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少年阶段孩子对父母的逆反情绪

2014-08-15 00:42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绪青少年家庭

张 荣 江

(许昌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许昌 461000)

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应激表现,是对外界刺激的自然应对,同时附加一定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如喜、怒、哀、乐等。孩子对父母的逆反情绪,就是一种心理表露,是孩子为了反映诉求,使自己的角色受到重视,对父母的言行和规范采取抵制和消极顺从的态度。情绪表现有自我封闭不理不睬,顶嘴,怒目,甚至离家出走,目的是释放一种信息,表达自己的某种需要和存在的价值,期望改变目前的不满意状态。

一、孩子对父母逆反情绪的实质

( 一) 发展心理学解释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1]。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处在告别童年迎接成年的阶段,有一种告别的喜悦和未来的憧憬,也有少不更事的恐惧。当父母提出相对之前儿童阶段较高的学习目标或社会规范的时候,与孩子长久以来养就的认知惯性、行为惯性形成偏差和冲突,与心理预期的喜悦和憧憬有落差,孩子在心理上没有准备,从而激发逆反情绪。

( 二) 社会心理学解释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够实现的。现今青少年阶段的孩子他们也需要得到同类群体的认可和玩伴小社会的尊重。当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规范,有异于群体的“潜”标准时,孩子觉得会被自己的群体视为另类。这个时候,孩子对父母的教育往往有逆反情绪。

( 三) 行为心理学解释

初入青春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渴望快速成长做“大人”,在行动上也渴望像“大人”。孩子都羡慕做“大人”有很多的“特权”,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有经济、时间、空间的自主权。因此,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对行动的自主性、空间的独立性、体验的直接性,有强烈的需求和欲望,甚至表现为一种冲动。当其受到限制或者阻挠时,就通过逆反情绪向父母传达一种信息,表示强烈的不满和抵制。

二、青少年对父母逆反情绪的表现

( 一) 触发情境

为收集青少年对父母逆反情绪情境的真实资料,本调查设计“对父母逆反情绪表现”的调查问卷,在学余时间,针对社区、学校的青少年对象进行发放。前后共耗时8 个月,发放问卷1080 份,收回920 份,其中有效问卷902 份。

问卷一级指标分为学习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社交生活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4 -6 个二级指标,其中学习生活包括时间、作业、方法、成绩、目标和挫折,家庭生活包括家庭礼仪、家务劳动、休闲方式和热点话题,个人生活包括衣着、饮食、休息、运动、文娱和卫生,社交生活包括交往对象、时间地点、交通方式、监控方式、开支消费和相处方式,基本覆盖父母和孩子生活所及问题。

1.学习生活

调查信息显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结,是青少年对父母逆反情绪的主要根源。在学习生活方面,82.1%的父母要求孩子将校余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希望孩子补强薄弱科目,多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和辅导资料。18.9%的父母非常注意收集一些成功学生和相关老师关于学习方法的信息,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传输,翼期孩子有所领悟甚至照用。在孩子成绩不够理想时,或者在学习遇到挫折时,将近40.5%的家庭,父亲、母亲、孩子之间存在互相推诿责任的三角关系。67.7%的青少年时期孩子认为,在学习方面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认识。48.1%的孩子比较排斥父母的包办和安排,和父母意见不一致时,有26.7%的孩子采取冷战的方式消极抵制。

2.家庭生活

在家庭生活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分歧的情形较少。相对于读书来说,父母普遍认为是次要问题,可以“不计较”。76.9%的父母要求孩子有比较好的家庭礼仪,能够在父母的社交圈里面有良好表现。只有38.8%的父母要求孩子在家里能够分担一部分家务劳动,主要是整理内务。86.4%的父母反映,孩子大部分时候能做好以上两个方面。有49.7%的孩子认为,逆反情绪主要来自父母“爱比较”。父母喜欢拿别人的孩子做比较,人家如何如何优秀,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休闲方式上,82.1%的孩子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者聊天,容易招致父母的“思政教育”。在热点话题上,调查显示,“代沟”是一种重要的逆反情绪激发情境。在19.6%的家庭中,孩子的“浅见”容易让父母找到教育的话题,而父母对时尚明星的无知,也招来孩子的强烈不满,常常由于谈不到一块,不欢而散。

