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对建立儿童良好自尊的启示

2014-08-15 00:44
教育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自性荣格心理

叶 琳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评价与体验。孩子在3岁时开始萌发自我意识,与此同时开始形成自尊的萌芽。儿童时期,孩子们进入小学,正式进入正规的学习阶段,这时正是自尊建立的重要时期。能否建立良好的自尊,关系到孩子整个学习生涯以及今后进入社会是否能够正常自信地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中包含许多关于个体心理、人格发展与个性化的理论与观点,本文尝试通过荣格心理学中对儿童建立自尊具有启示意义的两个方面,即 “自性化”与心理类型说,探讨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自尊水平的有效建议。

一、荣格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 “自性化”的内涵

自性 (Self)的概念是荣格整个理论视野中最基本的特色。瑞士荣格分析师Murray Stein把 “自性”定义为所有原型意象的源头与中心,也是我们对结构、秩序与全体,与生俱来之心灵倾向的源头与中心。〔1〕“自性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格中最富有潜能和完整性的原型意象,它作为人类心灵中和心理生活及个体命运有关的权威中心的统合原则而存在。”〔2〕荣格认为: “自性不仅是中心,也是囊括意识与无意识的整体圆周;它是整体的核心。”〔3〕简单地说,自性就是和人格中整体性和独特性有关的概念。

自性化是在自性指引之下所进行的过程。荣格认为“自性化”的实现具有两重含义:其一是形成独特和独立的个性;其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荣格说: “我用‘自性化’这个术语来表示一种心理过程,经由这一个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 ‘不可分的’,即一个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 ‘整体’。”〔4〕因而,自性化就是一个逐渐成为自身的本来样子的过程,一个实现心灵自身完整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各种心理对立面的协调统一中产生一个健全而独具个性的人格。

(二)心理类型说

心理类型理论是荣格1913年在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首次提出的。荣格认为人的个性分为两种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区分两者在于心理能量的流向,即力比多的流向,流向外部世界为外倾,流向内部世界则为内倾。外倾主要朝向外部世界的事件,受外在客观因素指引,重视客体;外倾者将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聚集于外部世界与他人交往上,例如:聚会、讨论、聊天。内倾则主要关注内部世界,受内在主观因素指引,重视主体,力比多是收敛性的,从客体撤回;内倾者将心理能量和注意力聚集于内部世界,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例如:独立思考、看书。荣格认为意识态度和无意识态度是相反的,因此如果意识态度是外倾的,无意识态度则是内倾的,反之则然。荣格1921年在《心理类型学》一书中又对此作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即思维功能与情感功能 (荣格认为这两种功能属于理性功能)、感觉功能和直觉功能 (荣格认为这两种功能属于非理性功能)。荣格指出,感觉告诉你存在着某样事物,思维告诉你它是什么,情感告诉你它是否合意,直觉告诉你它来自何处,将去向何方。〔5〕具体而言,荣格认为,感觉是指感官知觉,即通过感官和体感来传送的知觉;直觉是一种以无意识的方式传达感性认识的基本的心理功能。他把感觉看作是有意识的知觉,而把直觉看作是无意识的知觉,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荣格给思维下的定义是: “思维是一种根据自身规律用某种方式表达概念关系的心理功能”,他认为思维的作用是判断事物正确与否;而情感是发生在自我与某一特定内容之间的一种过程,是在接受或拒绝意义上给某一内容以确定价值的过程。〔6〕由此,荣格将两种态度类型和四种功能类型组合起来,形成了八种个性类型: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直觉型、内倾感觉型。荣格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纯粹属于哪种类型,每一个人都拥有两种态度和四种功能,只有一种占主要地位,影响 “意识”的表现。

