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就是老老实实说话

2014-12-29 04:23徐福生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生活化

徐福生

[摘 要] 课改这么多年,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仍然有部分老师重形式、轻内容,有较浓的应试倾向,忽视了学生作文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培养。作文教学,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老老实实说话,引导学生作文关注生活,给学生创设说话的空间,激发并培育学生的创作激情。

[关键词] 作文教学  生活化  自由表达

最近听了一位同仁的初三中考作文复习指导课,主题是“如何写好作文的开头”。这位老师列举了16种作文的开头供学生欣赏和仿写,并指出这样的作文开头往往能先发制人、夺人眼球。比如:

“排比造势,气势磅礴”: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华,我摘一束最灿烂的。

“情意深切,生动感人”: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里不着痕迹的流动。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

“运用童话,浪漫美丽”:“每一只蝴蝶都是一朵花的轮回。”甲虫微笑着对我说:“有一天,你也会有一双斑斓的翅膀,在天空中翩跹舞动。”阳光安静的淌过我每一寸藏青的肌肤,我听到山风掠过树梢,如同一支深远的骊歌。

执教者是位多年从事初三教学的经验丰富的老师,课后与之交流,他说在初三最后阶段作文复习时,把作文肢解成“如何开头”、“如何选材”、“如何描写”、“如何扮靓语言”、“如何前后照应”、“如何结尾”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像开头那样的16种方法和范例给学生模仿,甚至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牢记在心,考试的时候让学生根据题目灵活组合。这位老师还说,这种方法屡试奏效。

听了这位老师的介绍,让我震惊,多年从事中考作文阅卷的我,这种类似于“万能作文开头”、“万能作文题材”、“万能作文抒情”又何尝少见?毋庸置疑,这种“万能”组合拼装出来的作文迎合了应试作文的规律,或许能取得不错的分数,尤其在中考复习时这样指导学生,我不敢妄加指责。但是,稍微有一点“语文良知”的语文老师都应该看得出:这完成就是作文的弄虚作假,是学生作文水平的海市蜃楼,无异于作文的“八股”!这不是什么作文机智,这是老师教唆学生投机取巧,这是应试背景下作文教学的堕落和异变。

曾经发现小学刚上来的一位初一学生,我教了他半个多学期,作文写了很多篇,但每一篇作文无非是这两个题材,一个反映学校生活的,一个反映家庭生活的。不管什么作文题目,不管是考试作文还是平时作文,他总能运用这两个题材中的一个,用的还勉强说得过去。我就非常诧异,十二三岁的孩子,怎么已经锻炼出这种“应变”能力。之后找他谈话,他说,我这两个题材是经老师把过关的,我六年级的老师就教我如何用好这两个材料,调皮的男生讲的时候还洋洋得意。可想而知,小学老师的这一绝招已在小小的心灵刻下深深的烙印。不难发现,学生作文的起始阶段,大讲特讲写作技巧、传授“灵丹妙药”的大有人在。

当今,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怎么了? 假大空大行其道,很多孩子失去了感知真善美的能力,这看起来是作文的事,细想,是人生的事啊,多可怕!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可能真成了葬送孩子成长的刽子手了。

我认为,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回到作文教学的原点,这一点至关重要。老师只要教育孩子,作文就是老老实实地说话,把话说清楚,说真话,仅此而已。真话说多了,说清楚了,应该相信文采会有的,技巧也会有的,深度会有的,创新也会有的,不用急。鲁迅、郭沫若、徐志摩都没有经受系统的写作技巧指导,照样成为文学大师,他们就是在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如何引导学生作文老老实实说话?

