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全国20省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研

2014-08-15 00:44王路芳沈文琴徐春荣许玉巧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家长农村学校

王路芳 沈文琴 石 艺 徐春荣 赵 霜 许玉巧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计划生育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同时,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镇,致使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为此,我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小规模学校成为被撤并的主要对象。2000年到2010年,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1〕许多地区采取“一刀切”的调整措施,给农村教育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2006年,教育部提出 “对于低学龄儿童上学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要保留、改建一批小学或教学点”。〔2〕但是,许多地方仍未停止布局调整的步伐,上学难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国务院下发 《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以下简称 《调整意见》),提出 “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3〕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呈现 “强调撤并—适度保留—停止撤并”的转变,表明国家已开始对布局调整政策进行反思,逐渐关注并重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二)概念界定

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应偏远农村适龄学生人数少的客观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4〕雷万鹏、张雪艳参照国外标准,结合我国各地布局调整情况,提出以100人作为小规模学校的底线标准。〔5〕《调整意见》也明确指出:“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保证其正常运转。”〔6〕因此,本研究以100人作为小规模学校的界定标准。

(三)研究过程

此次调研共涉及20个省份,68个市县,123个乡镇,涵盖224个村庄,143所学校。调研过程中使用的调查问卷分为家长卷和教师卷,其中回收有效家长问卷681份,教师问卷411份,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问卷分别有283份和61份。同时,调研组设计的访谈提纲分别针对教师、学生、家长、村委会或社区代表、中心校校长、小规模学校校长等,调研完成427例具体访谈。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

为更好地了解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生存现状,笔者以小规模学校和非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及学生家长为主要研究对象,选取有效教师问卷122份 (其中小规模学校教师和非小规模学校教师各61份)和家长问卷566份 (其中小规模学校学生家长和非小规模学校学生家长各283份)进行分析。

(一)内部概况

1.学校规模小,山区比例大

本次调研涵盖49个小规模学校,统计发现:校均年级数4.1,校均班级数4.3,校均学生数59.4人,班均学生数13.6人,其中有18.4%的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低于10人。此外,就地域而言,半数以上小规模学校处于地形复杂且交通不便利的农村和山区。

2.教师来源以本地为主

小规模学校教师来源为:本村65.6%,本乡镇及其他村人23.0%,本县其他乡镇人8.2%,其他县市人3.3%。而非小规模学校教师来源为:本村6.6%,本乡镇及其他村人45.9%,本县其他乡镇人39.3%,其他县市人8.2%。

(二)外部关系

1.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1)电话、家访、非正式访谈为主要沟通方式。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与家长沟通方式主要为电话联系、家访,而非小规模学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方式多样,且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调研中发现,小规模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更多的是非正式交流,如偶遇闲聊,二者之间的互动体现了乡村中 “熟人社会”的生活。

(2)家校距离是家长进行教育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许多家长明确表示,选择小规模学校主要出于学校离家较近的考虑。数据显示,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校距离平均为0.7公里,最远距离为2公里,上学所需要的平均步行时间为16分钟,大多数学生半天回家一次。非小规模学校学生的家校距离平均为5.3公里,最远距离为15公里,上学平均时间为车程31分钟,因此许多学生选择在校寄宿。

(3)一村一校的布局方式更为家长青睐。关于学校的布局,43.2%的家长认为一村一校的设点方式比较好,34.8%的家长支持联村办学、村里设教学点,赞成集中在城镇办学的家长仅有21.3%。访谈进一步发现,许多家长出于安全、方便、减少开支的考虑,希望孩子能就近入学。

2.学校与村委会的关系

(1)相互渗透型。小规模学校与村委会之间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为二者之间相互挂职,村委会参与并负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例如贵州省盘县田有龙村,村委会为学校教师提供办公室,并管理学校教学等工作。教学点中的两位老师在村委会挂职,同时村委会委员在学校中兼任调解委员,在教学点和村民间起到 “桥梁”作用。

(2)相互帮扶型。帮扶关系主要体现为村委会与学校在人、财、物等方面的相互支持,如村委会为学校购置教学用品、维修桌椅板凳、负责学校的水电费等,其帮扶程度主要由村庄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学校对村委会的帮扶,主要表现为场所的提供,活动的参与等。如河北省涉县上清凉小学,每年都会在春节社火活动中将学校乐队表演带到民间,丰富当地村民的业余生活。

