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十年观察

2014-08-18 13:32陈嵩李珺占小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职校中等职业上海市

陈嵩?李珺 占小梅

上海从2003年起在全国率先建立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以“就业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向社会公开发布各中职学校的就业状况。就业公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社会各界了解本市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评价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以及政府改善与加强职业教育的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比较直观和简明的事实依据,对于上海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10年来这一制度的持续推进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成为本市广大中职学校的自觉行动。随着经济从粗放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就业也从原来的单纯注重就业率到在保证一定就业数量的同时注重就业质量上来。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来说,就是要在努力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更加关注每一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这既是教育部门承担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问题。

就业基本情况

10年来,上海中职学校总计毕业生50余万,年均5万多,成为每年中、高等学校毕业生大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2012年,上海普通高校合计毕业生115.4万,年均毕业生11.5万人);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见图1、图2。

10年来中职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直接就业毕业生30余万,占毕业生总数的六成,为上海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性技能人才支撑。2003~2012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人数超30万。其中,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合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35%、30%、20%,剩余的15%为其他就业(参军、出国等)。

10年来中职学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生源19万人,占毕业生比例的37%,成为高等院校生源的重要来源之一。见图3。2003~2012的十年间,升入“高职专科学校”、“本科院校”、“学历文凭和自考助学院校”等学习的中职毕业生合计达19万人。

毕业生就读专业所对应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二产类专业毕业生呈增长态势,近几年逐步趋于平稳,与上海总体劳动力结构基本相适应。2003~2012年,从上海市中职校毕业生按专业之产业分布情况看,就读专业所属产业的一、二、三产毕业生总数比例分别为1.50%、27.13%和71.37%。见图4。到2012年,一、二、三产类专业毕业生的比例调整到1∶41∶58,接近2012年上海三大产业从业人员4∶39∶57的结构比例。见图5。

中职毕业生支撑了上海构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新型产业体系,为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制造”作出了贡献。

分专业就业情况

十年来,商贸与旅游类、加工制造类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25.72%、17.15%,在12个专业大类中分列前一、二位。见表1。

从十年变化趋势看,商贸与旅游类“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和“直接就业率”这两个指标均基本保持平稳;加工制造类“毕业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和“直接就业率”这两个指标均稳中有升。见图6、图7。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十年就业总人数为23120人,在185个专业中位居第4,该专业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3年的1440人上升至2012年的2750人,增幅达91%;直接就业率从2003年的55%上升至2012年的73%。见图8。

护理专业

十年就业总人数为14711人,在185个专业中位居第9,该专业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3年的1330人上升至2012年1687人,增幅达27%;10年间平均直接就业率80%左右,保持在较高水平线上。见图9。

现代物流专业

十年就业总人数为10240人,在185个专业中位居第15,该专业就业人数总体呈上升态势,由2003年的223人上升至2012年的1133人,增幅达400%;直接就业率也呈上升态势,由2003年的37%上升至2012年的62%,增加了25个百分点。见图10。

四大经验

科研引领,推动就业状况评价的科学化

自2003年建立就业公告制度起,就与科研部门紧密合作,注重以科研为手段引领就业公告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2007年启动了“加强上海市中职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强本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意见》;2009年开展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设计与实施》,提出以“就业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及其实施方案;2011~2012年,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要求,进一步开展《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设计与实施方案研究》,等等。通过连续几年的课题研究使就业统计的指标体系日趋完善,推动就业状况的评价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

动态调整,逐步完善就业公告制度

从2008年起,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增加了技工学校,至此,上海市三类中职校全部纳入统计范围,在统计内容方面,在前两年毕业生就业统计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专业”, “就业方向” ,“就业渠道” ,“就业依据” 等内容,2009年又增加了“非上海生源就业情况”“专业奖励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自主创业案例”等内容;2008年起,启动对毕业生职业实习的动态监测管理,坚持每2月统计1次学校上报的职业实习情况数据,为市教委全面掌握全市中职生的职业实习状况、对做好当年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此后,该项措施已纳入本市中职就业工作的一项常规项目,使就业公告模式得以实现动态发展及优化;2009年,增加了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薪酬分布、保障性和职业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指标,极大提高了就业统计的“含金量”。

