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生自然语言学习过程中书面语问题研究综述

2014-08-15 00:50高彦怡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书面语聋哑偏误

高彦怡

(1.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130033;2.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聋哑学生以下简称(聋生)有手势语、手指语、书面语和口语四种语言形式。其中口语和书面语是属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而手势语和手指语属于手语符号表达系统。手语和手势语是聋生在自然状态下习得的母语,称它为聋生的第一语言。而口语和书面语,是需要聋生们经过一系列专门具体的康复训练才能掌握的,可以称这两种语言形式为聋生的第二语言。聋生们常常利用“第一语言”去学习掌握“第二语言”,其根本目的是通过使用“第二语言”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通过使用“第二语言”能够与正常人进行沟通,良好的融入主流社会。值得注意的是聋生的书面语是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书面语,而不是聋生对手语符号系统表达的转述。两种符号系统对聋生而言是至关重要、密不可分的。

我国对聋哑学生自然语言学习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仅使很多聋哑儿童不同程度地学会了自然语言良好的使用书面语,而且也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

一、目前有关听障学生自然语言学习的研究

(一)听障儿童有声语言的训练方法

狭义理解的听障学生的语言学习主要是指聋哑儿童的有声语言学习,这方面的研究很多,涉及聋哑儿童有声语言学习的诸多问题如“听觉障碍儿童言语行为发展研究”、“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语言发展状况的调查分析”、“听觉障碍儿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等。

(二)听障儿童语言能力评估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制定了聋哑学生语言能力评估的标准和操作的方法如《聋儿康复的语言评估》、《聋儿语言训练康复标准(试行)》,《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听力障碍儿童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评估档案》等。

(三)与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相关问题的研究

主要涉及的是医学和听力学的研究、助听器的选配、电子耳蜗植入等等,因为诊断、助听器验配等是听障儿童有声语言学习的条件,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和方法。此外还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二、聋生书面语语法研究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聋哑学生的书面语表达水平远远落后于同龄健听学生的书面语表达水平。正确的语法知识直接影响着聋哑学生书面语的学习与表达,所以对聋生书面语语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聋生书面语字词研究

聋生使用书面语表达过程中经常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这个问题使得一线教师非常头疼。张朝(1997)就解释了聋生书面语中出现错别字的原因。正常人汉字记忆时充分发挥形和义相作用再结合音的辅助。聋生汉字语义的视觉加工中音、形、义三码所起的作用跟健听人的略有不同。聋生的语音激活自动产生比较困难。由于聋生缺少“口耳相传”的口语学习经验,缺少对汉字音的认知所以通过语音来记忆汉字就比较困难。常常出现记错记混的现象[1]。刘德华(2002)对聋生汉语书面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动词使用错误做出归纳:动词使用不当、(相应动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等。并且简单总结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2]。刘鸿宇(2013)以上海手语为例,描写了其代词体系和指代特征。比较得出了手语代词系统与有声语言代词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指出手语中具有指代功能的词类范畴、手语中的类标记结构也可以起到相应代词的作用[3]。李恒(2013)梳理手语情态动词的定义和分类。指出情态动词的产生和演变两条语法化的路径。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中国手语的情态动词同样遵循这两条语法化路径[4]。

(二)聋生书面语句法研究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具体的聋生书面语表达句法研究。如黄红燕(2004)通过对某校六年级聋生班的16名学生书面语的研究,发现听障人士书面语表达存在:词序改变、语序错误;省略代词、虚词使用错误;动词、形容词使用贫乏,记叙、描写欠具体[5]。刘杰、卢海丹(2007)经过对40名4~6年级的聋哑学生问卷调查,总结出聋生书面语中出现的33种语法错误。其中8种最易出现:句子成分冗余;动宾搭配不当;代词使用不当;动补搭配不当;句子杂糅;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分析其原因在于缺乏先天语言环境[6]。吕会华(2011)经过语料分析发现中国手语中存在关系从句结构,手语关系从句的表现方式不同。有的是通过线性时间形式表现,有的是通过空间立体形式表现。手语关系从句中心名词位置其表现为内置,所以没有关系代词。中国手语中限定性关系从句和非限定性关系从句都存在,但是存在韵律差异[7]。哈平安(2004)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考察聋生对词组、句子的使用是否符合语法规范。经过分析发现书面语言水平较高的聋生具有明确句子含义的意识,说明随着书面运用能力的提高,聋生对书面语言的语法意识也相应提高[8]。

三、聋生书面语习得研究

聋生书面语习得属于自然语言的习得,其中自然要涉及到认知基础研究和习得过程中的偏误分析。

(一)认知基础的研究

我国在聋生书面语习得的实证研究领域中也涉及到一些聋生书面语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加工模式和认知特点的研究。贺芸中(2003)对健听学生和聋生的语篇理解过程进行了认知比较,总结出聋生个体阅读加工方式落后于健听学生个体阅读加工方式,但阅读加工方式大体相同。一系列研究发现全聋被试与健听被试在背景信息激活上加工模式相同,但是在加工效果上全聋被试低于健听被试四个年级的水平[9]。冯建新(2012)通过实验得出,语音对聋生语义分类影响不大,手型对聋生语义分类有显著影响,干扰词与靶子词具有主题关联联系时对聋生完成语义分类任务影响不大;被试聋生基本水平概念语义分类能力低于被试健听学生[10]。

