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腰椎后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

2014-12-21 06:59松,马勇,张斌,刘
实用临床医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环锯融合术椎间隙

高 松,马 勇,张 斌,刘 远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南昌 330006)

腰椎融合术已成为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首选方法[1],其按照手术入路分为:前路椎间融合术(ALIF)、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及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LIF),其中PLIF 是目前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 从后路植入融合器,不仅提供了脊柱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而且附加后外侧植骨及后路固定系统,可以获得腰椎的四周融合,并提高融合率[2-4],但融合器技术由于其昂贵的费用,难以在贫困地区普及。笔者采用改良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 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条件

1)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2)保守治疗3 个月以上效果不明显,或在保守治疗期间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进行性加重;3)手术为单节段。

1.2 排除条件

排除脊柱肿瘤、脊柱先天性畸形和存在感染、妊娠、创伤及多节段手术患者。

1.3 一般资料

选择2008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6例,均符合以上入选、排除条件。其中男46 例,女30例,年龄30~86 岁。腰椎管狭窄症14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7 例,腰椎滑脱15 例。

1.4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患者呈俯卧位,取后正中入路,暴露需融合节段的棘突、椎板、双侧小关节及横突根部。C 臂X 线机监视下于不稳椎间隙的上、下椎体两侧植入椎弓根螺钉及棒,适当撑开椎间隙。选择有神经刺激症状侧行椎板减压,切除黄韧带,彻底松解神经根。将神经根及硬膜囊拉向对侧,“口”字形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用髓核钳尽可能完全地摘除髓核组织,用椎板刮勺依次刮除残留髓核、部分纤维环及软骨终板,直至见点状渗血的骨性终板。直视下根据椎间隙高度用8—14 号环锯(环锯直径略大于椎间隙高度)于纤维环正中垂直拧入椎间隙,深度为3 cm。修剪切除的椎板及小关节骨块,充分去除软组织(若骨量不足取异体骨),填塞椎间隙前部,用铳子打压植骨。用大1 号的环锯将棘突锯成一扁圆柱形骨块,放置于椎间隙口,并夯实,形同瓶塞的作用。充分冲洗伤口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伤口。

1.5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置负压引流,48 h 内拔除。术后2 d 应用抗生素,术后3 d 内应用地塞米松。术后第1 天嘱患者行双下肢直腿抬高训练,术后2 周腰围保护下逐渐起床活动。

1.6 观察指标与评分标准、X 线上椎间融合标准

观察76 例患者术前、术后随访3 个月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术后随访1 年行X 线检查、植骨融合率的情况。

VAS 评分:用一条长10 cm 的标有10 个刻度的标尺,两端分别为0 分端和10 分端,0 分表示症状最轻,10 分表示症状最严重,让患者在标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当前疼痛状态的分数[5]。

JOA 评分:总评分最高为29 分,最低0 分。由主观症状(9 分)、临床体征(6 分)和日常活动受限度(14 分)构成。以量表形式评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反之,则功能障碍不明显[6]。

X 线上椎间融合标准:1)融合节段出现椎体前方、侧方连续骨桥形成或椎间连续骨小梁通过;2)未出现融合节段透亮影、植骨下沉、终板和植骨面出现间隙等假关节形成的表现[7]。

1.7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76 例患者术后随访3 个月VAS 得分明显低于术前、JOA 得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见表1。

表1 76 例患者不同时间的VAS、JOA 评分比较 ,分

表1 76 例患者不同时间的VAS、JOA 评分比较 ,分

*P<0.05与术前比较。

术后随访1 年,X 线检查示76 例患者植骨块无明显移位,无断钉、断棒和松动;植骨融合率为97.4%(74/76)。

3 讨论

脊柱融合术已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此术式将植骨块置于脊柱的承重轴,可有效地起到纵向支撑作用。椎体间植骨量大,骨融合质量高,因而骨融合强度高。对于脊柱融合手术的骨移植方法,临床上较为广泛应用的是Cage 椎弓根内固定加自体骨结合内固定的融合方法,许多学者[1-2,4,8]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融合率高,但Cage 融合技术也存在向后方移位突入椎管、陷入椎体及增加感染风险等潜在并发症。Kimura 等[8]研究认为,Cage 的脱出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多节段融合;2)手术节段为L5/S1;3)椎间活动度;4)椎间隙高度。同时,Cage 因其昂贵的费用,限制了在欠发达地区的应用。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探寻了一种新的自体骨的融合方式,对自体骨融合手术进行了改良,其具有以下优点:1)经环锯钻入的圆形通道增加了植入的骨质与椎体终板的接触面积;2)由棘突制成的“瓶塞”骨块与周围椎体的接触部分均为松质骨,利于融合;3)椎间隙内填充大量减压自体骨颗粒在“瓶塞”的占位压迫下,产生向四周膨胀的力,起到很好的均匀支撑作用;4)改良自体棘突前后支撑面均为皮质骨,具有一定的强度,植入椎体间隙可有效地起到椎体间支撑的作用,可防止椎间隙塌陷;5)避免了取自体髂骨的并发症;6)操作简便。

改良后路植骨融合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1)减压要充分,否则植骨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度牵拉;2)植骨床准备要充分,椎间隙中后部的上、下皮质骨面修成粗糙面,以扩大植骨接触面,骨面出现斑片状的松质骨裸露区,有利植骨组织的融合;3)切除棘突时要整块切除,制作“瓶塞”时使用较椎间隙大一号的环锯,这样可以防止植入后“瓶塞”脱出;4)尽量可能地清除椎间盘内组织,但需注意周围的纤维环组织尽量保留,以便在打压植骨时有足够的周围保护。

[1]Ka sliwal M K,Deutsch H.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outcomes using local bone shavings as autograft in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J].World Neurosurg,2012,78(1/2):185-190.

[2]朱琦,赵隆队,付余良,等.PEEK 材料椎间融合器用于后路腰椎间融合的近期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7):55-56.

[3]de Iure F,Bosco G,Cappuccio M,et al.Posterior lumbar fusion by peek rods in degenerative spine:preliminary report on 30 cases[J].Eur Spine J,2012,21(S 1):S50-S54.

[4]Phillips F M,Slosar P J,Youssef J A,et al.Lumbar spine fusion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due to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a systematic review[J].Spine,2013,38(7):E409-E422.

[5]Carlsson A M.Assessment of chronic pain.Ⅰ.Aspects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visual analogue scale[J].Pain,1983,16(1):87-101.

[6]Yonenobu K,Abumi K,Nagata K,et al.Interobserver and 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 of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ing system for evaluation of cervical compression myelopathy[J].Spine,2001,26(17):1890-1894,discussion 1895.

[7]Zhao J,Hou T,Wang X,et al.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one diagonal fusion cage with transpedicular screw/rod fixation[J].Eur Spine J,2003,12(2):173-177.

[8]Kimura H,Shikata J,Odate S,et al.Risk factors for cage retropulsion after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nalysis of 1 070 cases[J].Spine,2012,37(13):1164-1169.

猜你喜欢
环锯融合术椎间隙
经斜侧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间孔镜可视环锯技术治疗单侧症状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观察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侧路单次环锯椎间孔成形技术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研究
改良CT测量法在评估腰椎椎间隙高度中的应用分析
一种用于胸腰椎前路减压环锯的研制与应用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关节融合术治疗Lisfranc损伤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腰椎正中矢状面椎间隙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预后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