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城市视阈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路径研究

2014-12-04 13:53伍新木任俊霖吕鹏辉
理论月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资源型转型发展

伍新木,任俊霖,吕鹏辉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2.武汉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随着自然资源的持续衰竭,以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着内焦外困的艰难局面。资源型城市内部矿区资源日渐衰竭,生态持续恶化,接续产业弱小而分散,产业创新能力低下;国际竞争越发激烈,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经济竞争,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转化能力已成为决定性因素。因此,资源型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发展依靠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依赖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整合,知识城市发展理念正是基于这一概念而提出的。在当下的诸多城市发展理论和模式中,知识城市发展理念竞争优势明显,且已有成功案例。

一、概念界定

资源型城市定义较多,但其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以开采和加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为主要产业的城市。国务院最新出台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以下简称为《规划》)。 王青云(2002)在《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中,界定我国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得到了学界认可;而最新的国务院《规划》,根据成长型、成熟性、衰退型和再生型四大类型,认定我国资源型城市有262座。其中,资源型城市数量较多的省区为:辽宁(15)、吉林(11)、黑龙江(11)、云南(17)、山东(14)、四川(13)、河南(15)、山西(11)、河北(14)和湖南(14),而上海、北京、天津没有资源型城市。

二、知识城市理论

1.知识城市定义

目前比较公认的“知识城市”概念是知识资本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知识管理运动的发起人雷夫·艾德文森与2003年在亨利知识管理大会上对知识城市做的概念阐释,艾德文森将知识城市视为“一个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的城市”。虽然此后不少学者都从自己的学科视角提出了许多见解,但都建立在这一理论定义之上,因此,本文也将遵从这一知识城市的定义。

2.知识城市的主要特征

强大的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水平通常被看作是知识城市的本质特征。城市社会学及全球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哥伦比亚大学萨斯基娅·萨森教授总结的知识城市特征认可度较高:(1)创建优秀的教育服务网络系统;(2)提高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部门的创新动力;(3)知识社区能够创造满足市民知识需要的信息;(4)强调市民参与开发所在的城市,注重城市的独特性和识别系统的创建;(5)努力增加高薪酬就业岗位;(6)政府税收、居民收入和社会财富持续增长;(7)经济的可持续发展;(8)激活传统工业;(9)大力发展旅游业;(10)培育城市居民的市民荣誉感和自豪感;(11)建设包容性社会,增强对少数民族和移民的包容性;(12)通过在公共领域如公园、公共运输、文化设施等领域的投资,追求共同富裕,维持社会和谐。

3.知识城市的衡量标准

2004年西班牙召开了“E100圆桌论坛”并发布了“知识城市宣言”,大会将知识城市标准定义为:(1)城市居民可以便捷的学习和使用知识;(2)有达到欧洲通用标准的公共图书馆网络系统;(3)所有文化活动设施适应核心教育发展规划的需求;(4)广大市民有使用新的通讯技术的机会和能力;(5)学校网络完善并能够辐射整个城市,还能与艺术指导相连;(6)城市居民文化水平能够达到欧洲的平均水平;(7)提倡城市和市民文化的多样性;(8)城市社区和道路能够发挥文化服务功能;(9)建设数量和空间足够的供社区居民休闲娱乐场地;(10)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市民可以在开放性、多样性的市民中心近距离的沟通和交流;(11)建立能够让非本地居民表达意见的有效的便捷渠道。

三、知识城市理论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内在逻辑性

1.知识城市理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新的思路

阻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两大因素是资源的高度消耗和环境的重度污染,以及资源与人口的供需矛盾,人地矛盾在苏南的苏州、无锡、常熟等城市尤为严重,这一矛盾已经成为阻碍该地区产业升级、城市转型的主要屏障。资源型城市转型亟需新的宏观层面的城市发展理论作为理论指导。知识城市强调城市发展靠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在这一指导原则下,不少发达国家的资源型城市都依靠知识城市理论实现了城市转型,一跃成为新兴产业汇集的明显城市。

