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研究

2015-01-02 07:23王家明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会计专业实训

王家明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审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能力本位”教育在美国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已经获得推行,加拿大因受到美国能力本位教育的影响成立了相关的团体,加拿大人力资源部与美国通用学习公司共同开发了DACUM法,该方法对能力本位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2].

国内从事能力本位教育的学者也比较多,黄日强、许惠清[3]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人才的职业能力,而且职业能力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刘创[4]认为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被指需求和实现职业教育自身价值的保障.肖化移[5]通过研究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需要从学术能力观向职业能力观转变;石兰东、袁畅、施颖[6-7]等人认为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需要分层次、分岗位、模块化,具体的设计可以按照基础、岗位技能和综合技能三个主要顺序安排;章卫芳[8]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以及教学项目的结果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2011年全国共有1276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共9588501人,其中共有2032080名财经类在校生,位居所有大专专业中第一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规定金融财会行业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域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审计、会计、税务等会计相关专业,为国家提供更多的高技能财经人才,提升我国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能力.通过调研发现不同学校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存在一定共性,尤其是会计专业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习实训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小.

2 加强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1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自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美国星期后,加拿大、英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等三十多个国家也相继学习该教学方法.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自21世纪初也开始兴起能力本位教育,并且教育部在2006年还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该文件将能力本位课程研究推向高潮,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主要强调的是会计项目课程设计、会计实训实践和双证融通等.积极引进国外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你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相关经验,并且将其应用到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当中[10].

2.2 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能力的同步发展,而个人能力也是生产力基础,促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能力竞争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同时,人才标准也从原来的学历导向转变为能力导向,并且能力建设也是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重要途径.

2.3 会计行业发展的需要

行业对会计行业的人员从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同时也要具备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能力.且从我国当前会计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复合型的会计人才还是存在很大缺口,高职院校虽然每年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专业人员,但是他们的素质水平还是比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距离会计专业的真实需求和人才标准还是有相当明显的差距,因此,从能力本位的视角研究我国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很有必要.

2.4 改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需要

由于受到普通高等教学的课程设置影响,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同样偏向学问化,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也重视知识的通用性与基础性、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让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然而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而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课程设计正是针对现有课程观的弊端提出,课程开发是以学生就业工作岗位为起点,学生也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转为亲自实践,从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技能和经验的累积过程,从过去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实践.

3 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足

3.1 技能分解对应的课程设置不全面

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会计专业职业基本技能所设置的课程仅仅只是会计电算化证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这样的课程设置很明显有失偏颇,若想做好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工作,需要对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做好明确的界定与区分,作为会计学科的专业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科分工基础上,作业能力需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并且与工作技能、素质和知识相匹配组合而成,因此需要学科能力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和支撑,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发展作为指导.

3.2 教材缺乏创新性和职业性

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本科院校基本一致,然而高职专科教育应该立足于职业化并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显著的区别,而教材的创新性与职业性本应是最重要的表现.此外,高职专科教育还需要将职业能力转化成知识、学习领域,体现在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上,课程的设置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并与工作任务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出会计专业的学历领域与就业岗位的工作领域有良好的衔接.

3.3 课时安排和分配不合理

高职会计专业的选修课安排较集中在高职教学的后半阶段,且课程不够弹性、缺乏多元化,有必要将高职院校那些不需要过多核心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要求的选修课程尽量前移.通过对安徽省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机构大多分为理论与实训两个部分,而通识课课程占到所有课时的30%左右,理论课程占到了总课程的56.7%,而实训课程却不到30%;其次,学校上课周数占到总课时的65.7%,而会计专业的实训技能课程仅仅只有上课周数的16%,也就是说34.3%的周数是没有课程安排,而且实训课时占据的比重实在太少.

3.4 师资力量不够

通过对安徽省大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师资力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每个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平均只有30人,其中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只有10人左右,具有讲师及以上职称并且获得了会计相关职业技术职称或者资格认证的教师共有15人左右,也有部分教师参与了会计相关课程设置、会计专业相关课题的研究;但是这些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高校相关专业的近几届毕业生,他们可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的是必要的实训、从业经历,授课过程偏重理论知识,难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完美融合.

3.5 实训资源利用率低下

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特征,尽管大多数的会计专业学院也较为重视会计实践实训教学,学校内部设置了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财务一体化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等.但是他们的利用率普遍偏低,首先是由于实训课程安排的时间很少,上课周数也较少;其次,大多数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大多数都是先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然后独自在实训室枯燥、静态的开展实训操作,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运用相分离,学生也难以将获得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能力,造成了课时、实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4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考

图1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流程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是由若干个环节构成的复杂过程,图1是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的会计本位课程设计的流程.

