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的现实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4-10-09 22:58崔戴飞徐云青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管理机制职业教育

崔戴飞+徐云青

摘 要 高职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中职教育相衔接,这不仅是中、高职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浙江省五年制中高职衔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扩大衔接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衔接过程的监管,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以促进衔接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管理机制;办学自主权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1-0005-05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崔戴飞(1962- ),女,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徐云青(1968- ),男,浙江衢州人,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浙政办发〔2011〕54号),主持人:崔戴飞;浙江省教育厅政策研究招标项目《中高职教育衔接实证项目》(浙教办发〔2012〕61号),主持人:崔戴飞。

如何使中等和高等两个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针对浙江省5年制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一、中高职衔接的现状

(一)政府重视,出台相关政策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省份,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于2011年6月正式发布《关于启动实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54号),将“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之一。为了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中高职衔接工作,浙江省教育厅于2012年3月发布了《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的比例达到30%左右,同时强调加强中高职课程和教学衔接,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社会认可,招生规模较大

浙江省的五年制(即“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工作始于1999年,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及广大初中毕业生和家长的欢迎。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模式,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已经被大多数中高职学校所认同,特别是中职学校更是表现积极,都将其看作是学校办学水平与实力的具体展现。省内具备试点资质的中职学校竞相与高职学校合作,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从1999年10所高职试点学校,发展至2013年35所高职院校参与,涉及56个专业,每个专业涉及1至17所中职学校,招生人数达到8436名。

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工作实践表明,现行的五年制模式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衔接专业的选择依据不科学,中高职部分专业不对口

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学制较长,加上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并非所有的中职专业都适合中高职衔接。现行的中高职衔接专业是依据专业所属类别(文科或理科)来选择的,不是根据专业的特性来决定的,这种做法不尽合理。由于中高职专业设置标准不同,因此同一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和培养目标定位都不同,这与目前中高职衔接专业实现对口一致的要求是相矛盾的,从调研结果看,浙江省涉及的56个专业中,有26个专业(占46%)被要求更改名称来满足相关要求。这既不利于中职的专业建设,也不利于多样化的职业人才培养。

(二)中职招生过程中层次低,且衔接区域存在一刀切现象

浙江省中职招生(包括五年一贯制)安排在普通高中招生完成之后进行,这不仅严重削弱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影响力,也使职业学校生源质量较低。

中高职衔接的区域限制应分类管理,不应一刀切。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学校,如浙江省衢州市,希望按照目前的规定,中高职衔接只在本地学校进行。因为欠发达地区存在着“两头在外”的现象,即本地生源大多到外地就读,而非本地生源又大多到外地就业,导致高职学校对当地的贡献率不高,地方政府对举办高职教育的兴趣下降。因此,欠发达地区高职更希望突出“地方性”,在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多面向本地生源。在发达地区,如杭州等市高职学校相对比较集中,生源来源渠道少,对布点比较少的专业而言,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衔接学校,或者合格的学校数量很少,个别专业学生数量难以保证,高职更希望突破地方性限制。

(三)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衔接仍需改善

中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初级技能型人才,针对的是若干个岗位,更注重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设置更多的是针对若干个岗位群,人才培养范围相对较宽。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既要考虑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也要考虑教育性的学生个性需要,使学生的特长和兴趣能得到有效培养。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与不同层级的职业岗位需求吻合度不高,与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需求没有清晰的对应关系,中高职教学之间也缺乏内在有序的递进衔接关系,这就大大削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

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导致课程等支撑体系的不衔接。课程设置上,存在课程内容重复设置的问题。课题组调研的56个专业中,课程有重复的专业比例达到18个(占32%),许多中职专业仍然是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使得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完全不相符合。一些课程内容仅仅是简单地进行加减法,缺乏层次性,教学内容并不是一种阶梯递进关系。原来中职和高职的专业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标准等)并不完全适用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需要重新进行开发。

(四)现行的学制模式不利于衔接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管理机制职业教育
重点主题实践型社会责任示范基地管理机制优化研究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浅析应收账款的产生原因和对策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