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艺考问题的高校美术教学探索

2014-08-15 00:50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美术艺术专业

(吉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20世纪末伊始,中国高等院校逐渐扩大了招生规模,艺术类专业随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种类型的高校广泛开设,但考生对艺术类专业趋之若鹜并不代表艺术本身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追捧,而是因为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成绩要求比较低,同一院校内美术专业比其它文科一本录取线要低将近200分[1]。艺考由此成为一些成绩欠佳又渴望升学的孩子进入大学校门的蹊径。“美术高考热”的问题曾有硕士学位论文做过细致分析[2]。

社会上大量的短期速成艺术考试培训班虽然成就了部分孩子的象牙塔之梦,但是步入大学课堂后,很多相关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校美术教师,对以下两个教学问题深有感触。

一、大量扩招使得学生素质普遍降低

以师范院校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术专业平均每年招生约30人左右,1999年开始扩招后骤然升至100多人,而近些年已经逐渐扩大到400人以上。文化课的录取门槛过低导致不少厌弃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涌入艺考,这些孩子不仅文化素质欠缺,而且很多对美术也根本没有兴趣,艺术天赋贫瘠,不少都是临阵磨枪突击集训参加艺考的。虽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现在艺考的专业功夫却不尽然,临阵磨枪说不定也能“鲤鱼跃龙门”。大量扩招使得学苗素质良莠不齐在所难免,学生整体素质明显降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众多周知,天分和兴趣是艺术是最好的老师,但这些孩子不少都是为了考上大学拿到文凭才走这条路,其实根本不适合从事美术专业,如何不加科学合理的引导,那么传说中美好的大学生活对他们而言将是枯燥而难熬。

二、应试的艺考培训使得学生思维僵化,绘画技能单一薄弱

集中的艺考培训几乎是当前所有考生的必修课,培训主题是训练学生具备在两、三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完整表现对象的绘画技巧和套路,这种“三笔一个果,五笔一个瓶”的招数或许可以速成和应考,但却也使学生入门时就缺乏主动观察能力,简单机械地理解造型关系。比如为了应对默写考试,考生大量临摹优秀范本图片,思维僵化以至于只会画照片而不会画真人实物,进入大学课堂后也依然概念化地塑造形象,甚至什么都必须拍成照片才会画。另外,学生在考前一般只针对比较固定的考试科目进行背记绘画的模式训练,入学后很多竟然只会画人像(大多学校的考试科目),而不会画更为基础的静物。可以说,现在大学一年级的美术基础课堂上的绘画作品千人一面,学生一旦变换了绘画角度或练习内容就变得束手无策,严重缺乏创造力。

虽然多年来我国一直提倡应试教育必须向素质教育转变,但必须承认当前中小学阶段依然还是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的填鸭和应试教育,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修养大部分还需要在大学阶段完成。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要求美术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美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美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2.获得从事中、高等学校美术教育的能力、美术教育管理能力和美术教育的学科研究能力;3.获得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美术科学研究的能力;4.获得美术鉴赏和评论的能力;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美术教学的能力;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3]也就说,学生在具备传统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艺术的创作与研究能力,鉴赏和评论的理论水准,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和学科管理能力。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结合当前新的教育背景和教学问题,原有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已经明显陈旧,教师必须积极思考应对措施,在美术基础教学中承担起由应试教育向专业深度研究的学习引导和思维转换的重要任务,研究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调整改变一些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构学生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美术技能,深化学生的艺术素养。本人在近些年的美术基础教学实践和交流中积极思考尝试,形成了以下三点尚在探索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此与诸位同仁一起探讨以期完善。