(3)互不干涉型。国家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 “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7〕的管理体制。因此,许多经济压力较大的村,便不再向学校投入任何资源,学校与村委会之间也不存在其他接触。

3.学校与上级管理者的关系

在学校撤并的大潮中,为了方便管理,各地区相继形成了 “教育局—中心校 (教委、教育站)—中心小学—小规模学校”的管理格局。中心校多为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统筹负责各乡镇的教育发展;中心小学多为乡镇重点小学,负责管理当地其他小规模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各乡镇依据学校数量的多少,形成适宜的管理结构:乡镇学校较多的地区便由中心校委托中心小学管理;乡镇学校数量不多的直接由乡镇级的中心校负责;也有的地区将中心校下设在乡镇中学,由校长负责乡镇整体教育的发展,副校长负责本校区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生存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生存困境

1.学校生源不足,基础设施差

充足稳定的生源是学校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调研发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均学生57名;班均学生13.6名,其中有18.4%学校的班均人数低于10人,而非小规模学校班均学生则在50人左右。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小规模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楼、运动场、厕所等,但这些设施大多陈旧简陋,缺乏维护,很多达不到国家标准。统计教师教学辅助工具使用情况发现,在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实物教具的使用频率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与非小规模学校无明显差距;在投影仪、多媒体的使用率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远低于非小规模学校。

2.师资问题突出

(1)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质量,调研发现,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缺乏,主要表现为结构性缺乏,特别是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专业教师不足。学校在配备教师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性,忽视了教师学科方向的合理配置,很多教师承担多个年级多种科目的教学任务,造成学校教学缺乏针对性、专业性。

(2)师资结构不合理。表现为:①代课教师比重较大。整体来看,公办教师在两类学校中都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小规模学校代课教师的比例远高于非小规模学校。对比分析发现,在小规模学校,公办教师 (在编教师)比例为75.4%,代课教师比例为23.0%。在非小规模学校内,公办教师比例为93.4%,代课教师比例为3.4%。②中老年教师居多。调查表明,小规模学校教师年龄在45岁及以下仅占29%,45岁以上占71%,平均年龄超过46岁;而非小规模学校内,教师年龄在45岁及以下占80%、45岁以上占20%,平均年龄36.5岁。③高学历教师少。小规模学校教师整体学历水平较低,高学历教师严重缺乏。据调查,小规模学校教师高中 (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小规模学校教师总体的50.9%,而在非小规模学校内,同等学历教师仅占教师总体的8.2%。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3.外部支持力度低

(1)教育资金不足,延期拨付。在调研中,有不少教学点负责人表示教育经费在拨付过程中存在克扣现象,突出表现为中心校按实际人数而非按100人标准划拨教育经费。此外,中心校对小规模学校的经费划拨并非一次性到账,限制了小规模学校的生存发展。

(2)上级管理者重视不够,资源配置处于弱势。在管理方面,中心校负责向村级学校调派教师和各种教学资源。但由于小规模学校处于边缘位置,管理者多认为优质教学资源在小规模学校难以发挥作用,致使更多的资源流入了中心小学。因此,绝大部分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能得到更新,英语、音体美等专任教师在小规模学校几乎没有。

(二)原因分析

1.潜在生源不足,生源流失严重

随着出生率下降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年轻住户日益减少,学校的潜在生源日益减少。同时,由于学校办学条件有限,课程开设不齐全,教师学历不高,部分家长容易产生 “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差”的想法,导致小规模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不断降低,造成学校生源进一步流失,小规模学校面临着 “自然消亡”的困境。

2.教育经费不足,特殊需求被忽视

调研发现,教育经费管理体制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经费的来源及管理主要依靠政府力量,经费获取渠道单一。②教育经费以人数为标准的均等化划拨,未考虑到小规模学校基础条件差的特殊需求,导致其开支远大于收入,经费缺口大。③经费使用状况的监督机制和相关的问责机制不健全,存在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

3.学校整体条件较差,难以吸引优秀师资

小规模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多在农村、山区,交通不便利,生活条件差,经济水平低,工资低且工作量大,许多教师不愿意前来任教。调研数据显示,55.8%的小规模学校教师年收入低于15000元,他们平均每人带3.4门课,每周上21.4节课,每人需带1.7个班级,涉及1.7个年级。小规模学校教师不仅每天平均需要2.8个小时的时间用于班级和教学管理,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较高比例的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其工作量远大于非小规模学校教师。

