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集团化: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2014-08-15 00:44王方全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王方全

基础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早在2003年初,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深入贯彻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坚持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协调发展。2005年,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基础教育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落实到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上来。尽管全国各地都已经积极行动并付出了努力,但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在很多区域、学校之间还没有完全实现,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校际差异还比较明显。笔者曾经参与四川省成都市义务教育均衡监测,发现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又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教育质量三项一级指标上,〔1〕而名校在这三项指标上与普通学校相比,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拉大了与普通学校的差距,成为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

名校作为区域教育的品牌,在区域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以名校作为龙头学校的名校集团化,在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中也日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名校集团化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是当前区域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需要深入解析名校及其集团化的特征与作用,探索名校集团化的实施策略。

一、名校及名校集团化的解读

(一)名校是区域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是指相对于不出名的普通学校而言,它凭借师资力量、管理体制、教育质量等优势,成为了 “校园文化积淀丰厚,社会知名度高,为求学者所向往,在校学生及家长有较高满意度、社会满意度和行业认定度”的学校。〔2〕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是因为名校优先获得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一般而言,名校形成之前,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是将其作为重点打造对象,在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配置上均给予了更多的倾斜。因此,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质量上明显好于一般学校,成为学生和家长追求的对象,这无形中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的社会声誉。学校成名后,作为区域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品牌,又会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名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又促使学校在管理体制、校园文化、教育特色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提升。健全的管理制度,浓郁的文化氛围,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容易获得教师、学生和家长认同,容易吸引优秀老师到校并形成优质师资,而优质师资往往又是优质教育的构成因素之一。这样,在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名校逐渐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名校担负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责任

名校作为区域内的教育品牌,不是一朝一夕成名的,它得到了区域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长期扶持,甚至是牺牲了其他普通学校的利益才得以发展和形成的。名校是优质教育资源,学生和家长都希望享有这种资源。如果名校一枝独秀,仅仅依靠自己提供的优质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反而容易造成并强化 “择校热”现象,加大两极分化,造成区域教育不均衡。所以,名校必须担负起作为区域教育主体的社会责任,带动和帮扶区域内其他学校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名校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区域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尽自己努力部分解决优质教育供需矛盾。二是通过优质资源的分享为区域内其他学校的发展提供帮助,带动或引领其他学校的发展,共同解决优质教育供需矛盾。只有名校真正担负起了社会责任,才不会置身事外,积极主动帮助其他学校发展。与此同时,名校也才可以为自己 “减负”,缓解甚至消除因 “择校热”而带给自己的压力。通过名校教育集团化的方式,名校可以发挥自己作为区域教育主体的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名校集团化是优质教育的共享与再生

名校教育集团化是由企业集团演化而来的,是借鉴了企业扩张策略和运作方式的学校发展模式。名校集团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由名校作为龙头学校出面牵头,通过一定的方式吸引普通学校加入,进而组建起由几所学校乃至更多学校为成员的教育集团。名校可以通过输出先进的思想、文化、师资等来扩大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好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帮扶普通学校提高在区域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力求让普通学校能够提供与名校同质的优质教育。集团内各个成员学校在冠名、管理体制、校园文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力求与名校保持一致,目的在于共同分享和再生名校的优质资源,借助名校的平台来促进自身发展。名校集团化可以通过名校的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力等把教育资源配置到不同的学校和不同学生,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满足家长、学生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力争化解 “名校吃不了、普通学校吃不饱”的 “择校热”现象,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二、名校集团化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名校集团化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普及化、平民化

名校集团化的本质在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使更多的人能够享有这种优质教育资源,使名校变得不再 “一校难求”,让学生可以在家门口就享受优质教育。名校集团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从目前已经开展名校集团化的地区来看,名校集团化已经显示出了其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以浙江省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为例,该市在短短的几年内,全市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超过了50%,其中在市区,中小学优质教育受益面已经达到80%以上,不仅有效地解决了 “上好学难”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杭州市的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因此被称为是 “杭州模式”。〔3〕四川省成都市的名校集团化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也体现出了巨大作用,其中四川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可以作为典型代表。〔4〕

