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来的精彩

2014-08-13 04:37韦漫
好家长·幼教新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班大班班级

韦漫

现今,幼儿园里的游戏基本为同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而不同年龄儿童共同游戏通常较少。不同年龄儿童在一起游戏,与同年龄儿童一起游戏有着质的区别,在不同年龄儿童共同游戏的情境下,游戏的教育功能也才会得以最充分的发挥。因此,我尝试打破班级界限,通过空间的开放、交往的拓展、大小的互动三个层面,在中大班开展了一系列的混龄游戏,实施跨班联合游戏的探索。

一、空间的开放

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班级空间较小,导致游戏区域也相应“缩水”,有的游戏区不得不设在教室的某个角落、走廊、午睡室等地方。大班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积极的游戏体验,他们在自主性游戏中已经有了较强的角色意识和相应的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班级为单位的游戏方式已不再满足孩子们在社会交往能力上的需要,且幼儿的活动范围较小,幼儿接触交往的伙伴较少,幼儿之间的游戏交往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更广的领域。正如《纲要》提出:幼儿园应充分重视环境创设的要求,使环境更适合幼儿游戏水平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让大班的孩子走出班级,和中班的孩子一起进行跨班游戏。

1.游戏串联,创设“公共区域”

我们利用两班之间的相邻空间设置的游戏区域,创设了“公共区域”。由于相邻与合作,班与班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便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我们两个班的老师把游戏公共区域定位于幼儿对本班角色游戏较为熟悉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原本大班设置有“娃娃家”、“银行”、“幼儿园”、“创意坊”、“服装设计中心”等主题游戏,中班有“娃娃家”、“理发店”、“走秀台”等游戏。规划后,把两班的“银行”放在左右两边的走廊上,为领钱的顾客提供了方便。将“服装设计中心”和“走秀台”串联起来,变成比较有规模的“常熟服装城”主题;将整条长长的走廊布置成“公共区域”——“点心店”。在设置“公共区域”游戏的时候,正值我们幼儿园开展有关“地域文化”课题研究,所以,我们将地域文化资源的人文背景融入到“公共区域”中,将“点心店”变成“常熟小吃一条街”,里面有蓝印花布制作的小围裙、小头巾,惟妙惟肖的常熟特产“叫花鸡”、“桂花雪片糕”等等。

2.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

当我发现班级仍有个转角没加以应用时,组织幼儿讨论,共同想出了当前最热门和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主题:旅行社。因此,在转角开设了“虞城旅行社”,还在走廊上张贴了一系列常熟著名旅游景点的图片,让旅游团的成员可以穿梭在两班的户外进行观光。这样,两班幼儿根据所提供的环境、游戏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打破了班级的界线,互相交往起来。游戏的主题丰富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游戏也热闹了起来。“公共区域”扩大了幼儿的活动范围,新的游戏材料刺激和引发了幼儿游戏的发生和发展,同时也减少了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以及设计、制作、安排材料上的重复劳动。

二、交往的拓展

陈鹤琴先生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游戏的作用有诸多的论述。他强调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机会是游戏。正如新《纲要》指出,幼儿同伴群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而我们设想打破年龄班级界限能更充分地实现这一理念,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1.交往对象的拓展

刚开始,我会鼓励大班孩子们:“今天,老师要看看哥哥姐姐们,有什么好办法吸引弟弟妹妹和你们一起玩。”孩子们商量起来,有的说:“我们和弟弟妹妹说我们带你们玩。”有的说:“我们用好玩的玩具和开心的游戏来吸引他们。”活动开始了,有的哥哥姐姐在邀请弟弟妹妹和自己一起游戏;有的则干脆在超市、理发店等游戏区大声地吆喝:“快来看,超市新鲜上市的桃子啊!又大又甜喽!”“今天理发打半折!”……大班孩子热闹的嬉戏声吸引着中班小朋友的目光,他们陆陆续续放下手中的玩具,来到超市等活动区外用好奇的目光观望哥哥姐姐的活动。看到这个情景,我暗示超市的经理小怡:“经理,妹妹在门口看着你呢!”小怡一听,连忙放下手中的“活”,拉起妹妹的手:“我是超市的经理,你当超市管理员吧!你只要把货架上的东西摆整齐就好了!”当妹妹一脸自豪地带上挂牌,认真地分类整理起各种物品时,我欣慰地笑了,孩子们之间的合作开始了。