二、荣格心理学对提高儿童自尊水平的启示

(一)自尊的定义

从词源来看,自尊 (Self-esteem)这个词产生于拉丁文aestimare,是指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估计。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界定种类繁多。有些学者关注自尊的认知层面,有些学者注重情感层面,还有些学者从 “关系” (如James的著名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或自尊所包含的 “成分”来定义自尊。本文把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它包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评价以及对自己的喜欢程度。

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尊更多地与 “自我(Ego)”的概念相关联。荣格对自我的定义和弗洛伊德有所不同,Robert H.Hopcke精炼地阐明了荣格眼中的自我的内涵,认为它是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随之产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感情。〔7〕

(二)来自 “自性化”的启示

荣格在探索 “自我”和 “自性”之间关系时提出,如果我们的自我失去了与自性的联系,内心便会产生出不安惶惑的感觉,例如:感觉生活失去了意义,情绪低落随波逐流,没有方向和希望。〔8〕这其实也是在向我们诉说自尊和自性之间的联系。人之所以会认为或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没有能力,不喜欢自己,即有着比较低的自尊,也是由于其和自己的自性失去了联系,或背道而驰地行了另一条路。这就启示我们,如果一个人能够与他或她的自性相连接,发现其天性的蓝图,并在它的指引之下走上一条合适自己的自性化之路,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这样便能使之发现和体验到自己独特的价值与能力,从而提高自尊。

荣格认为,影响儿童自性化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遗传方面的作用;第二,环境和教育方面的影响;第三,内外因素的交互影响,即人格面具过度发展和膨胀可能掩盖自性的显现。〔9〕自性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来自于遗传,它决定了一个人人格特征、能力的发展方向,它就像太阳一样,发光发热,指引和滋养着我们生命的发展方向,并为之提供能量。然而,自性的显现需要后天生长环境的配合与培育,且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于家庭和学校,因而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自性化以及自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用一个比喻来说,如果把自性喻为一颗玫瑰花种子的话,教育的作用不是促使它长成一棵美丽的百合花,而是为它浇水施肥,使它自然地按照其本来的特性而长成一棵玫瑰花。反之,教育背离其天性地塑造孩子,导致孩子觉得自己似乎难以达到其期望和要求,难以使自己符合其所谓好孩子或好学生的标准,从而感觉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形成较低的自我评价与体验,即较低的自尊。

(三)来自 “心理类型说”的启示

荣格在探索、认识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时,提出了心理类型理论。他指出,每个人有不同的态度和功能,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的能量流向和关注方面不同,不同的人的优势功能和劣势功能不同。优势功能或称为主要功能是一个人四种功能中发展和使用得最好的、最自然自动地运用的功能,它通常会使我们得到回报,事半功倍。而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功能特别抗拒被整合到意识之中,称为劣势功能,〔10〕也就是我们使用得最不好的、最不愿意去使用的功能,它常常使我们事倍功半。孩子越小他的心理类型越容易准确地分辨出来,幼儿时期到儿童早期的孩子会很自然地显现出内倾或外倾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优劣势功能。有些孩子喜欢独自待着和思索,而有些孩子喜欢到户外去探索和交朋友;有些孩子总是倾向于看到眼前的事实和细节,而有些孩子却容易看到整体且富于创造性;有些孩子善于逻辑思考和推理,而有些孩子却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同情心。这说明我们的孩子具有天生的人格和心理倾向。那这又如何和自尊相联系呢?