4.1 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主体指的是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为了做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工作,有必要倡导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具体可以包括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会计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会计专业教育教学专家等.对于复杂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而言,并不是某单个主体的责任,而是整个课程设计流程都需要相关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所有人共同的责任,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也确保了课程能够呈现出科学性、职业性和切实性等特征.

4.2 强化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分析

(1)课程开发的起点是基于人才市场的需求.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地方性的特征,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要基于当地的产业结构和发展状况,以及以未来经济、社会和技术产业发展变革的趋势为根据.

(2)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开发要以职业工作为基础,因为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与学生日后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专业的职业工作分析需要对会计职业工作规范、职责和领域,以及会计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各种技能、知识、素质和能力,这些都是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不可或缺的依据.

(3)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开发要以课程教学资源作为保障,作为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所需的必备资源,诸如设备、材料、场地、器具和方法等要依据会计专业课程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以合理利用.以此同时还要考虑到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人文环境,充分考虑会计专业内容和层次的完整性.

(4)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学生才是教学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情也非常重要却极易被忽视.高职院校设计专职会计专业课程要重点分析当前高职会计生源的特征和社会心智,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运用以往较为成熟的经验,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高职教学的基础.

4.3 以综合职业能力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会计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指的是会计专业的学生所需要的各种必备技能、知识、和业务素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高职院校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基于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以岗位任务为线索,以岗位工作体系结构作为框架,重点分析会计岗位的计数人员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所必须的各项能力和素养,并对其进行科学的划分和必要的解构、归类,进而借助能力需求的开发、重构、设计和序化最终形成会计职业能力需求分析表.表2针对会计专业的出纳岗位做出专项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分析,对出纳岗位综合能力和项目形成所必须的各种支撑知识进行有必要的细分,形成子项目.表1是将出纳岗位的工作任务对应到专业能力体系,借助相关研究将子项目进行分解并最终得到和原始凭证相关联的各个单项能力结果.

表1 出纳岗位综合能力分析

表2 单项能力项目分解

从表1和表2可以清晰地看出项目课程需要基于职业工作以项目作为单元设计学生的课程内容,但是在项目课程体系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1)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发是基于工作任务内容基础之上的二次开发,而职业工作是由一系列工作项目所体现出来的,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划分也需要区别于工作任务,按照会计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设置,并且基于工作任务的频度、难度.(2)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当中还需要考虑项目和模型自身的完整性、典型性和真实性.

4.4 提高会计专业课程实施的质量

(1)要确保课程资源的完整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会计专业的课程要以实训实践为核心,以发展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目标,借助丰富的课程资源提高实施质量.

(2)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发“实理一体化”教材.我国当前会计教材繁多但是多不成体系,教材内容文字叙述、理论介绍较多,而仿真案例、实训实习内容缺乏,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基础,高职院校未必开发“实理一体化”教材.

(3)实施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加实习实训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更为专业的实践机会,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利用率,满足“实理一体化”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要求.校外实习基地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职业发展情景.

4.5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1)鼓励教学积极参与到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并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对课程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和编制,能够提高教师的职业归属感、教学信心和工作责任感;此外还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务和时间支持,促进教师与课程专家、会计岗位实践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将会计课程开发付诸实施,形成教师自身的特色.

(2)转换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促使教师采取行动导向教学.为了改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要彻底地引导教学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使教师能够积极地构建会计专业学习环境,运动合理的学习指导方法帮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5 总结

会计专业专课程开发需要相关参与者深入地分析课程体系,了解当前国内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本文研究的基于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思,有利于实现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有助于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会计人才,促进我国的会计行业迈向更高层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1〕章鹏远.国外能力本位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与缺陷[J].经济研究,2007(5 上).

〔2〕高建宁,范世森,高强.江苏省会计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探析 [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

〔3〕黄日强,许惠清.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能力观[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1).

〔4〕刘创.能力本位:内涵不断拓展的现代教育理念[J].广西社会科学,2004(2).

〔5〕肖化移.论高等职业教育的能力体系及取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6〕石兰东,袁畅.按会计岗位群构建模块化会计课程[J].高教探索,2007(8).

〔7〕施颖.会计岗位群构建模块式会计课程体系[J].现代企业,2009(1).

〔8〕章卫芳.任务驱动型会计项目课程设计——以《基础会计》为例[J].职教论坛,2010(8).

〔9〕张爱勤.论高职教育供求主体的利益博弈与整合对策[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会计专业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