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三模式与案例研究

2014-10-27 02:33徐志华
地理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洋流实验教学实验

徐志华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经过研究,笔者认为一般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可由四个步骤组成(图1)。该教学模式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抽象与概括,指出了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活动内容、任务和活动过程。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总结评价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小论文;开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综述:学生均表示对这次野外考察印象深刻,在大自然中不仅学到了课本中难以体验到的知识,更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伟,希望学校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是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endprint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经过研究,笔者认为一般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可由四个步骤组成(图1)。该教学模式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抽象与概括,指出了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活动内容、任务和活动过程。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总结评价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小论文;开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综述:学生均表示对这次野外考察印象深刻,在大自然中不仅学到了课本中难以体验到的知识,更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伟,希望学校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是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endprint

高中地理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教学结构,经过研究,笔者认为一般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可由四个步骤组成(图1)。该教学模式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抽象与概括,指出了地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活动内容、任务和活动过程。

根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活动方式不同,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还可进一步分为: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和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这三种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子模式,它们遵循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一般要求与程序,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

一、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演示实验在高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根据实验操作者不同可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根据使用的仪器和材料不同可分为真实演示和模拟演示(实物模拟和虚拟模拟)。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案例一:洋流演示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洋流演示实验的方案设计

实验项目名称:演示洋流。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洋流(风海流)形成原因;了解风带对洋流形成的重要影响;了解洋流运动方向的主要影响因素状况。

主要仪器:水盆、纸屑、吹风机(电吹风)。

教师:在脸盆的水面洒上纸屑,利用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演示风海流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学生:观察吹风机模拟风带吹拂时,纸屑的漂移方向。思考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

第二步:实验准备

准备水盆、纸屑、吹风机、,详细了解该部分知识点,充分备课。

了解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阅读教材中洋流部分内容。

教师:介绍仪器名称,通过演示,讲解洋流形成的具体知识,同时指导学生观察模型等。

学生:观察模型,理解实验内容等。

第三步: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总结实验的优缺点,完成实验报告。

按照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洋流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优势。该案例说明,笔者设计的演示类实验步骤是可行的,同时,又要根据具体的地理实验项目,灵活使用该教学模式。

二、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绘制地图、制作地理模型等地理实验均可采用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见图3。

案例二: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实验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实验设计

实验名称: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实验类型:制作类实验。

实验目的: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掌握其各个部分代表山体的位置和名称。

主要器材:纸板、细线、小刀、铅笔、剪刀和白纸。

制作方法:用铅笔在硬纸板上画出等高线图; 将画好的等高线图剪开成几个大小环环相套的纸环; 把剪下来的纸环用线从大到小穿起来,注意每层之间要留有大小相等的距离; 每个纸环上相同的位置标出高度值,每层之间的高度差为200米。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实验材料。

第三步:制作、观察

教师:指导学生具体制作。

学生:按照设计方案,完成等高线地形模型的制作。

第四步:总结评价

教师: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建设性意见。总结此次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完成教学反思。

学生:同学之间互相评比,在制作材料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制作手工的精细程度上学习各自的优点。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实验记录。

等高线地形模型对于高中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此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可帮助学生学习该内容。该案例表明,一些地理实验项目通过制作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主要针对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和地理调查而设置。案例三就是针对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开展的一次地理实验教学。

案例三: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

第一步:实验设计。

教师和学生合作设计方案

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设计

路线设计:东莞高中—C3路公共汽车—石碣镇榴花公园—园内报功塔褶皱地点。

时间:2012年12月7日(周五)下午15:20出发,大约18:00返回。

带队教师:两人。

实习学生:高一级参加奥赛辅导班学生。

观察地点: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

观察内容:观察褶曲、断层、岩石。

主要活动任务:①采集岩石标本:泥岩、页岩、砂岩、变质岩、火成岩;②绘制褶曲、断层简图;③学习使用罗盘;④测量岩层产状;⑤完成野外观察报告。

携带仪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小刀、铅笔、橡皮、标本袋、野外记录簿、GPS、摄像机等。

总结工作:撰写考察感想;开主题报告会,制作PPT,介绍自己的收获。

第二步:实验准备

教师: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车辆,相机,实验仪器,实验资料;非物质条件的准备包括学校、家长签署协议书,实验参考资料,对学生进行实验内容和安全教育等。

学生:配合教师搜集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资料并预习,学习使用罗盘及全球定位系统。

第三步:观测、观察、调查

教师:讲解岩层地质构造成因,介绍地貌类型,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辨认岩石名称,维持秩序和安全。

学生: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观察点的地理位置,使用仪器测量岩层的产状,采集标本,绘制略图,记录实验数据。

第四步:总结评价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小论文;开专题报告会

报告会综述:学生均表示对这次野外考察印象深刻,在大自然中不仅学到了课本中难以体验到的知识,更亲身体验了大自然的神奇与雄伟,希望学校多举行这样的活动。东莞市石碣镇榴花公园地质地貌考察实验是实践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在实验过程中按照规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洋流实验教学实验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你认识洋流吗
跟踪导练(五)6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时《洋流》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