知识城市理论根据未来城市发展趋势,将城市细分为6大基本模式:政治经济之都、金融中心城市、时尚潮流城市、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环境乐园城市和技术枢纽城市。这6大基本发展模式从经济、金融、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为成市向知识城市转型提供理论支持。我国资源型城市可以在分析自身实际条件基础上,依据以上发展模式制定城市转型战略方向,规划未来城市蓝图。国内部分城市依据走在了前列,曾获“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的深圳市,结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高科技产业制定了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杭州市则在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积极建设文化旅游明星城市和环境乐园城市。

2.知识城市理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支撑

知识城市理论已经指导一大批城市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英国最为重要的钢铁和棉纺中心曼彻斯特,是成功运用知识城市理论走出困境实现复兴的典型城市。20世纪80年代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曼彻斯特资源型的产业陷入困境,大量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犯罪率居高不下,整个城市处在崩溃的边缘。鉴于此,曼彻斯特城市当局积极构建基于知识的知识经济,特别是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和教育资源的使用。其中,大学被认为是最强大的创新和变革动力,通过大学可以将知识和文化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有利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战略。通过激发大学的创新潜力,曼彻斯特很快将城市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意之都。

当前,国内资源型城市多还停留在依靠自然资源拉升GDP的原始阶段,城市产业知识含量非常低,知识产业尚未形成。即便是北上广深几个一线城市,知识贡献率同国际上的优秀知识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加大知识的投入,培养知识产业就必须将知识城市战略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设的各个角落和阶段,以知识资源提高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理念和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如出一辙的。

3.知识城市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一致性

知识城市理论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本质上是相统一的,从根本上讲,二者的终极目标皆是为了推动城市发展。知识城市理论作为一种已经有成功适用案例的城市发展理念,能够有效的为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理论层面和案例层面的指导;而我国资源型城市利用知识城市转型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也是对知识城市理论的丰富。另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也是世界许多工业化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而知识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和总体趋势,因此,二者在逻辑关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八大制定的我国城市新的发展方向,强调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知识和信息在城市产业的比重,利用知识、文化、信息等资源实现产业升级。这就要求对教育、科技、文化等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入,发展知识产业。而这与知识城市提出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一致的相协调的。

四、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困境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资源型城市缺乏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据统计,全国需要改造的棚户区超过7000万平方米,需要治理的塌陷区超过14万公顷,还有60多万的失业矿工和超过180万的低保人员需解决生计问题;而高新尖的现代制造和服务业弱小,缺乏接续替代产业,创新能力低都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转型。

1.城市发展缺乏国际视野,嵌入全球循环体系不够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自始至终以其自身的区位、产业、人才、经济等优势,处于区域乃至是全球化的风口浪尖上”。[1]全球化时代要求城市发展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只有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到世界城市体系,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我国城市转型过程中,更多只是关起们来搞建设,简单的针对城市自身的具体的问题进行改革,忽略了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因而总是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步伐。目前世界城市发展大趋势就是以知识和信息为生产力源泉,通过二者提升各个产业的知识水平,发展知识经济。中国积极提倡的创新型产业、低碳经济和新型城镇化也是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因此,积极融入到国际化的城市发展潮流和竞争当中去,更加有利于响应国家的战略发展规划。

2.知识贡献率偏低,城市转型动力不足

我国资源型城市工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偏低劳动生产率偏低。据统计:“中国创造1美金所要损耗的资源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法国的4.3倍和7.7倍,以及日本的11.5倍”。[2]我国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比重相当高,并且多为劳动密集型和高耗能产业,生产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高效益的第三产业起步很晚,比重极低,如大庆市第三产业经济规模仅为整个城市的15%,极大阻碍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城市的转型。