3.个人生活

在个人生活方面,逆反情绪来自孩子的自主性。父母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规范生活细节。衣着的款式、厚薄、搭配,饮食的多少、时间,休息、运动的节奏、时长,听音乐、看电视的时机选择、节目内容,以及个人卫生的处理,53.3%的家庭中,父母一般都要进行指导和干预。孩子在不听从的情况下,父母会搬出一大套“科学理论”来。而59.9%的孩子认为,应根据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不盲从父母的要求。冲突的结果,可能会有较长时间的口舌拉锯战。

4.交朋处友

在青少年阶段,特别是到了高中高年级的时候,父母最不放心的是孩子的交友问题,怕的是孩子“近墨”,有38.6%的家长会有意无意打听孩子的交朋处友情况。孩子有朋友约会或同学活动的时候,会不厌其详地询问交往对象、时间地点、交通方式、相处方式等。有20.0%的父母通过开支消费来揣测孩子交友的情形,甚至有9.7%的父母采用一定的监控方式。90.1%孩子觉得父母管得太宽,没有一点私密空间,完全没有了交友的乐趣,在朋友面前没有面子,常常会由逆反情绪转化成对顶撞。

( 二) 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变迁

父母都经历过自己的青少年时光。青少年成长时代的社会环境及其产生的影响,父母有深刻的认识。父母都希望,在自己那个时代所拥有的优秀品质,能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得到复制粘贴。经济生产力和物质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迁,两个时代的青少年优秀品质的内涵要求没有改变,但是其产生和维护的环境发生了改变,现代青少年对其内涵的理解与父母有了很大的偏差。例如,六七十年代,父辈们是大集体大生产,孩子们玩的都是泥巴和柴棍,见谁都“叔叔好”,有礼貌。在当今21 世纪,父辈们生活是上班一族小圈子,少有家庭外的社交,孩子见到叔叔并不叫“好”,低头玩手机游戏、发微信微博。由于两个不同时代社会环境相异,引致生活方式冲突,产生孩子对父母的逆反情绪。

2.成功希望延续

父母由于自身青少年时代的诸多条件限制,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事业成功,或者还有人生的缺憾。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改变了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具有了实现自己“未竟”事业的条件。父母以自己的成长过程告诫孩子,希望将自己的人生梦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希望将自己没有成功的理想在下一代得以实现。[2]有的父母将需求转嫁,自己没有享受到的幸福生活,希望下一代能够享受。于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定孩子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父母成功希望的延续和需求转嫁的做法,与孩子希望走自己的路实现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分歧,成为孩子情绪抵制的重要原因。

3.家庭沟通方式

家庭沟通方式是影响孩子家庭生活情绪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沟通方式对孩子的家庭情感形成与发展不利,容易诱发孩子的逆反情绪。对孩子的疏忽大意或是毛病缺点,父母不良的沟通方式通常有指责埋怨、打岔啰唆、穷追死问,被指责的孩子要不逆来顺受,要不一味逆反,出现抵触,盼望这种指责和唠叨快点结束,父母说什么根本听不进去。

4.群体环境认同

得到群体环境认同是青少年社会交往需求的高级层次,有的甚至是最高层次。这种群体环境,可能是学校,也可能是社区,或者几个要好的玩伴。在青少年群体环境中,他们有默认或公认的追求、爱好、行为,有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物质攀比、行为趋同。[3]为求得认可,往往需要父母在金钱、服饰、情感、时间、空间上给他们一定的支持。处于对孩子心理健康、社交空间、人身和交通方式安全的考虑,父母过多地干涉孩子群体环境认同的标准、内容和融入方式,使孩子在群体环境里不能取得相应的地位,触发孩子强烈的逆反情绪。

5.其他因素影响

随着文化媒体的多样化和深入化,对偶像、明星人物的盲目模仿也催生了孩子的逆反情绪。有一些青春偶像剧中的主人公本身就是在逆境中成长,叛逆的性格容易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思维萌芽相耦合,如《甜蜜蜜》、《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热播的影视剧中前卫的时尚文化,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孩子有时的刻意模仿剥离了这种环境的合理性,与父母的教育产生一定的冲突。

自卑或好强的人格也容易引发对父母的逆反情绪。自卑和好强都缘于对他人或群体的比较,当这种比较丧失追逐的希望,或者希望变为不理性目标的时候,父母的干预或帮助会引来孩子的反感情绪。

