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亚北非地区传播的突破口

2014-09-11 23:38寇立研
对外传播 2014年6期
关键词:北非西亚阿拉伯

寇立研

西亚北非虽然从地理上被人为区分成了亚洲和非洲,但从文化角度看这是一整块伊斯兰地带。它连通三洲五海,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它拥有丰富油气资源。但同时战乱、动荡、暴力恐怖活动以及极端思潮又不断涌现。每一个致力于稳定与发展的大国都不能忽视西亚北非地区的重要性。在这一地区提升软实力,在国际传播版图上就形成一种南接非洲、北通欧陆、横贯东西半球的文化地缘战略态势。在这一地区加强其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与认知,对我开展国际务实合作维护国家发展利益,乃至维护自身安全稳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我们对这一地区的传播远未达到大战略所需,思谋对西亚北非传播的突破口问题对国际传播者和对外政策执行者都很有意义。

一、从问题入手

对西亚北非的传播难度与其战略意义似乎成正比。2014年3月,在第三期阿拉伯国家治国理政方略研修班来华之际,笔者对这一地区7国18个政党组织的精英人士进行面访和展开座谈调研。结果表明,西亚北非国家整体上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状况远未达到国家对外战略所需水平:这一地区的普通民众相当一部分不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以为中国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地区了解中国的渠道主要是西方媒体和半岛电视台等本地大媒体,即使在精英人群中,也只有5%左右知道或看过CCTV阿拉伯语频道;这一地区舆论界与学术界对中国成长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历程与动因研究较少,对中国崛起的意义经常简单理解为“与美国争霸”;对中国人来到西亚北非开展务实合作、中国在这一地区奉行不干涉内政、劝和反战的作为,不时有人解释为“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维护地区稳定就是为了保证能源稳定供给”。虽然来华人士在走访、座谈、听取介绍后对中国的认知与态度有明显改观,但由他们反映出的地区国家整体对华认知状况依然需要深思。①

1.国内政治与安全因素影响地区对华关注

政治不稳,甚至恐怖袭击和战乱频仍是这一地区缺乏对华了解的巨大干扰因素。尤其是2010年以来,动荡与战乱加剧,许多国家已经无暇外顾。如受访的利比亚精英人士上次出国还是多年前去朝鲜。内战兴起后,人命危浅,武装组织林立,即使是有电视和互联网接入条件的精英也主要关注内政和西方干预。此时“遥远”中国的深化改革、环保、民生等话题不可能被太多关注,东亚战略格局变迁等也与其相隔太远,引不起其兴趣。在媒体接触骤减同时,涉华人际传播在这些国家也大幅下降。一方面是战乱开始后中资企业和员工大量撤出,另一方面是中国不像西方大国那样趁乱加大介入。当地能实际接触到的中国人很少,因而缺少涉华观感。在叙利亚、伊拉克、埃及、也门等正在战乱或经历国内政治秩序重建的国家都有这种情形。

2.地区媒体国际采编力不足,导致涉华客观信息供给短缺

西亚北非的媒体大多是地区性或面向国内的,能在阿拉伯世界有跨国影响的媒体,如《金字塔报》、《中东报》、《耶路撒冷邮报》、半岛电视台等是屈指可数的。而且这些媒体的记者站、主要稿源也集中在本地。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与这一地区有着大量的经济和人员往来,但当地国家驻华记者仍很少,与西方国家驻华记者量相比几乎只是一个零头。在中国举办涉及西亚北非的大型多边论坛、国际性会展活动等等,如果不以中方提供国际旅费的形式邀请这些国家的媒体来华,活动信息就很难有效送达地区。

那些无法由当地记者来采访的中国重大事件,仅通过中国媒体对当地覆盖也难以迅速形成有效传播。例如,中国某个重大工程竣工的消息或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旅游节目,与当地媒体一条直播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的新闻撞车,或者与所在国决定未来政局走向的一场辩论、选举同期,受众选择可想而知。涉华信息在当地有效供给不足、覆盖与实际影响不成比例状态亟待改变。

3.中国需要把传播的后发劣势变为优势

上述困难从历史看的本质原因是,中国是西亚北非的后来者。从国际关系历史角度看,近代以来率先在这里进行战略经营的是西方殖民国家。从国际传播历史角度看,近代以来率先在这里开展媒体活动的也是西方国家。

