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浅谈

2014-08-15 00:46杨丽杰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学生

杨丽杰

(敦化市第一中学,吉林 敦化 133700)

历史素养在个人的文化素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因素,不少学生把历史当成“副科”,不予重视,导致历史素养的低下,这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承都是不利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1.专题研究

这是以大作业的形式锻炼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力,随着学生对历史问题了解的深入,他们也会逐步对历史产生兴趣。专题研究的话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姓氏起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其起源一般与历史人物或事件有关,比如周姓,在秦灭周之后,周王后人改为周姓;另外,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为避“基”讳,姬姓人改为姓周。再往上追溯,又可探查姬姓的起源,于是牵扯出更多的历史人物及事件。而且,可以让学生找出自己姓氏在古代中比较有名的人物,比如臧姓,在现代有著名诗人臧克家,如果追溯到古代,还可发现其来源之一是鲁国公子彄(字子臧),其子孙以其字为姓,

于是可以追溯到分封到鲁国的诸侯:周公。通过对姓氏的研究,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以及祖上的名人,从而把自己与中国的历史联系起来。

(2)以古喻今

圣经中说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当代的事件都可以用历史上的事件来对比,从而判断其走势,这也是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当前的热门问题,比如钓鱼岛问题、人口红利消失后中国经济的走势等等,要求学生通过查找中外的类似历史,分析现状,并给出对未来的预测。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可联系郑成功的事迹。当时中国海权深受倭寇侵扰,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先后主导的海商集团既是海上贸易的商人集团,又是维护海权的武装集团。郑氏海商集团长期在东西洋面上畅通无阻、纵横捭阖,以绝无仅有的铁证,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权。现在中日围绕钓鱼岛再起争端,联想到昔日郑成功的做法,学生自会对今后应采取的海权策略有所领悟。通过以古喻今的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的方法来了解当代局势,对于其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均有益处。

(3)中外对比

中外历史相对独立发展,其间存在着很多相似处和不同点,然而初中历史教材并没有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所以教师可以就一些关键问题要求学生进行中外的对比,如文明的起源,神话传说的相似之处,文化之间的沟通融合等等。试举一例,可以比较世界各个文明关于大洪水的记载。大洪水是世界多个民族的共同传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印度、中国、玛雅等文明中,都有洪水灭世的传说。其传说虽然细节不同, 但却有不少共通点:有一个供少数人逃过大难的地方,一场洪水毁灭全球的生命,有人生还,并繁衍下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去各个文明的历史中去寻找相关洪水的记录,比较其相似和不同之处,研究其是否是同一场世界性的大洪水。同时,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把握不同文明的发展进程。再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几个大国,比如中国的汉朝和西方的古罗马帝国。通过中外对比,学生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外双方的历史,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发现古代中国在世界的优越地位,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4)历史新解

很多历史事件都是众说纷纭,教科书上只能给出一种解释,这限制了学生对于真实情况的了解。比如众所周知的三国历史,因为《三国演义》以刘备为正统,所以大家皆以刘备为正统。然而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是以魏为正统的。又如王莽,从汉朝的角度讲,他是一个窃国的伪君子,班固的《汉书》即是从这个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后世的史书多沿用《汉书》观点,所以如今大家对其看法皆如此。不过,从历史的角度讲,王莽实则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中国历史上仅此一次。胡适为王莽平反时就说到:“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可见,我们平时对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其实是偏执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探索,通过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解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新解,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起客观的历史观。

专题研究这种方法主要借鉴了大学的课程大作业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研究某个感兴趣的问题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这对于其自身知识的完善,对于其研究能力的培养,无疑都是一次好的机会。

2.学生出题

以往考试都是由教师出题,学生作答。学生只是被动猜测教师的出题意图,对于题目本身不会有深刻的理解。现在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知识点,出一张历史考卷,学生把被动的考试变为主动地参与,把独立的思考变为合作与交流,把单纯的重视考试结果变为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把出题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编题,不断提高思维水平。