三、青少年对父母逆反情绪的家庭调适

( 一) 构建民主的家庭氛围

从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孩子的逆反情绪是由于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造成的。民主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沟通方式能够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逆反情绪。青少年年纪还小,认识世界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弱。他们通常只是从儿童时期父母“百依百顺”的惯性中来获得对自己诉求的支持,一旦得不到支持就会使性子。父母要有给孩子说“不”的勇气,更要构造民主的家庭氛围,有说服孩子“为什么不”的心理准备和理由。当孩子表现出反抗的行为时要以爱护之心,循循善诱,在信任、理解、宽容、谅解的基础上,耐心、细致、真诚地与他们做心灵上的疏导与沟通。如果不能说服,不要正面交锋,对他们的一些错误的言行要保持冷静,顺其发展,可以用发生的结果来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在事后与他们和缓地谈心并加以引导,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同时,构建民主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做出情绪表率。青少年的模仿力极强,家长应利用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对他们进行情绪教育。家长在平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青少年做出榜样。在家庭成员有争执的时候,要表现出谦让,以理服人,让他们从家长的行动中了解做人做事的准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4]

( 二) 积极参与多边活动

父母的关怀、良好的教育以及科学的生活方式是调节青少年逆反心理的重要方式。积极参与家庭式的多边活动,有助于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情绪,增加家庭活动时的和谐默契,减少意见不一时的情绪摩擦。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孩子喜欢的电视,探讨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故事发展走向。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一起看望老人、购物,融入孩子的心灵世界,读懂他们的需求。最好的方式是共同参与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孩子团结协作、不言累、不言败的精神品质。[5]同时,适当的户外活动,从封闭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能够给孩子开拓另外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父母在户外活动中可以尝试双向沟通,以朋友身份进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 三) 正面强化孩子的家庭担当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生理渐趋成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他们希望家长能把自己当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事情。但由于经验不足,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自以为正确但有一定危害的行为。对此,父母应该宽容理解,保护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自己思考、分析、改正。

青少年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不许他们做的事情,他们越想去做,总希望自己亲身去探索做完之后的后果。家长的全面包办、过度保护,不但会激发他们的逆反抵触,而且会束缚他们的手脚,扼杀他们的探索精神。在一定的指导、预警和监控的前提下,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并承担后果,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去领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并养成勇于承担的责任感。[6]

( 四) 加强社会文化导向分析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绪冲突与行为抵触,有一部分是因为社会环境变迁的结果,实质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冲突。由影视文化、网络文化、街区文化、市井文化的融合衍生出来的亚文化,更迎合青少年独立、叛逆的成长心理。面对纷繁杂乱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青少年尚未具备正确的辨知能力,常常因为好奇而进行模仿,难以辨清其中消极的、不合理因素。这就需要父母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及时、有效、准确地剥离这些危险和问题,将问题的根源、实质、危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帮助孩子构建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模仿、追随,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消除逆反抵触。[7]

( 五) 重视和利用逆反情绪的正能量

青少年对父母的“逆反情绪”表现多样,涉及的范围广泛,对青少年自身成长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其表现出来的怀疑权威、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挑战未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健康成长的正能量。青少年孩子逆向选择的过程,在实质上也是一种思维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文化中各部分变迁的速度不一致,青少年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父辈文化的变迁,对父母的逆反情绪,也是来源于青少年文化对父辈“滞时文化”的一种“超越”。[8]

积极利用和开发这种逆反情绪的正能量,引导孩子的逆向思维,探索社会文化和自然科学的逆向未知,让孩子认清事物发展的主方向,促进孩子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这种“不同相和”的调适方法,不仅能消泯孩子的逆反抵触,使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给对方留下思考和行为的空间,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 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 曹晓慧.亲子间代沟问题浅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59 -61.

[3] 赵正铭. 论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2):201-211.

[4] 陈荆璟.浅析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因素[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7 -60.

[5] 费越.体育在调节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1(2):263 -264.

[6] 周英.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3):74 -76.

[7] 张志昌.基于社会文化变迁的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6):106 -108.

[8] 邓希泉. 代沟的社会正功能[J]. 中国青年研究,2003(1):71 -75.

猜你喜欢
情绪青少年家庭
青少年发明家
家庭“煮”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恋练有词
情绪认同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