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4-08-15 00:50萍,王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工科人文素质

王 萍,王 聪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随着国际化和科技的不断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多样复杂。高校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内,各高校有着共性和个性特点,一方面,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1]的要求,各高校遵循着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通晓国际事务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围绕着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结合地方发展特点,各高校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以及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成就,总结了宝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普通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较为典型,工科类院校在具有一定共性特征的同时也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

一、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回顾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迅速发展,伴随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也逐步重视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各大高等院校通过外语教学改革,制定合适政策,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培养了能熟练掌握所学专业,并具有国际视野且能熟练掌握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直接联系。大学英语人才培养可以提升大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有助于当大学生了解国际事务,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提升自我价值。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涵盖若干领域,主要涉及:大学英语教学;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可简单概括为三个阶段: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因素,大学外语教育以俄语为主,1962年颁布第一部公共英语大纲,大学英语教育也随之推广,但仅局限于阅读和语法领域,对语音、文化等深入很少,且没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作指导;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转折期,这一时期有了一定的理论作指导,ESP理论的引入,以及二语习得、语用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规范,使得这一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深层次的发展,但仍无法避免第一阶段遗留的问题,以语法和阅读的基础性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迈向了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与以往不同,由于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复杂,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复合型的,即在充分掌握了所学专业的同时,对其他领域有所涉及的人才,由于对人才的要求复杂化,也推进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变革。2007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使得大学英语教育正式融入学分体制。大学英语教学从此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外语教学依托外语教学理论的基础,培养学生对具体语言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掌握语言水平的同时,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应用,主要涉及听、说、读、写、译等,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可以有效沟通,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通晓跨文化间的差异,以达到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标准。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可以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划分为三个层次:一般层次、较高层次、更高层次。一般层次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水平的基本要求,较高层次和更高层次则是为有条件高校为实现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的高标准。高校可以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定位,对具体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都是国家重视的环节,通过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不仅完善了大学教学体制,同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从整体角度而言,仅仅修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对于人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依照客观环境作出适时的调整。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如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的高校教育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强调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倾向于学术型研究方向。以往高校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不足,一方面,以知识掌握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洞察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充分提高学术领域的深度,拓展学生对该领域的整体水准,有利于学术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知识点的专注,导致在实际应用中过于教条,缺少创新不利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同时,高校课程设置也是影响教学整体水平的重要部分,一般而言,高校课程设置主要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虽然塑造了诸多专业性人才,但大多缺少具体实践,学科单一,缺少创新,跨学科交流少。因此,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对自身人才培养环节进行改革,针对社会实际所需要的人才进行审视,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势在必行。

2011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会议》中强调,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高端人才作为大学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大学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大学创新发展的动力,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大学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大学服务社会的必然需要[3]。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首要任务。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中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问题,应当及时作出体制上的调整,高校人才的培养应当在国家的战略规划下,结合地方的实际,培养出专业素质过硬,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具备专业能力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的人才,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形式[4]。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也应当遵循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顺应了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对于大学英语人才复合型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具备了良好的英语水平可以及时了解相关国际信息,并结合国内发展趋势,对学生前途发展有着不可估量作用。因此,对于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而言,遵循复合型的人才培养之路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是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适时调整战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对于高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必不可少。

二、工科类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是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模式领域工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有着共性特征,但也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一方面,工科院校在英语人才培养同普通高校有着同样经历;另一方面,工科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倾向于工科领域范畴。因此工科类院校在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方向应当在顺应一般高校方向的同时,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优势以培养工程类人才为目标的复合型人才战略。

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范畴内,工科院校一直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工科院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进入到21世纪,由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与国际交往更加密切,对工科类人才的需求标准不断提高。“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一度备受追捧,但新时代赋予了工科类人才新的标准。传统的衡量人才标准已难满足现实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应当针对当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制定出新方案,以满足当下对工程类人才的复合性需求。首先,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存在着各种问题,课程方面,重实践轻理论现象严重,所学内容过深,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在英语课堂中“沉默现象”十分普遍,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教师独角戏和学生的非语言交际等现象;其次,工科院校由于主抓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忽略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视,致使学生价值观发生改变,过于工具主义,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解决工科类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刻不容缓。

