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思路

2014-08-15 00:43杨明欧玥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杨明欧玥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在改变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有人甚至预言:“新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新的话语将成为主流话语,由此带来的新思维,将成为主流思维方式。”[1]而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兴技术的出现,更是标志着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时代的来临。“随着人的生活日益依赖于网络,网络技术架构已经深深嵌入到现实世界之中,成为人的生存环境不可或缺的基础架构,因而也成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要素。”[2]因此,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教育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由“主客二分”向“主体间性”转变。

西方哲学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以来,奠定了主客二分的关系世界和思维传统,这一传统的“主——客”思维模式延伸到教育领域,使得复杂的教育教学活动被简化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科学技术与工具理性逐渐消解了教育的理性,教育活动出现了一种片面追求“技术化”的倾向而脱离了大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网络新生事物持有很高的敏锐性,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不是被动的,网络新媒体赋予他们选择信息的自由和价值认同的自主,高校教师的主体权威受到很大挑战。主体间性以“交往互动”关系取代了“主——客”关系的概念,它肯定交往中的主体,推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强调师生之间互动共生的交往关系,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对高校教师话语霸权的一种消解,但是教师的作用非但没有消失,而是得以重建:由于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平等主体关系得以确立,教师不再是外在的专制者,而是教育活动内在情景的领导者。

第二,教育内容传播由“单向传播”向“多向传播”转变。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受教育者由传统的知识信息单向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信息的创造者。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大学生个体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利用“微博”、手机短信、QQ等通讯工具随时随地发布和更新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实现多向、及时的信息共享。

第三,教育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3]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得人们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空间上的封闭性;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与创造者,在这一开放的环境下,师生在信息源的获取上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并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平等的交流。网络作为现代大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开辟了跨越地域、文化阻隔的自由平台,赋予了学生超越现实社会制度限制的自由空间,为学生个体个性的伸展与张扬创造了条件。

二、遭遇挑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深度依赖互联网,但信息素养教育缺失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4]报告同时指出,截至 2012 年 12 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大学生所占比例将近20%”[5]。大学生以计算机网络媒介和手机网络媒介为载体可以获得各种信息,自由发表观点,也可以与别人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越来越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传媒的影响。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自我表达和生存的一种普遍方式,尽管新媒体本身或许并不具有政治意义,但其传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信息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所以有西方学者认为“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6]。从当前的形式来看,随着网络迅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思潮都在侵袭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对于我国政治体系的认同产生了很多迷茫与误解。[7]这也更加凸显了我们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为对网络信息的评估与选择能力的不足,对获取信息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等不能进行正确辨别与解读。一项对于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对于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缺乏足够的警惕,容易混淆媒体信息的真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8]有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当被问及西方一些媒体时而出现反华报道的原因时,近一半学生认为是西方媒体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此事源于外国媒体长期对中国的偏见,还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居然认为这是客观报道,只有1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这是西方媒体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使然。[9]

(二)知识观片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关怀缺位

知识的形成取决于人的认识实践活动,其本质是体现全面、生动而丰富的人性特征。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的实证化倾向,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传播环境的日渐放开,信息量以几何级别的增长,导致知识逐渐被肢解和片面化。由于科技的变革和“唯科学”思潮的影响,科技的思维只在将一切知识和认识转换成资讯能量时,才予以承认:“在如此普遍发生嬗变的环境下,知识的本质不改变,就无法生存下去,只有将知识转换成批量的咨询信息,才能通过各种新的媒体,使知识成为可操作和运用的资料。甚或可以预言:在知识构成体系内部,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被淘汰。一切研究结果都必须转化为电脑语言,而这又必定会决定和引发新的研究方向”[10]。这种“唯科学”的知识观对大学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学教学建立在科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将知识看作是纯理性的认识因素,将逻辑看作是知识的唯一特征,将知识的客观性奉为至上原则。由于知识观的偏差,导致大学教学成为一种客观知识的传播工具,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单一的逻辑认知活动,割裂了知识与人性发展的联系;而本应以引领大学生探寻人生意义、构建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为根本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得不加入“工具”行列,热衷于理论解读、规范训导,忽视对大学生人生意义的关怀。在科学主义、教育功利主义及工具主义等思潮影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怠于引导大学生探寻生存、生活的本真意义和价值,致使不少大学生在拥有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不但无法拥有幸福感,反而倍感空虚,找不到存在和生活的理由与乐趣,进而在迷茫中纵生。[11]

另一方面,大学的教学方法也只是强调如何按照逻辑的不变规则进行讲解、演绎、论述,只需要教师做机械化的操作。教学方法的机械化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对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的内涵,要么不能有效解读,要么担心违背“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定不敢自我解读,而只能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讲解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对于当今大学生为何要追求政治信仰、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态度、认同当前的政治体系等问题往往缺乏深度的见解,致使大学生只能抽象地记诵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而无法接受政治准则并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念形成社会主义政治品质。

