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的融合

2014-12-06 10:31蔡义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7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蔡义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广东佛山 528333)

高校体育教学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渐落实“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这也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现学生体育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目标,还需要高校体育教师根据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不断进行改革,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水平。

1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教学是理论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但是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参考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活动和心理训练相融合的效果。这些问题主要有:(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是根据学校考核标准,考什么教师就教授学生什么,但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进步,对各种球类项目依然是零技能[1]。(2)没有意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单一的体育教学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3)高校教学手段的单一也是影响体育教学和心理训练相结合的一种因素,虽然目前我国很多教育学者都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体育教师在教学时特别是给普通系学生开展体育教学时主要是自由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并没有学到实际知识,更不可能实现心理素质的训练。

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课程开展中应该紧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一些可以既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

2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者,更是高校教育培养的成果。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更为激烈,目前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承受困难以及调节心理状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为学生踏入社会所奠定的一个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后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就能够及时调节不良情绪,并克服各种困难,扫清前进中的障碍,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所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体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3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融合的有效措施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与心理训练相融合的教育目标,是高校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中各种压力的基础。针对大学生而言,通过身体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加快学生的反应能力,并调节学生的心理情绪、磨练意志力[3]。因此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3.1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高校体育教学是理论知识和运动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师通过对理论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便于教师顺利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团队精神被更多的领导看重,而且高校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他们也应该具备这些基本的品质。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组织一些比较合理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比如:篮球运动是一项合作性的项目,要实现小组的胜利就必须明确团体的目标,而不能为了个人的风光而不顾团体的荣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举行篮球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利用篮球项目的合作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既能够提升技能还可以实现身心发展目标。

团队精神是未来社会中一个合格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应该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利用学生在校的时间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放松了心情还能加强心理品质的培养[4]。比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时间组织一些类似拔河比赛似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共同努力赢得比赛,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3.2 开展体育竞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体育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教学科目,高校体育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体,高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如:学生在技能方面要达到什么标准,在心理素质方面达到什么标准以及学生在智育方面需要达到那种程度。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首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训练,提高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的水平,正所谓“艺高人胆大”。在不断地训练中让学生学会调节心理状态,不断提高自信心,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组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开展竞技运动,如:乒乓球比赛、踢毽子比赛等,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自信心。

3.3 运用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品质

生活中或者是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中肯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这就要求学生可以积极地调节心理状态,实现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高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体育教师应该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加强对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体育活动需要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转化为身体活动能力,很多学生身体存在不协调性,尤其是在初次接触新的体育技能时,这些学生经常会出错[5]。教师应该更多的采取鼓励的话语,用心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同时在面临一些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时,学生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完成,比如:跑800m时最后的100m是学生最难熬的一个阶段,这时候学生的能量基本上耗尽而且已经处于疲劳阶段。这时候学生更需要的是鼓励,也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的最佳时期,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语用语言鼓励学生“加油,还有最后一点,相信自己你一定可以的!”,或者是教师带动其他学生共同为这名学生加油喝彩,激发学生内心的动力,直到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途径,也是学生心理素质得到培养的一种方式。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结合教学目标积极开展各种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祝继云.高校体育教学融入运动心理学教育的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2):20-21.

[2]刘畅,徐燕娅,刘亚华.试析跳跃远度项目运动员的心理训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7(17):34-35.

[3]付太山.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及调控机制[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10,2(8):16-17.

[4]周伟,郭海阳.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6-7.

[5]史侠.论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11,12(6):29-30.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身体素质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浅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完善心理素质,实施快乐教育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锻炼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编者的话
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