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

2014-08-15 00:50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家长思想大学生

(北华大学学生工作处,吉林吉林132013)

青年人是发展祖国的希望,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栋梁,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1]。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去思考青年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艾里克森曾指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而所谓自我同一性,即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2]。因此,如何对大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使之健康发展,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实践亟待探索的问题。

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指导,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实践工作中,“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应该是我们常思、常想的基本工作动力。这种思考越浓厚,行动就会越跟近,对大学生的发展就越有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也就越大。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考可以围绕“123思想体系”进行,即围绕“一个心”、突出“两个字”、强化“三意识”,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在实践中探索,在坚持中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一、围绕“一个心”

一个“心”,即是指学生这个核心。

我国学者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生中有42%,高中生中有56%,大学生中有74%的人开始考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在青年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家长,自己的孩子交给哪所学校,托付给什么样的老师,是我们都会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一名老师,成为教育主体的我们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职能的实施过程中,务必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从长远的角度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好自己的使命,竭尽所能在学生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做好引导和服务[3]。

如在迎新生之初,考虑到学生角色上的“转换”和家长思想中的“担忧”,一方面,可以将“致家长的一封信”第一时间送到新生家长的手中,温情提示学生入学后的注意事项、初等与高等教育的区别、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子女与家长关系的处理、家长与老师的配合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应主动与新生及家长交流,特别是要开好家长座谈会,认真解答家长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应将附有学院相关负责老师联系方式的卡片及时下发,以方便日后学生或家长在遇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与老师保持联系。

诸如此类,通过情感交流、思想启迪、学习导航、生涯策划等各种形式,在成长的各个关键阶段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通,充分体现出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校园人文关怀的氛围。总之,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一切教育问题,用责任心影响学生,用使命感感化学生,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二、突出“两个字”

“两个字”,即是指“爱”和“严”。

为师者,爱于心,展于情。带着一颗爱心,踏踏实实的工作,方能于无形之中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心里上的距离。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正是提升工作效果的前提。

面对感冒发烧等小疾,一句暖语可以轻痛;面对天灾人祸等大事,一个陪伴可以悦心;面对困难学生,一屉笼包对面共食可以化阴云为甘露;面对顽劣学生,一个眼光洋溢鼓励可以化低沉为奋进。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是一个细微且漫长的过程。只要学生可以健康快乐的在校园里于成长中逐步成熟,那么一切付出就都是有意义的。哪怕是学生一个感激的目光亦或是一句单纯的话语,都会凝成我们终生难忘的瞬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深刻体验。

与此同时,也要清晰的认识到,爱是一种温柔的力量,起凝聚作用;严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起约束作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春正盛的孩子们,作为整个思维结构统帅的思维监控能力继续发展到个体思维发展的高峰期。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都是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养成不可或缺的保障。因此,一方面,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明确具体要求,奖惩分明;另一方面,更要把务实和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时代飞速更迭的影响下,及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与时代俱进,与思想俱进,稳步向前。

总之,把无形的引导与有形的规范密切结合起来,“真切关心,严格要求”,在不知不觉之中编织一个“爱”和“严”相互交织的情感网络,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使规范内化为思想,思想转化为行动,这是广泛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指导工作的基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

三、强化“三意识”

“三意识”,即是指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形象意识。

责任意识是“发动机”。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首先要把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和言行作为一种“良心活”。引导,贵在细心、耐心和恒心。要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中不要误人子弟,坚持“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信条。比如,对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主动找其谈话,既要“一针见血”又要“苦口婆心”,既要帮其查找原因,又要敦促其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也许同样的语言对不同的学生要重复十遍百遍甚至更多,取得的效果也不一定会“立竿见影”,但只要学生能有哪怕丁点儿良性发展的迹象,再多的劝慰都不会让人觉察出丝毫的苦楚。

如有的学生迷恋网络而不能自拔,甚至还会出现整天整宿“以网吧为家”的现象,一次的教育和警示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所以就要发动其身边的同学,同时联系其家长共同进行反复、耐心的劝导,将其偏离的兴趣逐渐转移到健康的轨道上来,用真实的、对其有益的东西填补其空虚的心灵[4]。柯尔伯格曾用“两难故事”的道德推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因素是可以决定道德发展内容和速度的。只要教育者“煞费苦心”,并始终如一的长久坚持,学生便在心里上有相对的感受,就是“铁石心肠”也不会“一无所动”,慢慢地就会明白老师的辛苦,理解老师的用心,从而在潜意识或意识的层面自然而然地亲师、乐友、信道,自然终有一天,所有的付出者会体味到收获的甘甜。

发展意识是“助推器”。从发展的角度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评价观,清晰学生整体还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能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实践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5]。教育工作者本身要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基础上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运用的转化,逐步提升工作艺术,切实改变“整齐划一”的工作模式,追求工作价值的现实性和发展性。

如学生思想行为上出现了偏差,与其对话之前就要首先追根溯源,尝试从学生的意识形态看待问题,清楚偏差产生的真正原因,否则片面的就事论事,表面上学生“口服”,但心理上未必“真服”,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在学生中失去信服力,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更不用谈日后的发展。以精锐的眼光做有人格魅力的老师,真心善待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才会使师生之间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沟通的价值,达到发展的效果。

形象意识是“催化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只能由人来建树”。优秀的管理者,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要想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良好的职业形象是最为基本的前提。其中不仅包括得体的外在形象,更重要的是优良的内在精神。大致包括:高尚的道德水准、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精钻的专业态度。

首先,思想道德是形象的根本。作为思想道德理论的践行者和思想道德实践的传道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是“安身立命”的根本。要以了不得的使命感、躲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时代感、靠不得的紧迫感,兢兢业业的对待每一项工作,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那些心理上有问题、性格上有缺陷、行为上有偏差、经济上有困难的特殊学生[6],更要及时的发现,深入的了解,积极的引导,全面的关心,不能轻易质疑,更不能轻言放弃。完善的人格才具有带动力,高尚的情操才具有说服力,和蔼的态度才具有亲和力,博大的胸怀才具有向心力。

其次,业务素质是形象的核心。身担管理育人的重任,要求我们敬业,同时又要精业。包括知识上的博学多才,包括理念上的出类拨萃。时代的发展远比想象的要快,知识的更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学生的思想远比我们了解的要深。“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在不断地学习中充实自我,在不断的充实中创新思路,在不断的创新中完善机制,是进行卓有成效教育管理的头等大事。

再次,行事作风是形象的体现。内现于心,外见于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想让学生情操高尚,德行兼优,就要使自己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用乐观坚强的精神鼓励学生,用公平公正的态度评价学生,用谦虚宽容的关怀感染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做到以德服人,用情感人,于情理交融之中努力展现出严师慈父或兄弟姐妹式的生动情怀,才能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奋进的整体氛围,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日常思想、行为的指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义,坚持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大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教育规律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大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普遍关注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促使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步。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导”这一妙药良方,引领大学生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自觉地去接受、去感悟、去追求、去创造,真正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骆郁廷,邓纯余.论大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81-84.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68.

[3] 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0.

[4] 孙红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创新应用[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116-117.

[5] 姜丽萍,张鑫.大学生公德缺失的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5):69-70.

[6]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63-65.

猜你喜欢
家长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