(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前文提及,不少学生是为了升学才走上美术之路,他们入学后造型基础薄弱,学习兴趣淡薄,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放任自流那么这部分孩子将在虚度中荒废掉大学时光和宝贵青春。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况且美术教学不像其他学科那样考核标准相对单一,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尹少淳教授讲过:“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4]所以教师应该平和心态,摒弃偏见,对这些学生因材施教,鼓励引导。首先,加强辅导,点燃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为他们量身定制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基础训练,扎实基本功,使之重拾自信;其次,根据学生素质特点,指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或者绘画风格。比如中西造型理念不同,有些学生素描虽然画不好,但是对于中国画的线造型却可能具有很好的颖悟;有些学生性格外向,耐力不足,不适合写实风格,那么可以让他们尝试意象画风。绘画训练在培养明确个人志趣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工作和生活的坚韧态度和专注精神,所以教师应该尽量引导和鼓励,不要放弃任何一个进入我们课堂的孩子。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培养人才,有教无类是教师道德,因材施教是教师能力。

(二)丰富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创造意识

所谓创造型美术教育,是指将理论、方法与美术创造规律、方法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于实践[5]。传统的美术教学比较重视技法传授和再现摹写,基础训练与艺术创作环节之间明显割裂,加之当前短期艺考培训出来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所谓的创作训练也基本都是照片的复制和再现。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课程设计和教学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1.在课堂训练中融入场景教学方法

学生的惯性思维通常认为写生就是在画室摆上模特或静物,照着来画完作业的过程,这也是大部分美术院校的传统教育方式,但是陈陈相因、代代如是不禁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我尝试以室内进行场景布置的方式给学生新意,刺激他们的表现欲望,训练画面的主动组织能力,比如在教室里布置类似影视拍摄的场景和道具,搭建不同的场景角落,使静物或人物与周边场景浑然一体,形成一个特定主题的绘画情境,如此一来学生不再是简单机械、枯燥乏味的对物写生,而是对景写生,对情写生。场景的设计和布置搭建我都是请学生与我一同完成,学生可以提议自己有表现欲望的场景主题,然后分组讨论设计,搭建布置。这一环节看似简单,但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互动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2.把课堂扩展到室外

室外的光线与室内不同,表现方式也有很大区别。通常的室外课程是以风景写生教学为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尝试把部分室内写生教学内容也转移到室外进行,在校园里的合适场地摆放静物或人物模特,室外光线下的表现对象能给学生以生活化的新鲜感受,色彩关系也比室内丰富善变。虽然室外迅速的光线变化常使学生手忙脚乱,但是这能够强化训练他们的主动观察和思考表现能力,有助于改善考前形成的模式化、概念化的绘画思维。当然,室外写生也会因为天气等原因而格外辛苦,可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中磨练意志也是选择艺术这门行当的必经之路。

3.绘画材料的强制性转变

高考的专业加试对于绘画材料有所限制,一般素描只允许用铅笔或炭笔,色彩只允许用水粉和水彩,如此一来学生材料驾驭能力单一,思维模式简单固化,造型手法只会勾线排调子,千篇一律,少有灵气。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以学生思维开发为教学重点。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壁垒,我们抽出阶段时间进行禁止使用铅笔和炭笔的素描训练,开始学生还有些困惑,无从下手,但是通过指导和点化,学生开始能够驾驭丰富多样的材料媒介,比如用毛笔和墨汁的干湿浓淡、钢笔或圆珠笔的线条疏密和长短方向以及用抹布或海绵蘸取颜色涂抹来表现物象等等。通过多种材料的使用,学生的绘画思路变得开阔,学习兴趣和绘画动力也明显提升。

三、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构建学生完善人格

当前高等美术教育主要包含有以下类型:第一,专业型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专业艺术院校),其基本目的是培养艺术创作家和艺术理论家(也有部分去学校当老师)。前者将成为社会中进行艺术创作的主体,他们创作的作品是健康进步还是颓废落后、是品位高雅还是格调低俗、是引人奋发还是混乱人心、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会造成正负不同的社会效果,其意义和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后者则是社会中从事艺术理论研究或艺术批评或高校美术理论教育工作者的主体,他们的言辞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众的艺术理念、审美倾向,尤其是对美术学子会构成更大程度上的影响。第二,普及型的美术教育(主要是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其目的是通过培养中小学的美术师资及社会需求的各类美术(包括实用型设计)人才;也有一部分理论研究人才,他们负有提升广大中小学生和部分大众的艺术素质、审美能力与美术技巧的责任,其影响力也不可忽视[6]。除了少数的专业美术院校之外,大多数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内容要包含技能与技巧、应用与实践、鉴赏与批评、理论与知识、美术教学与研究、综合与管理等几方面[7]。所以,除了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之外,我们的教学还必须重视专业理论修养、拓展艺术视野,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人文教育,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一)拓展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眼界