拓宽渠道,引入第三方参与跟踪调查机制

从2011年起,跟踪调查方式由学校单一渠道调查上报改为学校上报和委托第三方(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并不断完善样本抽取方法,丰富调查内容,加大对专业分析,注重就业对人才培养的反馈。旨在提供全面客观的调查报告,建立起就业质量跟踪反馈机制;2012年10-12月,又启动了中职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调查工作,选取2011届十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在中职校回访的基础上,继续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进行电话调查,以第三方的角度来反映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中职教育的反馈、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岗位表现及对中职教育的评价。经过引入第三方参与的跟踪调查机制,形成了更加公开、客观和透明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有力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方参与,促进就业状况评价立体化

通过座谈会和培训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吸纳中职学校有关领导和负责人、企业的人力资源部以及职教专家共同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完善,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促进就业状况评价朝着立体化方向发展。如:2011年组织召开了上海市中职校校长培训交流会和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交流会以及10所中职校校长参加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设计专题座谈会;2012年组织召开了本市中职校就业工作分管校领导和就业办主任的座谈会,以及部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座谈会,对中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进行研讨,对指标体系如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对策。

五大成效

为政府决策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参考

上海中职率先建立就业公告制度向社会公告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使政府部门及时掌握了解相关情况,为市教委进一步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证依据。如,根据中职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信息,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教委不断调整优化上海中职校的专业结构,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品牌纷呈的专业体系。在2010年的一次调整后,专业数由717个调整到621个。调整后的专业在一、二、三产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8%、41.49%、57.71%,与上海未来产业布局结构的吻合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中职教育进一步对接上海产业发展、提高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奠定了较好基础。又如,前几年,为吸引生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2003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达到5659人,位居各专业之首,但几年的实践证明,该专业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尤其是与大学生比缺乏竞争优势,因此适时进行了调整,近年来该专业就业人数呈下降的态势,至2012年下降到1502人,与2003年比降幅达277%,在各专业排名中退居第七。

推进生涯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的不断创新

就业公告制度建立十年来极大推动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一些职业学校针对学校专业所对应行业的特殊性开发了职业指导的校本课程,除此之外,学校开始注重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发布职场需求信息,通过讲座为学生进行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劳动安全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面试技能技巧等,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劳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2011年,上海市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特色工作项目创建活动,经过学校互评、专家评审和第三方评估,共评选出10个特色项目和20个一般项目。2012年,此项工作持续推进,最终评出了10个特色项目和12个一般项目,并得到创建经费的支持。通过就业特色工作的项目创建,不仅为就业工作领域搭建起互动交流和工作提升的平台,也进一步增强了队伍的研究能力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心,推进了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及服务工作的创新。

促进中职学校创业教育实践的蓬勃开展

近年来,就业公告制度积极呼应国家有关政策,倡导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并推出了中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成功案例,极大促进了各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使许多学生增强了自主创业的原生动力。2011年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90所中职校中有41所学校开展了创业教育,占学校总数的46%。在开设创业教育的学校中,已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的学校占到86%。

自2009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如:东辉职校张馨滢同学,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馨之梦”舞蹈进修学校,圆了中职生的创业梦想;材料工程学校的陈仕杰同学在2010年毕业时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劳务派遣公司;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张俊同学创办了新崇房地产开发公司、烹饪专业的李聪同学创办了上海竹筷子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等等。

引导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就业公告制度从专业分布、产业分布等多维度向社会呈现每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比较多年以来就业的变化趋势及分布,不仅为家长、学生、社会选择学校和专业提供了一个重要指南,更为全市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具有导向性、可测有效的依据,同时为满足用人单位对中等专业人才使用的需求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增强了招生和就业的指导性和针对性,这样就将竞争机制引向中职学校,促进中职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学校紧紧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加强内涵建设,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建设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实训环境和实训装备的配置、试行“双证融通”,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逐步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近年来,中职校毕业生就业公告制度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行业企业和学生家长了解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重要窗口,对消除一些人对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鄙薄、偏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就业公告制度和反馈机制增强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监督,有利于职业教育自身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相信随着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和客观,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

本文的数据采集与统计得到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陈嵩,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占小梅,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职校中等职业上海市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职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职业学校名师的界定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照片墙
自治区近年将建65所标准化中职学校
百年职校与支教项目“美丽中国”共探教育均衡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