传统的工科类院校多数以培养应用型工程类人员为目的,实践性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对于实践的过度重视容易忽略理论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师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多数以“大班”为主,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周课时较少,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极易产生厌学情绪。对此,各地方高校应当因地制宜,增加周课时数量,改进教学质量,将单位课程的总人数适当缩减,保证学生听课质量,对课程内容和难度作出适当调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发学生课堂互动,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分级式教学。分级式教学指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讲解、辅导、练习和测试[5]。其最终目的是既能满足英语水平较高学生的追求,同时保证水平相对薄弱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达到学生在各自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克拉申曾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并在情感上有所摄入[6]。学生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唯一障碍就是对英语的语言输入较困难,所学内容过深导致学生无法将语言输入,并同时在情感上产生抵触,缺少学习动机,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产生焦虑。采用分级式教育可以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区分,依照教学大纲,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难度,为水平薄弱的学生增加学习动机和信心,同时,适当提高内容难度,满足水平较高学生进行深层次学习。因此,在解决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问题中,增加课程数量是前提,保证单位课程内人数的合理性,并在具体教学中分级式教学,充分发挥出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对工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有至关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在人才培养领域内,应当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在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必要。人文素质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内在品格[7]。普及一定的人文知识不仅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可以增加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其他多方面修养。人文知识的覆盖范畴十分广泛,主要涉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法学等等。人文素质不仅仅是对人文知识的简单记忆和学习,而是在长期不断地接受人文熏染过程中所沉淀的一种修养,具体体现为对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等等。人文素质培养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对于工科院校学生而言,培养一定的人文素质对今后各方面发展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美国工程院前任院长奥斯古丁曾认为:现代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对所属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公共政策、人际关系、道德规范等有一定了解能力[8]。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麻省理工校长韦斯特认为: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加强各项技术联系和整合,而且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系统分析和管理,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的理解,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程性人才[9]。事实也是如此,现代工程涉及了技术同社会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一定人文素质的工程类人才可以充分处理好人文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就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而言,具备了人文素质的工程人才对文化领域摄入可以通晓跨文化间的不同风土习俗,增强学生对说英语国家的好奇心,使学生充满学习英语的动机;对法学领域有所摄入的工程类人才可以通晓国际事务,具备国际视野,并在具备专业性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对艺术领域的深入可满足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陶冶情操;对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西差异,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感受中西差异,并对语言理解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问题有根本的认识。因此,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工科学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工科院校应当依靠自身条件,适当开设人文学科相应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质,通晓跨文化间的差异,使学生具备广阔视野,通晓国际事务,既能将我国先进的工程类技术带向国际,又能将国际先进的技术引进,充分发挥工程类人才的潜能。近些年,国内外各类工科院校针对各自条件,制定了一定人文素质培养策略,并取得一定积极影响。以清华大学为例,作为以理工为主体的一流大学,清华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除了主抓科研之外,清华在教学培养阶段注重通识教育,并着重强调基础教学不能局限于专业课的需求,应当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即拓展学生思想文化素质,使学生具备广阔的视野。因此,工科类院校在大学英语培养中应当更加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培养目标,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工程类人才。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仍有很长的路,在未来发展中,应及时制定相应细节性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条件,培养适合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工科院校大学英语人才培养,作为高校大学外语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在遵循总体发展趋势的同时,及时调整战略,注重分级式教学的应用,以及对工科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工科类人才的潜能,培养出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高瞻远瞩,具有创新能力,且专业知识过硬的复合性人才。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2010.

[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3] 林令霞.大学英语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略[J].教育与职业,2013(5).

[4] 赵明学.谈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模式[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1).

[5] 明安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可行措施——英语分级教学模式探析[J].英语教学研究,2006(11).

[6] 萨维尔·特罗伊克.二语习得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9).

[7] 郭桂英,刘汉柏.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4(2).

[8] 顾建民.整合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重建本科教育的新范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2(5).

[9] 何振海,杨桂梅.MIT本科教育特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猜你喜欢
工科人文素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人文绍兴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人文社科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