伦敦、曼彻斯特等率先成为知识城市的地区,城市产业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第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以伦敦为例,“其80%的就业人口集中于第三产业,仅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员就超过所有工业部门人数,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只占总数的20%”。[3]大量的知识分子和创意人员存在于第三产业,不仅仅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有助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提升知识含量,提高生产水平。

3.产业结构比例失调,接续产业发展不足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无法形成综合的经济产业结构。根据对先前所界定的118座资源型城市的调查,“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比重为8.1%、63.8%和 28.1%”。[4]第二产业比重超过六成,明显高于一二产业的总和,产业机构及其不合理。而西方发达工业国家第三产业比重普遍高于50%,而像日本、美国其比重甚至超过80%。另外,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缓慢,是当前资源型城市实现产业转型和城市转型的另一大挑战,城市发展高度依赖矿业采掘,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对经济发展贡献较小。

4.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附属产业分散薄弱

资源型产业的国家政策导向、行业特点和计划经济的固有惯性,导致资源主导的产业在城市高度垄断,挤出了其他产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素。偏低的市场化程度不利于生产要素流动,资源型城市长期形成的沉没成本更会严重扭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导致城市附属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综合经济结构,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资源型城市形成的一个垄断行业绑架整个城市发展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一“小政府、大企业”的结构对政府有效治理城市形成了不小的制约,极易影响政府执行力的效果。其次,资源型城市因资源的分布属性具有地域性、分散性等特点,城市建设和发展也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导致城市缺乏整体规划,城区分散又导致产业的分散,难以形成聚拢优势,发挥规模效应。

5.城市病问题突出,发展矛盾累积严峻

资源型城市的“城市病”通常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产业单一、就业困难等。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各类自然灾害频发;城市阶层固化严重,社会矛盾激发。资源的采掘、加工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资源加工过程产生的“三废”会严重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而资源开采过度会造成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地陷塌方等地质灾害;资源的枯竭、竞争的加剧导致许多国有资源型企业效益低下,甚至倒闭、破产,大量的失业下岗工人以及低收入者因为产业结构问题无法再就业或者增加收入,导致城市阶层固化,社会矛盾激化,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给资源型城市政府带来庞大的维稳压力。

五、用知识城市理论引领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探索

全球已经有不少利用知识城市理论成功转型的资源型城市典范,她们的共性特征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成熟的资本市场,鲜明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的路径有:少数具有潜力的城市直接向知识城市转型;明确以知识为先导,完善城市规划;健全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搭建城市快速转型平台;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知识产业,突出城市特色;创建一流的管理干部队伍,以及人才培养计划。

1.少数有条件有基础的城市直接建设知识城市

知识城市依据其发展的成熟程度可以分为成熟型知识城市和成长型知识城市,也可按类型分为政治经济之都、金融中心城市、环境乐园城市、时尚潮流城市和技术枢纽城市、文化旅游教育明星城市六大类别。墨尔本就属于成熟型知识城市,而班加罗尔、深圳和广州则属于成长型知识城市。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中虽然缺乏成长型和成熟型的知识城市,但有部分城市具有发展成为成长型知识城市的潜力和基础。因此,该类城市可以利用知识城市理论引导城市转型,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利用周边知识型城市的辐射能力,“搭便车”方式带动自身发展,全方位融入其中,实现转型升级。如承德可以利用靠近北京的天然优势,吸引北京市民到此旅游休闲,朝着环境乐园和文化旅游城市发展;利用国家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发展背景,争取成为区域或者次区域的信息流交换中心,以信息流带动物资流、人才流、知识流,实现转型。例如徐州就可以考虑发展成为苏鲁豫几省交界地区的次区域中心,发展成为技术枢纽城市。

2.明确知识优先原则,做好城市转型规划

明确知识在推动城市转型中的核心作用。城市转型规划涉及很多系统,但在具体规划中知识的先导作用和优先发展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规划方案应当紧紧围绕知识的创新、分享、应用等要素,要明确“设计有利于知识创新与发展的规划来提升整个城市的知识含量,为知识的创新与发展服务是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5]