(二)名校集团化创新了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名校单个发展不利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因为在教育部门力量一定的条件下,打造新的名校不够现实,况且普通学校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名校。仅依靠名校个体的力量不仅不能解决优质教育供需矛盾和消除 “择校热”现象,反而可能拉大教育差距,造成两极分化。而名校集团化可以解决名校单个发展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名校的带动和帮助下,集团成员学校通过分享名校的优质师资,学习借鉴名校的管理体制、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优点,加强自身发展,缩小与名校的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集团化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名校的带动、引领作用,为普通学校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甚至直接参与普通学校的发展。教育集团化实质上就是通过集团化的模式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有效配置优质教育资源,以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让更多的人能够共同享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名校集团化创新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有利于扩大与名校同质的优质教育的覆盖面,提供更多的享用优质教育的机会,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

(三)名校集团化能有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名校集团化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解决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剧增和有限的优质教育供给的矛盾以及 “择校热”这一突出的教育现象。名校集团化可以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通过名校帮助、扶持普通学校来促进普通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首先,名校集团化可以通过名校的师资力量等来弥补教育部门对普通学校经费投入的不足。其次,名校集团化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普通学校的管理效益,避免因管理问题而造成的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阻碍作用。第三,通过名校优质师资力量的交流、师徒结对,可以发挥名校师资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普通学校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总体来说,名校教育集团化有利于加快新建学校、普通学发展速度,缩短这些学校的成熟周期;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整体提高区域的办学效益和水平,缩小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三、名校集团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策略

(一)探索符合区域教育特点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名校集团化发展,不仅仅是名校之间结盟和共同发展,关键点在于如何通过名校来带动普通学校的发展。名校对普通学校的帮助、扶持和带动必须找到一种最佳的模式,这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名校的作用。目前,浙江省杭州市已经探索出了 “名校+新校”、 “名校+民校”、城乡结对互助共同体等诸多名校集团化模式,四川省成都市探讨了紧凑型联盟、松散型联盟的名校集团化模式,这些名校集团化模式都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实际效果,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值得学习和借鉴。当然,名校集团化会因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名校集团化要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寻找符合区域特点的集团化发展模式,带动和促进普通学校的发展。

(二)以共同愿景或目标为纽带,通过城乡结对或捆绑等形式组建成员共同体

名校集团化不能是教育行政命令下的硬性外部捆绑,也不能是简单地拼凑和嫁接,必须要基于成员学校的共同利益、愿景或发展目标,基于成员学校共同认可的管理方式、校园文化等。以共同愿景或目标为纽带,通过结对或捆绑等形式组建成员共同体,可以激发成员学校的发展意识和发展动力,变 “要我发展”为 “我要发展”。否则,简单的 “集团化”仅仅是貌合神离的,不能真正驱动成员学校的发展。就区域而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尽可能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应该是名校集团化发展共同愿景或目标。只有基于这一共同愿景和目标,名校集团才能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

(三)建立竞争与合作的平等主体关系,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名校集团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看待名校和成员学校的关系。名校和成员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竞争与合作的平等主体关系。竞争是为了成员学校能够主动发展、争先发展,激发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让龙头学校牵着走、背着走。合作是为了共同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相互支持,彼此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 “大吃小”,名校吞并成员学校,也不是削峰填谷,损有余补不足。名校集团化的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平等主体关系使得名校必须通过师资、管理等的输出来加快普通学校的师资建设,改进管理等,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龙头学校在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加搞好自身的发展,才能在后续的集团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学校的作用。

(四)尊重成员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差异性发展

名校集团的各个成员学校,由于自身的发展历史、办学理念、发展定位等的不同,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各自的差异,不可能做到和龙头学校千篇一律。名校集团化也不是 “名校”加工厂,不是同一化、同质化。在共享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等的前提下,要允许各成员学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追求差异化发展。在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上,要根据各成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移植龙头学校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龙头学校不能越俎代庖,武断地决定成员学校的管理决策、发展方向等等。对成员学校而言,加入教育集团是为了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促进自身发展,而不是要放弃自己的特色和发展使命。否则,就违背了加入名校集团的本意。只有尊重集团各成员学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差异性发展,名校集团化才能整体上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注释:

〔1〕秦建平.成都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研究 〔J〕.教育科学论坛, 2012 (4): 29-32.

〔2〕朱向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杭州模式——名校集团化办学剖析 〔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5:343-366.

〔3〕教育科学论坛编辑部.名校集团:教育均衡的探寻与践行〔J〕 .教育科学论坛, 2009 (11): 70-77.

〔4〕余强,刘晏.名校教育集团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以川大附小名校集团发展为例 〔J〕.武侯教育研究,2013 (1): 44-48.

猜你喜欢
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全国名校等差数列拔高卷(A卷)
名校介绍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