虽然西亚北非国家多对基督教文明有抵触感,但当地惯于接受和使用西方的新闻理念和媒体品牌。中国大举开展国际传播的本轮发力动作大概始于2009年前后,然而就在第二年即遭遇西亚北非动荡。我们不得不面临实习生与西方老牌战地记者抢新闻的竞争环境,不得不在尚不熟悉当地媒体环境、接受习惯、社会心理、文化氛围的情况下“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如果在西亚北非地区就中国媒体传播现状展开调查,不难发现落地率、知名度低,专业化、公信力不足,能有效实施传播的专业人才匮乏等各种问题。作为后来者,存在各种问题有其必然性。中国在西亚北非地区传播的不足,既有地区国家政治不稳影响对华关注,经济基础薄弱影响对华采编的客观因素,也有我们是后来者,传播资源积累与经验不足的主观因素。

辩证地看,这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在西亚北非的空白点很多,当地对当今中国的了解不足同时代表着其偏见不深。中国加大对外政策与国际传播的努力,有可能扭转局面,变劣势为优势。

地区国家率先感到了中国在国际战略层面的主动性变化。从2013年5月中国首次邀请巴以两国领导人访华提出4点主张,到同年9月“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上中国向地区国家发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呼吁,地区舆论敏锐指出中国正在本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甚至有报道称“以前这种角色是美国的”②。对传播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国家对外战略虽是“外部因素”,但却直接作用于国际传播环境。在这一有利因素逐渐发挥作用的进程中,传播者当以更大努力化劣为优,力促改观。

二、从瓶颈抓起

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西亚北非传播面临着很多沟通瓶颈,例如:西亚北非对中国了解不足,其伊斯兰复兴理念与中华复兴梦想有很大文化差异,地区媒体传播的物质基础和受众接受力较弱等。但这些瓶颈因素有时恰恰是开展传播的抓手所在。

1.以了解对方带动对方了解中国

西亚北非国家对国际社会缺乏关注与了解有着客观背景。而且从接触情况看,这一地区从政要、学者到普通民众,往往更易理解感性、直观内容,而不易接纳抽象观念。中国习惯于总括、提炼式的内容让其“不知所云”。地区国家不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而解读为“大国争霸”;不理解中国改革进程的“继往开来”,而解读为“全面转向”;不理解中国式的“合作共赢”,而解读为“狡猾伪善”……这些沟通困境往往无法通过单向的不断解说来促其理解。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③。我们与其抱怨地区国家对我认识有限、见解狭隘,不如以主动了解对方为基础加强主动传播。

我们对阿拉伯世界的了解太多停留于书本和古代。事实上不仅中国,整个国际社会对西亚北非的关注都显不足。地区国家在全球现代化进程中整体上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因此国际社会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往往仅集中于能源和安全等领域。当西亚北非动荡开始时,无论西方还是东方,在第一时间内都出现了某种茫然。

我们迫切需要在知悉、理解西亚北非的基础上开展贴近传播。近年来阿拉伯受众在民族心理上排斥西方的同时,出现一种需要“懂我”媒体的倾向。从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到西亚北非动荡之际青年人对本地社交网络媒体的大量应用,都带有“它们更懂我”的选择偏好。中国对西亚北非传播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是否了解对方的经济社会与民族心理,形成面向对方的、有沟通感的交流。

2.以包容性接触传播中国理念

“文明冲突论”在学术界争论了很久。无论是否赞同其立论,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9·11”、美国发动“反恐战争”、西亚北非动荡战乱、乃至近期中国境内几起影响恶劣的暴恐案件,正在国内形成莫名的文明拒斥力。普通民众易把西亚北非的战乱、动荡与国内的恐怖袭击案件相联系,产生对阿拉伯世界的陌生与疑惧感。

另一方面,在拥有大量虔诚穆斯林的西亚北非地区,即使不怀极端思想的普通人也至少认为中国人大多不是“信仰真主、服从安拉”的。而且阿拉伯民族自古拥有比较鲜明的敌我、是非观。如果我们不培养自身的文明包容心态,跨文明传播是不易收效的。中阿发展的现实条件决定了我们应该是主动传播者。我们必须更加主动,更加包容,以积极接触、深入理解为基石开展中国理念的传播。

