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蕴及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合

2014-08-15 00:43蔡海棠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 蔡海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升华与继承,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西方敌对势力又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蕴,并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意蕴

高度的文化自觉是民族自强与国家富强的内在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真正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科学地吸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最先进的有益养料而形成的最科学最先进的文化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扬弃和提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有益吸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重要理论渊源。各个民族的文化总是继承与创新的产物,每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是开展新的创造性劳动的基本前提,而每一种创新型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基础上建设起来的,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子路》)强调宽厚待人,与人和谐相处。“道法自然”则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以和为本,以诚信为德,以礼法为手段的“和为贵”的传统文化内核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渊源。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皆强调以养民为本。这种爱民养民的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爱民思想,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对民本思想的有力继承与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指出人民群众对于革命的支持和拥护是取得胜利的根本;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强调制定党的方针政策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的“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和谐思想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有益汲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同样包含着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

荣辱观与民族精神有着内在的本质一体性,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学中最基本最根本的道德范畴。古代就出现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孔子的“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孟子认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即知耻是人性的标志。顾炎武孔子“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伦理观进一步发展为主张务实治学,坚守气节,认为如果身居官职的人不知羞耻,就是“国耻”(《日知录.廉耻》)。[2]这些都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基本的荣辱观。当今,中国共产党仍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廉耻观”,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化与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性与继承性,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有力表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集中与最直接的精神显现,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民族团结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心。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3]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成分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墨子·兼爱上》曰:“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其中“兼爱、非攻”思想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将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为中华民族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容。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反映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和性质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形成全国人民统一的精神力量,才能铸造全国人民共同建设富强中国的物质力量,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直接的理论来源,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出了发展生产力与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在建构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到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指出:政治革命仅仅是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先导,文化更新的根本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前进和发展的。我们发展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并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科学界定了人的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构建了以人为本、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邓小平说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满足于人民精神素质的需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胡锦涛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提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观,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四方面建设来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内容,提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发展尺度的衡量标准,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5]可见,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每个历史阶段都非常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都以人的发展做为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巨大物质力量和强大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心命题是坚持“人民至上”的马克思主义鲜明立场,它植根于人的内在需求,同时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合途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的文化意蕴基础上,高校可以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融合教育。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体现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体现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体现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教育应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积极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时代创新意识;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校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校园文化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教育的方式之一。校园文化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将爱国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和善等价值观融入到不同的主题教育活动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影响的过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往往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极好地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质,而且也是培养良好学风、校风的重要途径,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校园文化为教育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同时积极开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让社会主流意识教育融入大学生的课外活动新领域。高校积极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意识的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遏制校园中的文化异化现象,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自觉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下基础。

(二)以多种教学方式为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是显性教育的主要方式。所谓显性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为人师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仿的标准。学校应要求全体教师都发挥作用,实现“全员育人”的整体效应,通过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来带动学生学习和真心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

(三)以微博、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为新型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到网络育人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力量的影响。但随着微博、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的兴起,它们已渐渐成为大学生交流与获取信息资源的主流渠道,并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网络平台带来的消极和积极影响,高校应理性对待,积极引导,将大学生、社会和家庭有效组织起来,积极建立微博、微信和QQ等家校网络联动平台,实现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的最大化。以微博为例,目前,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及西南大学等等全国大部分的重点高等院校都在新浪等主流微博门户注册了官方认证微博,发布消息及各种箴言等积极、正面的内容,使其充分覆盖到学生领域中去,增强了正能量的影响力。高校可以大力发挥微博这一宣传优势,用心经营,吸引大批学生成为其官方微博的关注者和追随者,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发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帮助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清)顾炎武.日知录[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1.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0.

[4]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

[5]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11-9.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