开阔的艺术视野和良好的文化修养是一名美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难免急功近利,对实用技术更为渴求,但是技术至上绝不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素质培养应该以专业能力为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广泛的审美教育有益于学生拓展艺术视野,提升审美眼界,陶冶精神情操,增强智慧修养。而审美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对于文艺作品的鉴赏来实现,那么在教学大纲为数不多的鉴赏理论课程外,专业教师也应该将绘画训练与审美教育相结合。

现在学生都是90后一代,他们流连于网络、社交和娱乐的时间普遍要比用在书本上的多,精力分散严重,主动了解艺术知识的兴趣淡薄,这样的情况对专业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师应该自身知识储备丰厚,能够在课堂上实践与理论教学结合,旁征博引;另一方面还要变革教学思路,联系课堂内外,指导组织学生课下学习,布置相应内容以求变课下时间为课堂准备。例如,室外写生课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画家手法去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前广泛查阅相关画家资料,研读其艺术作品,揣摩技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向大师学习,向自然学习的理念,而且在查阅艺术家资料的过程中也丰富了艺术理论知识,提高了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蔡元培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对于当前美术专业学生而言,美育同样不只是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自身能力的全面修为,更重要的是能够以艺术精神来理解生活。在这个层面上,美育与德育殊途同归。(二)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完善人格

中国古代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优秀的人文传统,其仁智兼修的精神特质和核心理念尤其侧重于人格教育与品质培养,所以很多文坛大儒、艺坛大师都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传统美术教育首先要求学生修身正己,强力为学,专心致志。孔子曰:“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墨子也强调为学需德才兼备:“厚乎德行,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中国古代注重道德伦理情操培养的文艺心理观,强调为人与为文的统一、伦理与心理的和谐,使得中国文艺特别注重人间情怀的抒写,具有深厚的社会人文底蕴[8]。然而现在的学生不仅是独生子女,更是溺爱中长大的一代,伦理道德、民族观念和社会责任等价值观问题是他们最为缺失的教育。当前教学虽然也将道德修养作为教育宗旨之一,以思想品德修养的课程形式教授,但是常常流于理论灌输,照本宣科,收效甚微。其实人文教育还应该融入在艺术技能和专业理论课程中同步进行,作为师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言传身教地培养青年学生知耻明礼,仁智兼修,建立健康通达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

艺术教育应该把目光放得更为长远,避免单一的技法训练和枯燥的知识填充,着眼于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和健康心智的培养。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青年的才能与品格,使学生具备中西兼顾、古今融合的时代意识,具有艺文并重的能力,开阔丰富的视野以及宽广博爱的心胸和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

四、结 语

中国的美术教育从民国的北平艺专、杭州国立艺专等凤毛麟角的美术圣殿发展到今天的专业美院、师范美院以及各种工科、医科院校都广泛开设的艺术专业,当年的精英教育已然成了大众教育。教师一己之力虽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但关注教育发展,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改善培养模式,转换教学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高校教育具有切实的积极意义,我辈同道可以互通有无,互勉共进。

[1] 许悦,冯智军.美术高考:去“美”成“术”[N].北京:中国文化报,2013-05-01.

[2] 付秀飞.美术高考综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8-15.

[3] 教育部高教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62-67.

[4] 尹少淳.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J].课程 教材 教法,1999(8):43.

[5] 郭原.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考[J].艺术教育,2009(4):46.

[6] 曾维华.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状况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5):92-93.

[7] 吴越滨.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07(3):6-7.

[8] 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81-82.

猜你喜欢
美术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