(三)教育的灌输与大学生现代“自我”的出现

如果说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灌输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那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灌输”的教育方式则有待商榷。对这一教育手段的最大冲击,莫过于当前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灌输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社会中实际状况相差甚远的情况下,大学生个体往往怀疑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特别是网络媒体曝光现实社会中以道德党性自居的政府官员普遍存在着伪善与欺骗,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在灌输着社会主义价值观诸如“无私奉献”、“廉洁奉公”时,这种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相分离,使得大学生个体的政治信仰产生非常强烈的冲突,他们可能选择的是不道德或者嘲弄信仰。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危机的最深刻的根源就是大学生这种现代“自我”的出现。这种“自我”在争取自身权利的同时,也丧失了由社会身份和既定人生目标所提供的种种规定性。从这种现代自我出发,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必然走向相对主义。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手段造成的另一后果就是“逆反”,这不仅仅指大学生对灌输的政治思想原则和灌输本身的反抗,而且还包括对社会中的生活伦理与公共规范的故意违反;甚至产生一种“异化”,即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取向的怀疑和嘲笑,对政治信仰的不以为然。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危机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改变“主流媒体”的姿态

高校开展网络舆情分析是进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整体把握大学生的舆情动态,及时确定大学生关注和讨论的热点社会事件、重点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导向;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的疏通与说服工作、有效化解潜在的矛盾与隐患。

在我国,主流媒体作为反映党和政府意志的一种正式渠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主流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坚持统一思想,固守正面宣传,这早已为大学生所熟知,然而当今主流媒体面临的问题是:越是狂轰乱炸式的进行正面宣传,大学生反而越是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容易用自己身边的负面状况去否定正面宣传的内容。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已不再是大众媒介的惟一类型。很多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通过主流媒体之外的其他传播途径,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在即时通讯越来越发达的新媒体时代,不少大学生把自己每时每刻的状态在“微博”或QQ个性签名上全程直播,依靠网络载体展现真实的“生活秀”,而这些媒介上的大学生网络舆论信息恰好是主流媒体根本无法监控和掌握的。所以,任何一种具体传播途径都只能部分呈现大学生的意愿,仅仅依据某一种具体传播途径所呈现的舆论情况,不可能知晓大学生舆论信息的全貌。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网络舆情分析有必要进入新媒体的广阔话语空间:主流媒体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呈现的权威架势与说教面孔,更多反映与审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更多地体现通过平等探讨使大学生达到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精神,使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能在制度上履行“主流”职能,又能在实践中发挥“主导”功能。

(二)确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关怀取向

纵观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方法可以发现,大部分的方法或者是形式主义过场,或者是空洞的形势政策宣讲,这些抽象、孤立、脱离大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方法,很难引起大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认同感。黑格尔在考察人的道德生活时就认为每一个自我其本质是一种社会的自我,他认为个体只有摆脱单纯的自在状态,发现自身与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及其他人的一致性才能回到现实,并通过一种有限自我与无限精神的统一实现自我。[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意义关怀取向,就是要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从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深入到观照意义世界这一生活根基与目的层面,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同时,并能深刻的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存在的价值。

为此,我们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思路上作出新的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大学生的信仰,也应着眼于教师的信仰,尤其是教育者从教学技术层面转向教师的自我欣赏和自我认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价值权威取消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政治规范的反思性,这种价值权威暗含的“强制性”实际上导致了大学生在日常思想行为上的“谨慎”,而并不是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认同,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知行不一”。在意义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向中,教师主要通过剖析和展示思想政治与生活的深层关联,展现思想政治的内在价值,使大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的生活意蕴,进而明了生活的意义主题,从而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政治理想,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和肤浅化。

(三)教育模式的转变:从独白走向对话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是师生双方沟通、理解、对话的过程。大学生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积淀、德性的生成,并不是主观的心理产物固定在大脑之中,而始终是来自于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

然而,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是“失语”的,在教师“一言堂”灌输独白式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强势话语声音压制、取代学生主体的言论,大学生个体更多地是充当“听话者”的角色,作为被规训者,大学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意志的机会。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平等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有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也很难通过‘信息过滤’的方式对教育对象施加‘纯粹思想’的教育。”[13]新媒体的开放性、随意性和匿名性,恰好满足了部分大学生展示自己话语权力的意愿,随性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教师权威的消解,暗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独白走向对话。以对话策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策略,是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于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是基于对学生的科学认识,即学生首先是一个不断生成性的独立的生命存在。“对话”就是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构建一个相对平等的师生对话平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的是指导者的角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可以跟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平等的个体,是教育活动内在情景的领导者,引导学生掌握社会主义政治规范,形成社会主义政治态度和价值观。

[1]李希光.迎接新媒体时代[N].环球时报,2000-04-21(3).

[2]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7.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4][5]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OL].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 - 01/15/c_124233840.htm

[6][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105.

[7]金家新,易连云.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2(3):25.

[8]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61-63.

[9]张波,宋爽.河北省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及提高对策思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84-87.

[10][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M].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35.

[11]邱永琼,易连云.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前沿,2011(8):12.

[12]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7):6.

[13]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2.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