通过让学生出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尤其是当自己出的题被全班同学认可时,就会产生强烈认同感、成就感,学习兴趣自然也会被调动起来。

3.话剧表演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为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生动性,往往引述一些相关的历史成语典故。但这种局面限于教师“口述历史”的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对其缺乏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仍流于表面。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感悟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话剧的方式来让学生模拟历史,扮演历史人物。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编、自导、自演、自己设计台词,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满足了探究历史的好奇心。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加深对社会的观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模拟不同的历史角色,设身处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思考社会问题,领悟不同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同时,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它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自主地探究历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因为角色扮演的活动,并不是单个学生能胜任得了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方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为此,在讲到鸿门宴、玄武门之变、负荆请罪、周瑜打黄盖等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让学生亲自演绎这些场景,培养其历史代入感。学生在演绎不同的人物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

4.史书讲解

中国历史悠久,有24史传世,然而学生乃至一般的现代人每日行色匆匆,满足于快餐阅读,对于史书却甚少涉猎。于是史书普及的任务就加到了历史教师的身上。教师可以在史书中查阅与当前课程相关的资料,每次课前在学生面前讲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史书有个基本印象,于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史书,如讲述《戊戌变法》前,让学生查找史书中变法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前的准备活动,通过准备学生了解到康、梁变法目的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这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了解了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在讲戊戌变法结果时,学生自己就归纳出了失败是腐朽封建制度导致的,从而对历史有个正确理解。又如在讲中国历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时,学生也提前准备,查找相关的史书、书籍,了解列强发动战争的原因、目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哪些变化,中国在此期间有哪些民族英雄、民间团体进行抵抗,中国战败的原因等等,学生在整理资料的同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同时,也感到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一定要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发读书。

5.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现代教育教学的手段,已步入教学活动中。它可以把无声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形象直观。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多动脑思考。

目前教室多配备投影仪等设备,教师除了可以用它来放映课件,还可以放映相关影像资料。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把作战双方使用的武器坦克、飞机、大炮、毒气弹等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了解其危害,然后,再播放凡尔登战役几个血腥场面的视频短片,通过观看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了战争的危害。

如果能力允许,教师还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历史视频短片,写上自己的感悟,给学生的印象大于枯燥的课件以及不相关的影像资料。甚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视频短片,以表达自己对于某段历史的感悟。由于学生自己投入了时间精力,他们会对那段历史有格外的感情,从而爱屋及乌,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

6.考察家乡历史遗迹

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化古迹,大部分因地域的距离,制约着学生身临其境去考察、去探究、去感受。而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近在身边,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对于敦化来说,素有“千年都城百年县”之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人定居,至今尚存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上虞三代至周秦,曾是肃慎族的主要居住地。公元618年隋唐时期,栗末部生活于此,至唐圣历元年(698年),其首领大祚荣率众来至奥娄河(即今牡丹江),建立忽汗城,起名“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史称渤海国,建都忽汗城(即今敦化)。清光绪11年(1882年),设治立县,为吉林府所辖,命名为敦化县。其现名出自四书“中庸”“大德敦化”一语,含有“敦风化俗”之意,沿用至今。对于这部分历史,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参观六顶山古墓群,介绍古渤海国,介绍女真人,介绍女真人建立的其他国家:金、清。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去查阅某个古迹或器物的相关史料。如敦化市的二十四块石,学生通过网上搜索到有四处,分布在江东、官地、林胜、腰甸。然后组织学生到市区江东的二十四块石地址去考察,学生可以实地测量,猜测其用途(它的用途还没有定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兴趣。实地考察,了解家乡历史,一来可以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历史,二来可以让学生更热爱自己的家乡。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而言,抛去其升学考试的价值,最大的意义在于吸引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对培养个人文化修养的自觉。或许学生由于课业繁重,没有过多时间可以花在历史学习上,但至少,历史教师可以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热爱历史的种子,他日,这颗种子就会开花结果,使他们受益一生。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