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 体验快乐

2014-12-29 00:12宋筱川
启迪·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体验学习体验小学数学

宋筱川

[摘 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可见,数学学习离不开个体的体验。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体验  体验学习  小学数学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因此,教师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数学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存储的过程,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固化新知识的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一课时,我创设了如下一系列的学习情境。

(1)问题情境。让学生用卷笔刀削圆柱形铅笔,要求削到铅笔头很尖为止。投影截面图,告诉学生:没有削的一段铅笔是圆柱体,削好的笔尖是圆锥体。并提问:这里,圆柱体和圆锥体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讨论中形成探究问题:圆锥体的体积如何求呢?(削铅笔这一活动为下面的探究提供了有效的感性经验)

(2)探究情境。想:求圆锥的体积该从何入手呢?在讨论后形成共识:圆锥是圆柱的一部分(从小铅笔中获得的经验),它的体积和圆柱有关。猜: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何关系?做:分组做实验,探究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

(3)反思情境。在学生操作活动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冷静下来,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编码,对刚才的操作思路进行梳理,并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形成建构。

上述教学中,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的,结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积极的,建构也是有效的。可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体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知识建构,而且学会了数学思考,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的快乐。通过“做数学”,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模型,先看整体,再分析圆柱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拿一张长方形的硬纸卷成筒,即为圆柱的侧面,再把侧面展开。这样反复两次,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考展开图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什么?宽呢?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它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得:

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底面圆周长 × 高

综合上述认识,最终以形成对圆柱表面积的整体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推理的数字活动,并最终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得出了结论。事实证明,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可见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真正内涵。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例如,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说一说你对4∕5的认识?”一开始学生对这个问题感到有些茫然,但经过一会儿思考,同学们开始接二连三地谈出他们的认识:①4/5是一个分数,分数单位是1/5,有4个这样的分数单位;②4/5是以自然数5为单位“1”,4是5的4/5;③4/5是以自然数4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④4/5是以自然数1为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4份的数。通过这种说,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加深了。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

四、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沙夫萨马认为:“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那些有助于他们生活的数学知识”,既然如此,教师就不仅要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更要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中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培养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的数学哲理,更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物体,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后,引导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百分数材料,并通过数据对比与分析,了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学习“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搜集家中的各种发票,了解收入支出情况,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季度收支情况统计图;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设计如下一个练习:把4个火柴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可以怎么包装?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

在上述实际应用中,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这一数学哲理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视角去看周围事物,想身边的事情,从而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重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展现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唤起学生探究和创造的快乐,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 (美)D·A库伯著,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体验学习[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3] 王灿明.体验学习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4] 庄穆.体验的认识功能初探[J].福建学刊,1994(6).

猜你喜欢
体验学习体验小学数学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