明确知识的优先原则即是要求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规划应结合自身所处阶段,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知识经济发展规划,大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型城市”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和具体措施;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统领信息知识基础、知识产业、科技园区、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知识优先原则得以贯彻,提升城市整个产业和市民的知识含量,为知识创新和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促进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知识产业的快速发展。

3.深化城市基础设施整合,创建城市快速转型平台

城市要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保障。一方面,资源型城市应着重完善城市功能区规划,健全生产、生活、居住休闲区;加大对环保项目和绿地建设的投资,整治工矿废弃地;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矿区与城区间联络,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提升与周边城市和国内主要城市的通勤能力,保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便捷性。

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早在2004年,欧洲委员会便成立了“欧洲城市知识网络”(European Urban Knowledge Network,EUKN),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整合各个国家知识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同时,更为各城市建设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国内资源型城市之间,亦可建立类似知识网络,整合信息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程度,实现资源信息共享,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另外还应该面向全球的网民,建立城市的国际化窗口,让世界通过这一平台了解自身城市的综合信息,加强同世界城市居民间的互动。

4.做大做强知识产业,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知识经济和知识产业已经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当前,第三产业比重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据统计,2008年美日法三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分别达到75.3%,72.4%和68.1%。因此,做大做强城市知识产业是成功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城市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成立高新科技园区是众多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知识产业的首要选择。高新科技园区极为有利于知识产业的发展,美国硅谷即是一个超大型的高科技园,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乃至世界知识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各国已建立起了1000多个高科技工业园区。我国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和重庆西永科电园等也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汇聚地,成为城市创新的源泉,成为城市产业转型的动力源。资源型城市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特色,建立新型材料、新型节能制造或者加工的科技园区,着重发展接续替代性产业集群,如松原市生物质能源产业集群和鸡西市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5.积极发展特色服务业,打造城市创意产业

特色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特征。资源型城市可以依赖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石油、铁矿、煤炭等资源产品和钢材、石化、木料等重要工业产品的地区性物资分流集散中心,进入物流行业的细分市场。

鼓励资源城市大力发展特色工矿旅游、红色革命老区旅游、自然风景旅游、人文历史旅游和乡村宜居生态游;山清水秀的森工城市可以打造休闲度假旅游,如长白山景区,自然风光资源丰富的城市发展自然风光旅游,如鄂尔多斯响沙湾景区,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发展特色工矿基地旅游,如黄石国家矿山公园,革命老区和革命遗址较多的城市开发经典红色之旅,如白色左右江红色旅游景区。

城市创意产业应该紧紧围绕着城市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资源型城市虽然历史不够悠久,但是城市发展壮大历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模范人物,雷锋、马永顺、王进喜等人物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成为一代人的符号,他们因此成为城市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个别城市完全可以作为依托这类资源,创作资源型城市和前辈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文化影视艺术作品,建立传播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博物馆、纪念馆和教育示范基地。

6.建立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城市转型提供保障支撑

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创造者则是最根本的竞争力,人才才是决定竞争胜败的关键。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供智力支撑,推动知识创新和产业创新。打造人才队伍首先要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的人才战略规划,有目标的培养城市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综合利用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人才培养机制。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涵盖的人才包括能够进行顶层设计、概念构建的设计师式的宏观掌舵者,能够将顶层制度模式进行细化分解并制定实施细则的管理型人才,也需要具有高级技能和专业职能的技术人才,能够经营企业的市场经济人才。因此,资源型城市各级政府必须加强高等教育人才的引进,技术产业工人的培训以及党政干部的培养,从而建立一支具有各类人才的队伍,最大限度地激活和凝聚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的创造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满足资源型城市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基础比较薄弱的城市,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在岗培训和实训基地提高一线工人的劳动技能和素质,提升生产率;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创建管理人才培训和交流机制,确保转型领导集体的管理水平,助推改革开放进程。