(二)聋生汉语书面语习得研究和偏误分析

聋哑学生汉语书面语语法知识的习得及其习得顺序直接关系到聋生书面语表达水平,也关系到教师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我国聋生书面语习得及习得顺序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陈凤芸(2008)对聋哑学生汉语述宾结构习得特征进行了梳理。研究者认为聋哑学生汉语书面语使用中述宾结构出现错误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听障学生的书面语作为第二语言受到了手语的影响[11]。

聋生书面语语法偏误分析是近年来聋生书面语研究的热点。偏误分析有助于专家学者们研究聋生习得汉语书面语的过程。偏误是指由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了一种规律性的错误,说话者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吕会华(2008)通过对聋生和留学生偏误词语类型、构成、比例等数据的分析,说明了聋生产生词语偏误的原因。对聋生语言教学工作有一些启示作用[12]。梁丹丹(2007)运用汉语语法研究成果,对聋生习得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的偏误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发现聋生在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使用上存在范畴缺失和误用两大误区,偏误的成因主要发生在形态句法层面[13]。梁丹丹(2008)对聋生汉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构词偏误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和分类。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聋生有较强的构词意识和语素意识,会运用整词习得策略和语速分解策略进行汉语词汇的学习[14]。

四、聋生书面语教学研究

(一)聋生书面语教材研究

目前聋哑学校初中和高中阶段一般都使用普通初、高中语文教材。对绝大部分聋生而言,完全理解普通初、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教材内容难度大、语言练习少、作文指导简单等等很多方面不适用于聋生。因此市面上也有一些针对聋生专门设计的教材《聋人学生汉语课程的开发》、《聋生笔谈训练》、《汉语阅读和写作》等。

(二)基于如何提高聋生书面语表达能力的教学研

1、聋生应接受双语(手语、汉语)教育有助于书面语表达的提高。杨军辉博士指出:“聋生应尽早接受双语教育,手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帮助聋生发展思维、学习知识、与人交往、阅读写作,增加孩子的求知欲和语言的积累”。使得聋生手语、口语、书面语一起并用同时提高。

2、开设语训课提高聋生书面语的表达。语训课是指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语言能力包括理解和表达两种言语行为过程。语言理解和言语表达能力都涉及词汇和语法两种语言要素。可以说语训课的核心任务是发展学生词汇和语法的使用能力。聋生词汇和语法的使用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口语及书面语经验得到积累那么书面语表达能力自然会提高。

五、以往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建议

虽然以往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注重了听障学生的有声语言学习的研究,忽视了书面语学习问题的研究。包括聋哑学生书面语学习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其次,整个的研究割裂了自然语言的两种表现形式:有声语言和书面语,没有将两者的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建构自然语言系统是听障学生学习语言的本质。无论是有声语言的学习,还是书面语言的学习,其实质都是要建立自然语言的符号系统。最后,研究方法上,在聋哑学生书面语研究过程中,缺少专业语言学知识的指导,这样就不能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聋哑学生书面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今后的研究需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听障学生自然语言学习为核心,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着重阐释听障学生学习有声语言和书面语的规律,进而说明听障学生自然语言结构系统的建构。在理论上对听障学生的自然语言学习作统一的语言学解释,包括有声语言的学习和书面语的学习。在实践领域能够指导听障学生自然语言的学习。

[1] 张朝.聋人汉语字词加工的内部机制的探讨[J].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66-70.

[2] 刘德华.聋生书面语中动词及相关成分的异常运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2(2):45-48.

[3] 刘鸿宇.类型学视角下的手语代词系统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5):21-25.

[4] 李恒,吴玲.手语情态动词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10):27-32.

[5] 黄红燕.关于聋生书面语技能的培养及训练[J].中国特殊教育,2004(4):28-31.

[6] 刘杰,卢海丹.聋生语法错误类型调查报告及分析[J].康复教育,2007(4):60-61.

[7] 吕会华.中国手语的关系从句[J].当代语言学,2010(4).

[8] 哈平安,韦小满,李荣,等.聋校学生的书面语言语法意识[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4(3):38-41.

[9] 贺芸中.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10]冯建新,冯敏.书面词语和手语对聋生语义分类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27-31.

[11]陈凤芸.试论聋童汉语述宾结构的习得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08(1):50-55.

[12]吕会华.聋人和留学生汉语生造词比较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8(3):43-45.

[13]梁丹丹,王玉珍.聋生习得汉语形容词程度范畴的偏误分析——兼论汉语作为聋生第二语言的教学[J].中国特殊教育,2007(2):23-27.

[14]梁丹丹,刘秋凤.聋生汉语构词偏误的描写与统计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41-46.

猜你喜欢
书面语聋哑偏误
聋哑人罪犯服刑期间的心理情况调查与分析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两个好朋友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女儿孝心无边聋哑50年的母亲开口说话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