自尊的高低取决于孩子对自身价值感和评价的高低与体验的好坏。换句话来说,取决于孩子是否体验到其自然的态度倾向和所擅长的功能给他带来的回报与自豪感,以及这种优势功能和内倾或外倾的态度是否受到其父母、重要他人、学校甚至社会的认可。从家庭层面来说,如果父母的心理类型和孩子有所不同,尤其是父母的优势功能正好是孩子的劣势功能,且父母无法看到类型的差异存在,则父母常常会无法理解孩子的不同,低估孩子的优势功能,试图强行扭正和拔高孩子的劣势功能,正如笔者的一个的7岁儿童个案,她的优势功能是内倾感觉型,心思非常细腻、注重细节,可以很快地记下一篇文章和临摹一幅画,但其主要抚养者母亲是外倾直觉型的,注重整体和大局以及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因而母亲一直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总是只看到 “细枝末节”而缺乏整体观念,觉得孩子太内向敏感害羞,经常因此而批评她,使得这个孩子一直非常自卑、退缩,自尊感很低。从学校层面来看,现行的中国教育相对注重感觉功能和思维功能的运用,也就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学习和记忆,注重一块一块细小知识点的掌握,以及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运用,这对于拥有这样优势功能的孩子来说自然学得如鱼得水,然而对于直觉或情感是优势功能的孩子来说,这样的学习模式就有些困难,而且他们的优势功能在学校里无处施展,还会被不了解类型差异的老师归类为比较笨的学生,这对于他们的自信和自尊的建立极为不利;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现状中也存在类型的偏好,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社会对外倾型的偏爱,社会上普遍认为活泼开朗、善于社交的孩子是出色的讨人喜欢的孩子,给予这类孩子更多的认同和正性反馈,而内敛害羞、不善言辞与社交的孩子被认为是有问题的,需要被改变的。笔者所接的个案有一半以上是由于父母或老师认为这个孩子过于内向回避、不喜欢表达、没什么朋友等问题而被送来接受治疗的,而治疗的期望都是希望他们能够变得像其他活泼开朗的孩子那样。可见,这部分内倾的孩子常常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使他们觉得自己和外倾的孩子比起来有多么的不好,从而形成低自尊。

在此笔者提出一些参考建议:对于家庭,父母应该了解孩子和自己之间的人格差异,心理类型是一种有效的人格类型分类视角,认识并且尊重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应该能够站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及他们所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每一种态度和功能都有其优势与不足,父母应该让孩子看到其类型给他带来的优势与回报并且明确地赞扬和鼓励他们,同时可以针对该类型的不足帮助孩子找出一些应对的方法,关键是帮助孩子全面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尤其鼓励在发展自己优势功能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自尊。对于学校,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尊重和重视学生的类型差异,除了常规的教学模式以外,帮助不适合常规教学的学生建立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校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施展优势功能的机会和空间,促进他们建立起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在老师的批评与不认可、学校的单一模式中丧失了自信、降低了自尊。对于社会,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都应该尊重每一种类型的人,尤其是孩子,这对于孩子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与感受更多的来自于父母、重要他人和学校、社会人士对他们的看法,孩子自我感觉的好坏取决于外界对他们的反馈,如果我们社会能够容许孩子的多样性,了解到内倾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类型,也具有许多积极的价值,这或许能够给予那些不符合主流期待的孩子更加宽松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同,长大之后能够在他们适合的领域为社会作出贡献。

注释:

〔1〕莫瑞·史坦.荣格心灵地图 (第二版) 〔M〕.蔡昌雄,朱侃如,译.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

〔2〕 Andrew Samuels, Bani Shortor, Fred Plaut.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Jungian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1986.

〔3〕 C.G.Jung.The Collected Works of Jung.vol.12 〔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4〕彭丽华,张日昇.荣格 “个性化”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5(2):80-82.

〔7〕 〔8〕Robert H.Hopcke.导读荣格 (第一版) 〔M〕.蒋韬,译.台北: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9.

〔5〕荣格.心理类型 (第一版) 〔M〕.储昭华,沈学君,王世鹏,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11.

〔6〕唐薇.麦尔斯-碧瑞斯人格类型量表 (MBTI)的理论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9〕李曙光.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现象阐释〔J〕 .当代青年研究, 2009 (1): 24-27.

〔10〕达瑞尔·夏普.荣格人格类型 (第一版) 〔M〕.易之新,译.台北:心灵工坊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自性荣格心理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如何读《坛经》
心理感受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荣格 厚积薄发
六祖《坛经》开示语新解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