4.上级管理者重视度不高,师资配置不公平

地方教育局在配置教师时,优先考虑城镇学校的需求,将优秀教师、年轻教师优先分配给城镇学校,有时甚至会把小规模学校的优秀教师调往县城,导致小规模学校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另外,由于小规模学校教师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优秀师资流失情况加剧。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策略

(一)政策要因地制宜,具有可操作性

首先应解决政策中对小规模学校定位模糊的问题。农村小规模学校 “小”但并不一定 “差”,制定政策时,应真正了解小规模学校作为独立个体的发展需求。针对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环境中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据学校的教学质量、社区认同度、交通状况和生源状况等因素,对其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防止出现 “一刀切”的情况。此外,制定小规模学校相关政策应尽量具体化,对于相关的建议和执行办法应给出明确的规定和详细的操作引导,使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能够有章可循;同时要避免大而空的条文,弹性适度,防止执行者曲解条文,任意发挥。

(二)建立健全经费 “划拨—分配—监管—筹措”一体化机制

首先,经费划拨要根据学生人数分层划拨。以人数为依据,兼顾特殊地区的情况,促进教育资源适当向农村、山区的小规模学校倾斜,弥补这些学校基础条件差等缺陷。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可以适当高于基本标准;对规模较小、交通不便的学校应给予特殊的经费照顾,为学校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次,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保证其支出用于教育。教育经费应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完善,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还可将经费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与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和使用应置于公共监督之下,对违法违纪者要追究其责任。

再次,拓宽教育经费来源,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提高社会力量在小规模学校建设中的参与度、支持度,尤其是要发挥社会热心人士对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家、校、村、社会 “全员”参与的建设机制

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从非政府组织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加强村校联系、家校联系,促进村与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家长对小规模学校及教师的认同感。

第一,建立家校沟通交流机制。应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支持。可以通过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增加家长对学校日常工作的了解,掌握孩子的在校表现,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状况。

第二,建立村校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小规模学校不仅为农村培养下一代,还作为村落的文化中心对村民的知识、文化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甚至扮演着村落精神信仰的角色。小规模学校要实现这些育人的目标必须有其相应的条件和环境,因此与之关系密切的村委会应支持小规模学校的发展。

(四)加大小规模学校的建设力度

1.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

加强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是小规模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调研发现,小规模学校整体硬件设施较差,许多校舍建设 (如生均教室、宿舍、食堂等)未达标;教学设备配置不到位,设备陈旧。具体操作中,地方教育部门可根据行政划分,逐步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考核,对需要维修和建设的学校开设 “绿色通道”,给予专项资金,保障地方学生在教育起点上的公平。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保障充足的师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工作量大、任务重,边远贫困山区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一方面,可利用 “农村学校教师特岗计划”或大学生支教计划,对支教教师给予必要的交通、食宿等补贴,并以此作为教师职务晋升和评优的重要条件,吸引更多人从事农村教育,补充农村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可建立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促进城乡师资流动。如落实 “联校走教”、中心校与小规模学校 “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对于减轻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补充小规模学校的教学资源十分有效。

其次,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尽快出台农村教师的优惠政策,解决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在地理位置偏僻、自然条件艰苦地区教学点工作的教师,享受的津贴应进一步提高,确保教师队伍稳定并留住骨干教师,保证偏远农村地区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再次,应增强教师的培训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小规模学校教师的培训投入,同时市级以上的培训机会可适当向其倾斜,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小规模学校中留守儿童占较大比例,还要加强教师管理能力和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注释:

〔1〕李婧.“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教育何去何从? 〔EB/OL〕 . 〔2012-11-19〕 .http: //news.sohu.com/20121119/n357975903.s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农村边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远问题有关事项的通知 〔EB/OL〕.〔2006-6-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21/201001/81819.html.

〔3〕 〔6〕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 〔EB/OL〕.〔2012-9-6〕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162/201209/141774.html.

〔4〕赵丹,范先佐.国外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综述 〔J〕.外国教育研究,2012 (2):98-105.

〔5〕雷万鹏,张雪艳.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分类发展政策〔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1 (6): 7-11.

〔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EB/OL〕.〔2005-8-13〕 .http: //www.gov.cn/zwgk/2005-08/13/content_22263.htm.

猜你喜欢
家长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