2.交往形式的拓展

为了引导幼儿多接触、多交流,我在游戏中启发幼儿用多种形式进行交往,如:邀请客人、角色轮班、串门、消费等,把各种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加强幼儿与同伴间语言的交流,同时也传递给孩子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孩子们从游戏中学习在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与不同人物的交往,体验着交往带来的快乐。同时,教师也适当引导幼儿在活动时能更大方地与其他主题的幼儿合作、交往,并生成其他新的活动情节,如:当美食街没生意时,请幼儿园的小朋友帮忙制作广告单;请旅游团的旅客到餐厅用餐;请幼儿园的老师带小朋友春游,参观家乡的各个景点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我发现幼儿间的交往更大方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社会情景也更加丰富了。

三、“大、小”的互动

游戏时能再现现实生活,而年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经验也有所不同,大班孩子的游戏经验对中班孩子来说是非常可贵的,因此要真正发挥大班幼儿的优势,增加其与中班幼儿交往与互助的机会,在游戏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大班孩子带动中班幼儿。

1.“大带小”,建立游戏规则,培养良好习惯

游戏都有一定的游戏规则,人员的分配、物品的摆放,游戏结束后要整理游戏的玩具物品……因此刚开始时,我们可以请大班幼儿与一名中班幼儿结对共同游戏,熟悉游戏规则。几次游戏下来,中班孩子在大班孩子的带领下,对游戏的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也能在大班孩子的带领下学着摆放和整理,然后逐渐过渡到独自游戏。例如,一名中班孩子担任“点心店”里的“点心师”,看到顾客来,他急忙迎上去,问:“你要买什么?”这时,旁边的大班孩子就说了:“你是负责做点心的,招呼顾客应该由服务员来!”再如,中班“娃娃家”的“姐姐”兴奋地跑来买东西,大班的“服务员”也会对她说:“娃娃家的姐姐是不能一个人来买东西的,要由妈妈带着一起来!”在这些游戏的交往中,中班孩子习得了游戏的规则,同时大班孩子也对游戏的规则进一步巩固了。

2.“大带小”,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去“美美发屋”,但是地方太小,只有两个位子,不能满足很多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共同讨论,怎么让那些顾客们减少等待。于是,孩子们讨论起来:“可以搬一些椅子来,让大家坐着看看书、杂志,还可以喝喝茶”,“如果等饿了,我们还可以打电话叫外卖,让小吃店的服务员送好吃的。”讨论后,我们马上在理发店的旁边放了几张椅子,放了几个杯子,这样一个小型休息室便初具雏形了。同时,中班孩子根据哥哥姐姐的想法一起发展游戏,游戏兴致大大提高了。

在这些混合游戏中,处处充满了互动,有的是自发的、有的顺从师意;互动方式也是多类型的,有帮助型的、模仿型的、指挥型的,而且这些互动存在着个性的差异。但无论是哪种互动,幼儿都将获益匪浅,因为不同年龄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教育生态环境,不同年龄的幼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的空间。

“跨”一步,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跨班联合游戏,使得游戏的种类增多了,游戏空间扩大了范围,游戏互动增多了,大大丰富了幼儿的认知经验和社会活动经验,提高了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也促进了师幼间的互动与合作。

相信孩子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放、有序的环境中活动、发展,一定会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快乐、美好的回忆!

(江苏省常熟市琴湖小学幼儿园)

猜你喜欢
中班大班班级
浅谈自然角内中班幼儿科学观察能力的策略研究
班级“四小怪”
怎么升到中班的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
不称心的新班级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