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2014-08-26 10:41甄思铭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记启示教学方法

甄思铭

摘要:《学记》中阐明了作为教师要做的一件事情:“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师也。”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同时又

懂得了教育失败原因,然后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怎样知道教育成功与失败的因素?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研究。因此,作为教师,所做的工作不仅仅是“教”,还要去“研”。这里,《学记》给教

师成长指出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教师要在研究中成长和提高。本文正是通过对《学记》的认真学习,希望得出值得教师参考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学记,教学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学记》在分析教育没有成效的原因时,实际上也对“灌输式教学”进行了严厉批判。它明确反对教学中无视学生存在,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做法。在论及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对教学习方法也作了相关

的阐述。

(一)精讲罕喻

《学记》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优秀的歌手能使听众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唱;同样,优秀的教师也要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

跟着他学。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跟着老师学?奥妙就在“精讲罕喻”。第一,要“约而达”。就是说教师讲课要扼要,将主要意思充分表达出来,不要罗嗦,更不要含糊不清,做到简洁透彻、言

简意赅。第二,要“微而臧”。教师讲解要有重点,既要扼要,又要精辟;既要把教材的精华讲出来,又不要平铺直叙,平均使用力量。要做到“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①。第三,要“

罕譬而喻”。意思是举例不在多,却很能说明问题。教学少不了举例,“举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要是例子典型,有代表性,用得恰到好处,就能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开导阻塞,启发思

维。

(二)设问诱答

教学中不可能离开问题。怎样“设问”?《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于发问的人,提出问题时,如同砍伐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

砍的地方砍起,随后才砍木材的关节;久而久之,关节随手就可以砍开了。不善发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学记》认为提问应由易到难,从容易的问题入手,易的决解了,难的也就容易解决。它认为一

个善问的人应当像匠人攻伐坚木那样,“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当然,也不排斥在某种情况下,有时是需要单刀直入,提问难点的。但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为宜。怎样“诱

答”?《学记》认为:“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善于答问的人,对待学生发问如同对待撞钟一样;撞得轻就响得小,撞

得重就响得大;从容地撞,从容地响。不善答问的人恰恰与此相反。

《学记》给予我们的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待问题的态度要“待其从容”。提问题好像撞钟一样,只有“从容”地撞,才能“尽其声”,“待儿从容,然后尽其声”。这个生动形象而贴切的比喻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讨论富有极为深刻的意义。二是教师回答学生提的问题,要大小得当。如果学生问的问题小而浅,教师就不要小题大作,旁征博引。如果学生提的问题大而深,教师就要深入

地进行分析,作出正确的回答。此外,“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当学生没有能力提出问题的时候,才可以直接讲给他听。如果讲了不懂,就不必讲下去了。学生回答老师的

提问也是一样,大小适宜,做到“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三)练习精当

对待练习的问题,《学记》说:“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优秀的冶金工匠的儿子,一定先学

会用皮子镶嵌成衣(知道怎么成“形”);优秀的弓匠的儿个,一定先学会用柳条编织成箕(知道竹木之“性”);小马学驾车与我们习见的情况相反,它是跟在车子后面的(知其所由)。人们懂得这

三层道理,就懂得怎样治学了。从上述的三个比方中,可以分析出两层意思:一是在练习中,范例是很重要的。“良冶”、“良弓”、“大马”就是起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二是练习应循序渐进,从易

到难,从基础入手,养成习惯。所以良冶之子先学为裘,良弓之子先学为箕,小马先学跟车,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古人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②。

此外,《学记》中针对教育作用还指出:“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

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

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重要影响。

《学记》对教育之社会作用的阐述,使我自然想到了当今中国母语教育地位与作用的问题。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它也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文字的人群认识世界的特殊方式,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和

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汉语汉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显著标志,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古今典范的文言文、白话文作品,创造了汉语言文字的辉煌

,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从这些精美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因此,学习母语的过程,不仅仅只是掌握语文知识,更是了解民族文

化、接受民族文化传统熏陶的过程。

综上,重视汉语汉字的学习使用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提高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要基础性环节,在任何学习阶段,都应当将掌握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作为基础素

质和能力,对此应提出要求,进行考查。在2010年春天的“两会”上,曾经有代表指出,“一个不重视母语教育、母语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国家,不可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也成就不了文化的辉煌。在国

家经济强势发展的今天,更应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所建树,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③“希望国家发改委能将汉语、汉字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国家考试项目予以立项”④。目的就在于“建国君民”、

“化民成俗”,端正国人对母语的态度,提高国人的母语能力。若果能如此,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将会拥有一个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的外部环境。

注释

①引自《吕氏春秋·察今》。

②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③两会代表谢红语。

④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朝阳市委主委高炜语。

参考文献

[1]《学记》作者存在争议.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2]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M].湖南师大出版社,1991.

[3]张隆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学记启示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学记》中教育法则对语文优质课堂的指导意义
浅议《学记》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读懂《学记》,读通自己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