一、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写”的问题

是着眼于为了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还是着眼于今后生活的需要而作文?作文功能的转变是前提。人与人交谈是作文,应聘自我介绍是作文,演讲辩论是作文,教师讲课也是在作文……生活离不开交流,就离不开作文。作文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向学生讲明了这一点,就会大大增加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在作文中老老实实的说话。因为学生知道,作文说假话就跟平时与人交谈说假话一样,人品问题。做人要老老实实,文章也应老老实实。

二、作文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孩子作文老老实实说话,就是引导孩子作文关注生活。叶圣陶先生有言:“生活犹如泉涌,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作文源于生活,作文关注生活,才是有生命力的。

我认为,只要学生在作文中写真人、记真事、说真话,都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的初中学生个体意识增强,已经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我们不能一味的抹杀。有位学生在写自己的一位思品老师的时候是这样写的:

你个子不高,走路还蹒跚,让人忍不住偷笑。你总是把一句话说一遍又一遍,写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任凭唾沫飞溅,粉笔的灰尘沾染了你的手。你的“唠叨”声引起了公愤,常常有学生把你的话当成耳边风。你生气了,生气的你很恐怖。你会把桌子拍得“咚咚”响,你那涨红的脸上,写满了不悦,你拉着喉咙吼着,教室里顿时乌云密布。可以这么说,几乎没有一个同学喜欢你这位严师,没有人记得你叫什么,只是你说话老喷唾沫,大家便任性的称你为“子弹头”。你却不以为然,依旧用那双沾满粉笔的手揪起一个个不听话的学生。

读了这位学生对老师的描写,我为这位学生肃然起敬,在假大空盛行,一味对老师歌功颂德的今天,这样敢于说真话的学生就值得作为榜样好好表扬。我们不能阻止学生在背后议论老师,又何必在作文中抹杀孩子的真情抒发。endprint

三、要给学生说老实话的自由

初中学生具有童心玩念依旧旺盛、兴趣广度逐渐增加、青春欲望渐渐萌发、厌学情绪渐渐滋生、群体意识日益增强、个人意识开始出现、自我管理逐渐变难、自尊反叛意识强烈等等诸多心理特征,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要丰富作文的形式,要少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少一些纯理论的说教,多搭建些孩子创作的平台。

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写“随笔”少写“作文”,能多写就多写,实在写不出就少写点,不要怕学生记流水帐,只要能培养学生写的习惯即可。要鼓励学生多写“自己的”少写“别人的”,多写“小事”少写“大事”。初中学生,由于认知世界的广度和深度还很有限,理性思辨能力还很稚嫩,写脱离他生活实际的大事,往往会陷入假大空的套路。只有学生切身经历过的、感悟过的小事,才会有感性的表达,写出来的才会更真切、更灵动。

即便是命题作文,教师更应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因为命题作文,就学生心理而言,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这与走生活化道路的作文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弄不好就会大大打击学生作文积极性。我们经常能看到学生拿到题目,挠头搔耳,难以下笔。但为了应试的需要,又不得不训练,怎么办?那就要求老师在设置作文题目的时候,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想表达的欲望。

比如我在教苏教版七下第一单元作文训练《观察人物特点,写出人物个性》时,我布置了一篇题为《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写出“老师不在的时候”同学们的众生相。题目一出,同学们就兴奋了,讲开了,都跃跃欲试,都想一吐为快。最后写出来的作文,所有的学生都是在记真事写真人,即使基础较差的同学也是内容充实,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评讲的时候,我当众朗读学生作文中人物刻画优秀的片段,学生热情高涨,过后部分同学感觉到之前自己没能写好,人物特征写得不够突出,主动要求重写,最后,一位并不出众的学生的作文推荐出去获了奖。对此,我感慨颇深,原来作文命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创作的热情和学生作文水平的发挥。

老老实实说话,是作文贴近生活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作文老老实实说话,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不是什么教学智慧。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作文回归生活”的话题其实是老生常谈,很多专家也一直在呼吁。但我们教学一线的很多老师,却仍然在延续应试使然的早已习惯的种种教学行为,老师们的这种言行背道的作文教学观念可以说是根深蒂固。针对这一现象,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这样说的:“先把这群面黄肌瘦的孩子扶起来,让他们先坐着,告诉他们作文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老老实实说话而已。然后再教他们走路。然后再教他们奔跑。”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生活化
初中写作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生活化练笔为小学生写作插上翅膀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