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探究课教学案例分析

2014-09-15 09:32唐怀庆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6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究式教学

唐怀庆

摘 要:本文以新课改为标准,以初中化学为载体,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对初中化学进行案例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目前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状况是,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从根本接受以学习为根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花样,忽略了学生的动手,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转变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学到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常感到会抽象难懂,感到难懂会使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兴趣转变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那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新鲜感转变成持久性的动力。

二、转变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动手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就是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实验才能更有效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设置出来,方法引导出来,然后让学生亲手以实验的方式把答案寻找出来。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案,参与设计。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生学生打下基础。在整个的实验的环节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有促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初中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 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的时候就发现,滴加之后溶液红色出现后立刻就消失了,这让学生很纳闷。如果老师只讲一讲具体原因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刻,不如设计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准备两瓶NaOH溶液一瓶比稀溶液,和一瓶浓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剂观看现象”,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溶液太浓红色消失的较快,溶液稀红色消失的较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探索实验的欲望,培养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课本,要有永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形式假设一系列的活动,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交往能力 推理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思考 抽象 综合 概括 推理 归纳等种种思维活动,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概括的转变,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思维。

3、教会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典型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实录】: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②CaCl2、Ca(NO3)2、BaCl2等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把班级同学分为甲 乙 丙 丁 四个组,分别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甲组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本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经过小组实验发现溶液全部溶解因此排除猜想①④⑤”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组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学生代表回答:“溶液呈碱性只有猜想是③正确的”教师: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质疑】:丙组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丁组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

【小结】:教师分析以上各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和激烈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利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且合作做实验探究问题所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课堂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不是很好,从而在使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太准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孙小兰. 成功(教育版). 2009 (1)

[2] 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改革初探. 任晓丽. 科学咨询. 2009 (10)

[3]中学化学学习情景的创设技巧. 舒红群. 教育学术月刊. 2009(7)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新课程标准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高中化学习题课探究式教学设计的研究
探究式教学法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