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外译中的“异”“归”之辩

2014-08-26 10:41李晗佶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

李晗佶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译论中对于“归化”的论述,首先分析当

代中国文学外译的目的,然后以《活着》的英译本为例,并配合以英文读者的评论,分析了文中“异化”的弊端,最后对当代中国文学外译的翻译策略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直译;意译;传统译论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异化与归化历来是翻译中的两大基本倾向。在翻译中到底应该采取何种策略也一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

文的内容。异化是指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面对翻译界对此的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在当代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过程中,归化的翻译策略才是上策。

一、 我国译论中对于“归化”的论述

对于异化与归化的这对矛盾,我国译论中早已有所论述。我国翻译理论的开创者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便是支持归化的力证。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但人们一直对“信”的真实含义存在误解,认为严复所说的“信”是指“直译”、“硬译”对文章要绝对的忠实。但

是我们通过严复自己所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可以发现,严复所提出的“信”指的是原文意义而远非语言形式。严复自己也曾解释“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仅仅于字比句次

。”傅雷也提出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标准。他深谙两国文字之差异,认为译者往往胆子过小,太过纠结与词汇语法层面的转换而忽略了原文的意义传达。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化境”翻译标准是

指: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才能说算得上入于“化境”。

二、 当代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目的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有其目的,当然翻译也不例外。笔者认为汉语作品外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宣传文化与读者阅读。宣传文化多见于由国家发起的翻译活动,材料多为中国传统典籍等类型的文章。而目

前市面上的大部分翻译作品多为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的直接接受者便是外国读者,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度就是评价译作好坏的最重要标准。笔者将以余华的小说《活着》英译本和其在美国亚马逊网站

上的读者评论来进一步进行论述。

三、 《活着》英译本的“直译”分析

《活着》是当代著名作家余华的代表作,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作品语言平实,极具乡土特色。《活着》(To Live),由兰登书屋2003年出版,译者白睿文(Michael Berry)现任现职加州

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东亚系副教授。《活着》的英译本十分忠实于原作,保留了原文中的语言特色。文中采取归化策略的例子随处可见:

eg.回光返照 last radiance of the setting sun

披红挂绿 an emerald green cart draped with red sashes

两个老不死的 a couple of the old bastards that just wont die

eg.我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抹着眼泪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If the upper beam is not straight,the lower ones will go aslant.”

eg.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If you escape a calamity with your life,there is bound to be good fortune to follow.”

eg.“别人拉屎你擦什么屁股?”

“If other people take a shit why the hell should you go wipe their asses.”

eg.“也对,一口气也吃不成个大胖子

“After all,taking one bite never made anyone fat.”

eg.“这米是从我爹牙缝里挤出来的。”

“This rice came from between my fathers teeth.”(指节省)

eg.出来一个医生问我们:“要大的,还是要小的?”

“Do you want the big one or the little one?”(指要保产妇还是婴儿)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些涉及文化意象的习语不容易被西方读者所理解。而一些词语的翻译,如“回光返照”等只是字对字的翻译,词语的真实意思并未传达。而且

文章中的一些对话都出自于农民口中,如采用异化法译为英文会令读者感觉匪夷所思,不符合文中人物身份。另外,原语的节奏也被破坏,显得十分拖沓。

四、 英文读者对译本评论

对于不通中文的英语读者来说,这样的异化译本对他们的阅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甚至影响了对该作品及该作者的口碑。读者对译作的评价是检验译作最好的标准。笔者摘取了美国亚马逊网上书店读者

对To live翻译语言方面的几条评论:

FFDR (Chicago,IL,USA) More importantly,the language does not match the character. The story is told by the peasant,but he speaks like a scholar.

Mary Reinert (Nevada,MO) I must admit I had a bit of trouble getting into the book and felt the wording or phrasing seemed awkward in places.

Ravenmaster “Raven” ...The ridiculous American slang that is tossed around is a travesty,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be shot for butchering Mr. Yu's work. The dialogue reads

like some poorly written drivel by a “C” (American) student.

五、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面对市场的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不应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读者的接受度和文化传播也非对立。只有在读者能够顺畅的阅读

,对作品感兴趣的前提下,才会关注异国文化。综上所述,归化法才是适合中国当代文学翻译的策略。

参考文献:

[1]Michael Berry.To live[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

[2]陈福康. 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3]陈言.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直译”、“意译”之争[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2.《文心雕龙》同义词辨析陈钧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英汉外来借词(loan—words)互译
汉英动物词“龙”与“凤”的文化内涵及英汉互译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习语英译探析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