你能让他从心底里去信服你,那么他也会很愿意听你的话。

比如,宝宝在一旁搭积木,不一会儿,还没有搭出个什么,就想要跑去捣乱别人。这时家长可以主动走过去,和他讨论一些搭积木的想法,然后和他一起玩。结果,这次他用了很长时间搭了好几个很好看的模型,他感到很自豪,还会不停向同伴炫耀。

如果你能激起他对游戏的兴趣,让他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一个事情上,这样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好转,也会减少捣乱他人的想法。

我们相信,只要家长多多关心孩子,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避免“熊孩子”是有迹可循的。

相关链接

“熊孩子”“杀伤力”排行

第一梯队:3-5岁“熊孩子”、小学一到三年级“熊孩子”

正处于讨人嫌的年纪,他们对一切充满好奇,而且已经有了攀比心和占有欲,同时又可以仗着自己不懂事为所欲为。

必杀技:要玩具、折腾房间、摆弄电子产品、偷拿东西。

第二梯队:1-3岁“熊孩子”、四到六年级“熊孩子”

1-3岁因为比较小,力量不充足,但是撕你的书还是很轻松的;四到六年级的熊孩子,处于“哈哈,我都懂”的年龄,表现欲强,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证明自己并不无知。

必杀技:1-3岁“熊孩子”——撕书、尖叫乱跑;四到六年级“熊孩子”——摆弄电子产品、小摆设,乱翻书架。

第三梯队:婴儿、初中、高中“熊孩子”

战斗力不强,婴儿除了哭不会给你啥实质性的攻击。初中和高中的“熊孩子”,宁愿不出门,而选择呆在家里趁父母走亲访友时上网。而且初中和高中的“熊孩子”已经过了让别人偏袒的年龄,没有“熊”的资格了。

话题讨论:

幼儿园里为何缺少男幼师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也是日新月异,“男老师”成了幼儿园里的热门话题。单看男老师在幼儿园里的受欢迎程度,就说明了男老师在幼儿园中的存在是有必要的。男老师到底与女老师有何不同?他们给幼儿带来了哪些“新鲜空气”?欢迎诸位家长、老师、园长就此话题积极参与讨论,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投稿邮箱:yjxtdzz@126.com

猜你喜欢
宝宝幼儿园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家长请吃药Ⅱ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