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探讨

2014-12-05 23:52王燕慧李忠堂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教学

王燕慧 李忠堂

(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体育教学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艺术是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高度概括和体现。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体育教学中学习体育知识、掌握技术和技能需要激励;启发思维、开发智力也需要激励;培养勇敢顽强、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激励,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激励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的激励方法进行探讨,对锻炼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和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等进行查阅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输入关键词“体育教学”、“激励”找出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有614篇;输入关键词“体育教学”、“中学”找出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有3775篇;输入关键词“激励法”、“中学”找出与本论文相关的文献资料有26篇,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找出论文的从1998~2011年中最适合本论文的相关资料有22篇。

1.2 逻辑推理法

通过对搜集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2 分析讨论

2.1 概念的界定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心理学上激励的含义,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具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从教学视角看,通常指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行为[2]。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讲,激励就是通过言语向学生讲明教学目标、任务,所学技术动作的意义、价值,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努力的方向以及学习的培养,用名言、警句、铿锵有力的口令指示鼓动学生。

2.2 激励方法的分类及运用原则

2.2.1 激励方法的分类

2.2.1.1 言语性激励法

(1)表扬激励法:对学生在课上所表现的良好思想行为及时做出充分的肯定,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更要善于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亮点”,并实事求是给予表扬,多用表扬法总结学生练习、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的优点,让学生有成就感和成功感,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语言提示激励法:在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贯穿着教学的始终。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语言提示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教师简单易懂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更快地接受教学内容。而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则更能激起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兴趣和信心。

2.2.1.2 非言语性激励法

(1)预先示范激励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用标准的、充满激情的动作进行示范,通过教师优美的示范,使学生一看就能引起兴趣,产生一种向往,激发起学习热情。

(2)目标效果激励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自己能够完成的目标,安排不同的难度和标准来加强练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实现自我的目标,从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喜爱的球类项目的练习,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而在达到增加练习次数的同时,教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其他较差学生加强辅导,让更多的学生迈人到合格的行列中去。

(3)集体荣誉激励法:集体荣誉激励法是通过集体意识的逐步培养,使集体(班级)成员之间融洽感情、统一思想和协调行动,从而产生荣誉感、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形成一种自觉维护集体荣誉的力量,使之蕴含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施集体荣誉激励时,应该使集体目标与集体成员利益统一起来,形成友爱、互助、互学的融洽氛围和成才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能激励学生自觉自愿为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而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4)奖励激励法:奖励激励法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物质奖励法是运用物质利益来满足人的一定的生理需求,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工作积极性;精神奖励法是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如表扬先进、给予一定的荣誉等,来激发同学们的政治热情与学习热情,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要,以激励其进取。精神激励在实际工作中有颁发奖状、授予荣誉称号、助学金、单项奖、发一定奖品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奖励可以多种形式,但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公开、公正、透明,绝对不允许弄虚作假,要尊重事实,不要夸大或“戴高帽”。

2.2.2 激励方法的运用原则

2.2.2.1 时机性原则

当学生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或学习目标未达到时,会产生一种不安的紧张心理状态,这时学生非常需要教师的激励;当学生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或学习目标达到时,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教师也应抓住契机,及时地进行激励。如果错过激励时机,激励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激励要适时。

2.2.2.2 针对性原则

对学生的激励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表扬,而是对成功者激发潜能,对受挫者激发信心,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调动学生运动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是具体的、有针对性的。

2.2.2.3 公平性原则

教师在激励学生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偏爱。虽然某些学生可能让你喜欢,而有些你不太喜欢,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不公平的言语和行为,否则就会影响激励的效果,甚至起反作用,一定要公平激励。

2.3 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2.3.1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这是来自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在这种感受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和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初中生的思维虽然已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由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所以思想方法上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及表面性;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由于初中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及幼稚性并存,所以,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如:反抗性与依赖性、勇敢和怯懦、高傲和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2.3.2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向与内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3 小结

(1)激励手段可以运用的方法很多,它不仅仅是方法,它还应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的主旋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灵活的、合理的运用各种激励方法。

(2)在体育课问题上,学生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应因势利导实施激励,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3)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需要对激励教学法的运用不断的进行研究和总结,以使其更加完善。

[1]张海信,吴庆娟,韩涛.激励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6):85-86.

[2]黄旭.目标激励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3(19):131-132.

[3]韩磊.浅谈教师有效激励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世纪桥,2006(10):149-156.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我们的“体育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圆我教师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