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给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实践点滴

2014-08-15 00:45
陕西教育·教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慧眼线段意识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个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如何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借”给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呢?从哪些方面“借”呢?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要学有用的数学。所以我们提供的教学内容应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具有新颖性和探究性。借这样有“生命”的材料,才能训练发现问题的慧眼,提高观察力,激活数学问题意识。

一、在计算中“借”,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是逻辑性很强的知识,一些新知识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比如退位减法就是在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教“23-5”前,学生已经能熟练地用竖式计算不退位的减法,如“25-5”。在学生看来“23-5”与“25-5”是一样的,如何使学生意识到“23-5”与“25-5”是不同的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先算一算。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23-5”中“3-5”减不下,怎么办呢?由此展开的探究活动就是学生的自觉要求,他们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个位向十位借一,再用13去减5,这样就解决了问题,也促进了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多方面的发展。

二、在操作中“借”,产生问题

动手操作也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同时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以及科学活动充分展开,暴露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我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让学生操作后反馈,有多种折法。我微笑着举起一张学生折过的长方形纸,上面的4道折痕清晰可见“,请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我问。很快一名学生举手说“:这4道折痕都相交在中间一点。”其他同学也点头赞同,教师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趁势启发“:大家有什么猜想吗?”部分同学摆弄着手里的长方形纸片,思考着。片刻,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猜想经过这中间的一点任意折一次,也能折出它的。”我依旧微笑着,不置可否。这时,很多同学已经忙开了:他们按照这种方法试了起来,还有学生把折成的两份剪了下来,重合后,发现是一样大的,立即兴奋得跳了起来。学生们热情高涨,有的还不厌其烦地试第二次,第三次……

三、在猜测中“借”,产生问题

教师要努力挖掘知识之间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不断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导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变老师提问为学生质疑。如教学“线段”后,给出2个点,让学生画出一条线段;给出3个点,让学生继续按照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出几条;给出4个点、5个点让学生接着画线段。对4个点能画出几条线段的问题学生有不同意见,纷纷提问:“为什么3个点连成3条线段,4个点就不止连4条线段呢?”“那5个点可以连成几条线段呢?”也有学生在小声嘀咕: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许多定理和定律就是在猜测之后,经过论证得到证实的。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猜测,使得数学问题的产生变得自然、有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生活中“借”,发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数学问题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例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我微笑不答,表扬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由此,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自觉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个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教育价值,通过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以问题为纽带施教,用“问题”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慧眼线段意识
紧箍咒和慧眼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错中寻源 练就慧眼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安全隐患逃不过他的慧眼
借你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