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秀作文透析材料型命题的写作困惑

2014-09-30 02:02陈正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写作策略

陈正喜

内容摘要:材料型作文题型使用时间不长,在写作中学生有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论述类文章重复材料显豁的倾向性意见,二是记叙类文章提及、点击材料方式不当。我们分析江苏省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从考生优秀作文中开发解决学生问题的具体写作策略。

关键词:材料型作文 写作困惑 写作策略

材料型作文自2012年全国普遍使用后,现已成高考作文命题和日常作文教学的主流题型。学生在该题型写作中有两个问题比较集中和突出:一是写作论述类文章时,立意重复命题材料显豁的倾向性观点,少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二是写作记叙类文章时,提及、点击材料方式不当,穿靴戴帽,文体特征不明显。

作文教学中最缺失的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高考优秀作文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研究材料,从优秀学生的实践中可以开发实用的写作策略。我们以江苏省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梳理分析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写作策略。现在高考优秀作文满天飞,难辨真伪,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优秀作文,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给学生写作指导以一点切实有效的帮助,我们选择2013年6月25日《新华日报》A8版和《扬子晚报》B2版刊载的优秀作文为分析对象。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回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一、论述类文章:提出自己观点的策略

提出自己观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将命题材料中显豁的倾向性意见作为自己的论述观点,导致观点的相似甚至相同,这一问题的实质是学生面对材料,缺少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的具体策略。高考优秀文章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具体化分析的策略,例如《扬子晚报》刊载的《拒绝“平庸之恶”》。

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恶”呢?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文章实质是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这也是命题材料的倾向性观点。但《拒绝“平庸之恶”》针对社会抱怨道德滑坡的具体现象,以美国作家阿法特提出的“群氓”概括这一现象,指出“群氓”的表现,剖析“群氓”的原因,探讨走出“群氓”状态的途径,反思我们每个人有没有以无心的举动纵容助长过此类的恶,作者将小与大的关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滑坡的关系中,“拒绝‘平庸之恶”就成了作者的一家之言,因而获得了阅读者的青睐。

这样的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求观点是“自己”的,而强调观点是“自己领悟”的,提出“自己领悟”的观点的具体写作策略就是结合具体现象展开具体分析。“自己”的观点理想化而言是一家之言,这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更遑论考场中的学生,而“自己领悟”的观点切合学生实际,也是写作发展等级中深刻的内涵之一。空泛议论是学生写作时的一大问题,结合具体对象展开分析既是作者读者意识的体现,又是论述类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具体对象体现了论述的针对性,任何观点都是有针对性的,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没有具体对象的观点是空泛的,同样是虚妄的。再者结合具体对象分析更可为催生相对新颖的观点奠定基础。具体对象源于学生多样性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这种多样性往往就是读者阅读的兴趣所在。

再如《新华日报》刊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文同样着眼“小”与“大”的关系,但作者针对“莫言热”的文化现象,分析严肃文学的创作需要“寂寂然的创作环境”,“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提出“严肃文学向来不喜欢热闹”,“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作者将小与大的关系落实到具体的“莫言热”的种种举动与文学创造的关系中,同样获得了阅卷者的肯定。

二、记叙类文章:点击材料的策略

点击材料是学生写作记叙类文章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虽然两份报纸在“评阅者按”中都说“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但在写作中,不提及、点击材料,总有偏题之虞。

在点击材料时,一些同学常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以较长的篇幅在文章开头或结尾部分联系材料,不知不觉中作文呈现出饱受诟病的穿靴戴帽式模样。从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提炼点击材料的具体写作策略,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小巷深深》。这篇文章点击材料的策略是用源于命题材料的一个词“栖息”和相似于材料中“退到了更深的洞穴”的一句话“躲到了小巷的深胡同里”,实现点击材料的目的。高考优秀作文点击材料的策略常为提取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或直接作文章标题,或镶嵌在作文中,以此巧妙地粘连起命题材料和写作内容。

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这么小这么大》和《扬子晚报》刊载的《一件小事》,采用标题粘连的策略。《这么小这么大》以一个女儿给母亲写信的方式,回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经意之间的小事给父母带来的或喜或悲的影响,“我”想去外地读大学让母亲哀伤,母亲生日“我”的许愿小卡片让她喜悦的彻夜难眠。标题中“这么”、“小”、“大”源于材料中揭示主旨的关键句“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一件小事》中考生记叙了考生在考场中发现一只蜘蛛的始末,细腻地描绘了蜘蛛在前面男生肩膀上时自己的一点自私和幸灾乐祸,蜘蛛慢慢向自己爬来时心里的无助、后悔和恐慌,慨叹这一件小事对自己考试乃至人生的影响。“一件小事”既是对材料故事的概括,又是对文章写作内容的概括。标题粘连可以显豁地表明材料与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

运用议论抒情点击材料是学生常用的方式,运用此类策略需注意追求内容的精炼,力求用三言两语来画龙点睛。例如《新华日报》刊载的《萤火星空》。文章记叙了假日全家在天目山晚间散步的故事,“我”为漫天繁星惊喜、惊讶,在爷爷看来却是“大惊小怪”;妹妹因见草丛间不认识的萤火虫而惊喜,引起了“我”的忧伤和追忆;婶婶安慰没能捉到萤火虫伤心欲哭的妹妹,许诺七夕带妹妹到公园去看放生的萤火虫,更触发“我”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思考。“人类不断地发掘着,开发着,自然的美离我们越来越远”,仅仅一句话,在揭示文章主旨的同时,也照应了作文命题材料。

优秀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常常蕴含着学习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我们教师开发写作关键知识、提炼写作策略的一个原则和方向。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普通高中主体生成循环式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C-a/2011/02/21)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写作策略
探索多样性的生生互动写作策略
写作策略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刍议考场作文与个人写作
谈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应对策略
高中议论文写作指要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高中英语开放型书面表达写作探析
阅读促进下的英语作文写作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