3.以关键人带动舆论

西亚北非媒体涉华报道多转引西方,且报道量很少,有机会到中国来的人占其民众数量比例低,其民间对我缺乏了解是一种常态。

这虽是我们传播的劣势,但另一方面说明西亚北非民众头脑中涉华认知有很多空白,正好可施以有效引导。这种传播情态下,当地媒体领袖以及政、学、商界精英若能客观讲述、传播中国,则其涉华舆论会非常有效出现改观。这与中国在欧美有着极大不同:中西经贸往来、学术交流尽管频繁,但其涉华舆论的傲慢与偏见仍难迅速清除。而在务实合作发展较好的阿拉伯国家,其政要、商界、学术界的呼吁可以很快改变当地舆论方向。我们应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对这些精英人士加强人际传播。

三、从当下突破

对西亚北非传播需具备的思想准备与人际传播重点明确后,就需规划几大突破性领域。

1.服务性内容传播突破

中阿新闻关注点不同。对于一个身边经常有战争和袭击的受众来说,其他事件确实难以构成“大新闻”。中阿之间的政治与文化敏感也确实太多。从饮食、生活方式禁忌到信仰、政治转型等等,往往各有容易触犯对方敏感点的新闻。但这却给我们向西亚北非开展传播另辟蹊径:服务性内容传播。

阿拉伯文明远非一些人理解的那样封闭,历史上从天文、医学到数学、航海、火药等等,西亚北非地区对东方科技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吸纳、转化、放大再传播的作用。今天中国的制造业、中国结合发展中国家实际探索出的发展道路同样对阿拉伯世界有着实用层面的启发作用。

我们可以设想,中国对当地的服务性内容传播也许是电视农业科普、教农牧民种植养殖、教小手工业者创业致富,也许是通过书报介绍“穆斯林如何在华经商”,也许是以中国文化中心或专业交流讲述“中国草药与实用按摩”……它对传播的推动作用也许会像欧洲一体化“新功能主义”理论中的“外溢”效应——欧洲的联合最先从煤钢联营、关税同盟等不涉政治的务实合作开始,但合作产生的信任感、合作习惯和处理分歧经验慢慢扩展到货币、政治、外交、安全领域,对欧洲一体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对西亚北非的服务性内容传播也许也可以发挥这种作用,促使当地受众渐渐习惯于中国面孔、中国思维、中国文化,使中国在当地的传播常态化,逐渐深入人心、开花结果。

2.媒体发展合作突破

西亚北非虽经动乱,但主旨仍是致力于复兴,在媒体发展上表现为致力于形成阿拉伯世界自己的声音。这不仅是当地媒体业界的呼声,而且也得到了一些国家政府的支持。未来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西亚北非的媒体振兴需要搭建平台、增加专业人员、更新传播技术。我们与其传媒合作则需以“多予少取”甚至短时间内“只予不取”的战略眼光来指导推进。在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大统筹和积极作为,使西亚北非国家在媒体转型和发展中“预置”中国理念和中国技术标准,惯于在内容中“嵌入”中国元素。

3.重点国家突破

我们在把西亚北非看成阿拉伯文明一个整体的同时,也需要有所细分。中东、海湾、北非三个次区域虽然语言相通、文化相近,但又有种族、政治制度、发展条件等差异。我们选取传播支点国家时,需要观察和判断这些国家的政治包容度、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教育水平。也就是瞄准政治上有较大准入空间、经济文化上对传播有一定支撑力的国家。目前综合考量,这一地区经济社会条件较好、识字率较高,近年来与我经贸合作密切、我援外工程派驻人员较多的阿联酋、伊朗、阿尔及利亚、苏丹、埃及、卡塔尔等国似乎可作为传播支点国家予以重点关注。

「注释」

①有关阿拉伯国家政党赴华研修活动缘起,及2014年来华活动等基本情况,可见国内相关报道: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9/18/c_113122165.htm http://www.scfao.gov.cn/info/detail.jsp?infoId=B000003937 http://www.shfao.gov.cn/wsb/node466/node467/node472/u1ai21281.html

②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新闻网”:《北京在阿拉伯国家推动“和谐”社会》,2013年9月18日。

③出自《论语·学而》。

猜你喜欢
北非西亚阿拉伯
北非花园
全都知道的佐西亚
马来西亚·吉隆坡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北非路痴来集合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大数据视野下西亚北非与中国经贸合作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分析
北非印象·摩洛哥
苏雪林《屈赋论丛》中华文化源于西亚之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