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14-09-12 06:49肖存利谢朝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7期
关键词:正性负性主观

肖存利 李 硕 谢朝辉 陈 博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医院,北京 100035)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1,2〕,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干预对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探索适合社区老人心理干预的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末统计,北京市西城区户籍人口1 358 998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48万。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西城区15个街道255居委会抽取2 342名60~80岁社区老人,148人失访。分为干预组1 085人,对照组1 257人。随访共收回问卷2 194份,剔除信息缺失者,得到有效问卷2 116份(干预组980份,对照组1 136份)两组间性别、年龄、婚姻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1.2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随访研究方法进行基线问卷调查、心理干预和随访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取研究对象自填问卷,心理专业人员对问卷进行评分。2 342名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进行心理干预。一般人群: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每月各1次。重点人群:个体入户咨询为主,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为辅,每月各1次为期5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心理干预措施,观察其自然变化。

1.3测量工具 一般信息的问卷、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2〕。该量表是于1985年首次引进并应用于我国老年人精神卫生的研究,经过多次的评定证实,其理论结构、评分及条目内容都适用于我国老年人,是进行老年人精神卫生测定和研究的有效工具,是常用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自评量表。总共由24个条目组成,其中10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情感,14个条目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总的主观幸福感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

表1 两组社会人口学特征〔n(%)〕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 果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正性因子分、负性因子分和幸福度总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前后干预组除正性体验、正性因子分外(P>0.05),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负性体验、负性因子分、幸福感总分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仅在负性情感、正性体验方面也略有改善(P<0.05),其余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除正性因子分外(P>0.05),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正性体验、负性体验、负性因子分、幸福感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正性情感、正性体验、幸福感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而负性情感得分、负性体验得分、负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评分比较

3 讨 论

主观幸福感受自我概念水平高低、自我概念不同因子的影响,高自我概念的老年人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较高,随之产生较多积极、正性的情感和体验,其主观幸福感较高;低自我概念组的老年人自我认同低,其主观幸福感比较低〔3〕。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除了受到自我概念的影响外,还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配偶状况、社会参与等因素有关〔4,5〕。社区老人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干预活动,结识了许多老年朋友,在心理干预的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与同龄人交流老年生活的经验和感受,如:老年人继续发挥余热,再就业、家务劳动,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读书、歌舞、养宠物、处理家庭关系等。同时,专业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使老年人排解了心中的焦虑、抑郁,减少了孤独感,对身心的健康大有益处。一个人是否幸福,首先在于是否拥有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获得情感上的平衡〔6〕。以积极的应对方式〔7〕面对现实,保持心理平衡,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老年人的外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8〕,完善老年人的各种保障措施,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文化与经济地位,让老年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更有新意,消除或减轻孤独、忧郁等负性情绪〔9,10〕,提高主观幸福感。

4 参考文献

1Walker R,Luszcz M,Gerstorf D,etal.Subjective well-being dynamics in couples from the Australian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J〕.Gerontology,2011;57(2):153-60.

2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82.

3吴兰花.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3):1873-4.

4Diener Ed,Chan MY.Happy people live longer: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tributes to health and longevity〔J〕.Appl Psychol,2011;3(1):1-14.

5Matsudaira Y,Takayama S,Suganuma N.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elderly residents of special nursing homes〔J〕.Japan J Public Health,2010;57(2):121.

6孙鹃娟.北京市老年人精神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2):308-10.

7吉 玉,刘从晓,韩 阳,等.对北京市老年人生活方式与健康运动处方的研究〔J〕.科学之友,2010;(6):93-4.

8Mair CA,Hivierge RV.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for older rural adults: regional distinc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Int J Aging Hum Dev,2010;70(2):119-43.

9Benjamin S.Health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adulthood: different health states-different needs〔J〕?Appl Psychol:Health Well-Being,2009;1(1):23-45.

10Camfield L,Skevington SM.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J〕.J Health Psychol,2008;13(6):764-75.

猜你喜欢
正性负性主观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对立与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