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014-10-21 19:53刘贵良
学校教育研究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规律阶段

刘贵良

作为语文教师,毫不夸张地说:很累。尤其累在不见成效:经过十多年的语文学习,经过三年的精心教学,学生该知的不知,该懂的不懂,该不会的仍然不会。因此,我们不断地反思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尤其在教学方法方面是否科学有效,所以,就有了教学方法的一遍遍、一次次的改革、创新。困惑的是,许多语文老师仍然感觉自己的付出和产出不成正比,教学成效并不明显。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曾经努力反思从备课、授课、再到课后的整个教学流程,力求查漏补缺,遗憾的是没有发现重大缺失;也曾经反思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力求从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找到突破口,但仍然遗憾,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多重对话、读写结合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许多学生也包括我们语文老师自己,都说过类似的话:语文,半年学习也没有什么长进,半年不学也没有实质性的下降。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一)专家的研究成果

专家发现,有时候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大大小小的“教学内容”,从词语积累、内容的理解,到主题、手法的探究,再到语言、风格的赏析等,一般是30个左右;也就是说,在45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是相互之间缺乏实质性关联的30个左右的“教学内容”,平均每个内容1分多钟。一堂课之后,教师不知道自己教了什么,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该不该教这么多,这样的语文课会有不会成效?

(二)对语文教师的理性审视

细细想来,我们一个备课组汇集智慧,或是自己单打独斗,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安排、设计往往迥异。年年教,经验就可能一成不变;年年教,似乎又想另辟蹊径。所以,一篇文章或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往往成了“自己觉得应该这样、可以这样”的想当然。这里要说的是,从开始到现在,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经验,或者如此创新,有什么科学依据?

教的多如牛毛又杂乱无章,教的突发奇想而自我感觉良好,而牛毛般的教学内容岂不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不得要领?随意的这样教、那样讲,忽略了学生这一教与学的主体,能不能被接受、消化、吸收?不难看出,这些经常出现的状况是不够科学的,那么,是不是该有一个标准、依据?如果有,又是什么?

二、问题的分析

既然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在处理上不够严谨、不够科学,不妨往回推一步,应该是课堂的安排、设计即备课环节出了问题,我们由此深挖下去。

(一)从备课环节分析

教师在备课中首先会自己考量文本,字词句段篇的理解概括个性化、思路写法赏语言等,庞杂繁多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而对于教材,或是一篇文章,其实应该有相应的审视。

(二)从法理、依据分析

教材应该怎么用、用它来教什么,教的序列又是怎样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来研究一下法理依据。语文课程从“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五个方面对语文素养进行了阐述;又在语文课程内容里指导我们该“教什么”,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又编排了具体的教材来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面对学情,教学内容则在具体告诉我们“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最好用什么去教”,就是說以学生主体为起点,以课程内容为目标,来确定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相对具体、相对有效的教、学内容。

(三)从教、学的规律考量

从上面的分析结果不难看出,缺少对语文课程从宏观到微观的把握,教学活动就可能是杂乱的、低效的。那么,我们还需要从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对教学规律进行分析。

1.从建构主义理论看教学规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从学习者的角度强调知识建构的过程根植于学生的先前经验的教学,因此,学生的素养状况就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而学生个体的学习规律,则一般是由简单的、浅显的、基础的到复杂的、深奥的、高层次的,这是知识和技能逐步、序列化的形成的必然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者必须通过自己主动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建构规律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尊重的,杂乱无序的、随意而为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从信息加工学习论看教学规律

信息加工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分成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加快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等八个阶段,这是一个根据学习的基本原理来构筑的教学程序。教师在必须遵从这一学习程序之外,还要在示范引领、揣摩帮扶、实操巩固这一层面上做好、做足。

此外还有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如果今天讲这个,明天讲那个,天天新讲,也会有天天忘掉,那么,每天都会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在这里可不是一个褒奖的词。

不难看出,缺失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宏观统筹,违背学习主体的知识与技能建构的必然规律,每一篇文章、每一节课都将是繁琐劳累的一次次重复但无效劳动。

三、问题的解决

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在备课阶段所生产的、在课堂教学环节所落实的“教学内容”,在“教什么”的正确性上和“用什么去教”的合理性上这两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缺乏反思。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努力将教学内容认真落实,力求科学化、实用化、序列化,且富有时效性。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在语文课程思想的指引下,在课程内容的统筹规划下,以《课程标准》为基准,把握整个教材体系,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或者说是相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细化到必修和选修的各个模块、专题、篇章以及相关语文活动中去,并力求有梯度、有巩固、成系统。如此才能走出设计盲目、讲授杂乱、费时低效的困惑,让课堂教学真正落在实处成为可能。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规律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找规律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巧解规律
找规律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