六、结论与探讨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升级、城市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而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这一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领域。新型城镇化强调知识和信息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信息化牵动工业化,扩大知识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城市理论是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浪潮中兴起的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强调城市转型战略中始终将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优先发展知识产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为城市转型打造快速的平台,实现城市转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领域及其广泛,必须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而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类型众多、特点各异、分布广泛,难以制定统一的放之四海的转型规划,根据以往转型成功的城市的经验,制定与城市相匹配的战略发展规划是成功转型的前提。

[1][3]王志章.知识城市[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195.

[2]徐伟荣.城市发展面临 5大挑战[J].城市规划通讯,2004,(5):11.

[4]陈梭楠,李洪嫔,方敏.矿业城市转型:挑战、机遇与对策[J].中国矿业,2010,(7).

[5]甑峰,罗俊彦,张苏梅.知识经济与城市规划创新[J].城市规划汇刊,1999,(3):14.

[6]Fritz Machlup: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 ledge in United State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7]Francisco Javier Carrillo.Know ledge cities :approache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M].New York: Elsevier Butterworth Heinemann,2006.

[8]European Commission.Innovation Policy in a Know ledge-based Economy [M].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russels,2000.

[9]Baum, S, Yigitcanlar, T, Horton, S, Velibeyoglu, K and Gleeson,B.The Role of Community and Lifestyle in the Making of a Knowledge City[N].Report, Griffith University, Brisbane(2006).

[10]Henley.Henley Know ledge Management Conference,Annual 2-Day Conference [R].UK: Henley Management College,2003.

[11]Dvir, R and Pasher, EInnovative engines for know ledge cities: an innovation ecology perspective[J].Journal of Know ledge Management(2004),8(5):16-27.

[12]Ergazakis, Kostas, Metaxiotis, Kostas, Ergazakis,Emmanouil and Psarras, John: Know ledge Cities: The Future of Cities in the Know ledge-based Economy[J].Innovation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18-20):238-242.

[13]David B.Zeller.The Know ledge City: A Networked,Know ledge-based Strategy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R].6 April 2001, Blacksburg,Virginia.p.169.

[14]Ergazakis, K, Metaxiotis, K and Psarras, J.Know ledge cities:the answer to the needs of know ledge-base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 ledge Management Systems(2006),36(1):67-81.

[15]Leibovitz, J Embryonic.know ledge-based clusters and cities: the case of biotechnology in Scotland[M].Urban Studies(2004)41, 1133-1155.

[16]Ovalle, M, Marquez, J and Salomon, S.A compilation on know ledge cities and know ledge-base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8(5),107-127.

[17]SGS economics and the Eureka project: Toward a know ledge city strategy [R].Technical Report,Melbourne City Council,2002.

[18]Tan Yigitcanlar, Kevin O’Connor, Cara Westerman.The making of knowledge cities: Melbourne’s knowledg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experience [J].Cities,2008.

[19]任俊霖.知识城市视阈下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路径研究[D].西南大学研究生论文,2012.

[20]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21]王志章.范式与特点:全球知识城市案例分析[J].城市观察,2010,(01):27-29.

[22]王志章,兰剑,张引.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管理的有效路径[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1):40-46.

[23]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论坛,2001,(6).

[24]高峰.资源型城市(大庆)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研究生论文,2005.20-25.

[25]路卓铭.我国衰退资源城市经济激进转型的长效机制与战略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7,(8).

[26]万力军.后工业化时期矿业资源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7.1-17.

[27]钱伟.新世纪知识城市猜想[J].城市规划:2000,(24):41.

[28]张耀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预警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9]傅雷.有关资源城市转型的人力资源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07,(12).

猜你喜欢
资源型转型发展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强依赖资源型城市识别及转型升级对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