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看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重心的调整

2015-01-16 01:21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新校长 2015年9期
关键词:数学科素质人才

文 / 李 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认真解读《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我们不难从中体会出当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尽管离高考比较远,但作为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起步的小学教育,应从这一需求中敏感地觉察并确认出自身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用学科的基础价值去奠定人才的基础

在我看来,这次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昭示了人才应具备的三大特点: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相应地,面对这“三性”,我们需要再次反思小学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在此我特别想说的是:语数学科的重要性千万不能被简单地字面化,尤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集中在语文知识和数学知识的量的累加与熟练程度方面,这将和本次《实施意见》中反复强调的“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大相径庭。因为在我看来,语数学科的重要性之所以被提到如此高的程度,主要是和其在育人方面所体现出的独特价值分不开的。

在我看来,任何国家将民族语言的学习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绝不仅仅是聚焦其工具性或者表面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和背后的文化传承。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学阶段开始,把握好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向,为其一生母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否则将失去语文学科的根基。

数学学科亦然,其基础性的价值同样不仅仅体现在数学符号、数学图形和数学公式及其应用方面,而是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的思维发展。这正应了我们最熟悉的那句话: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确实如此。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一个民族胜出的重点不再取决于知识的多寡,或者谁提前掌握了知识,而是谁真正培育出了智慧的头脑。智慧,则集中体现在思维品质方面,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敏捷性。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多年来倡导“生本、对话、求真、累加”的课堂文化,提倡“课前参与—课中研讨—课后延伸”的学生主体式参与和“勇敢地退,适时地进”的教师教学行为,就是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课中研讨的对话部分,常常展现出学生的思想火花,引发学生各种思维碰撞。鉴于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我认为,如果能在国家或者地方行政部门层面,对数学学科“内容精选”的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相信对各学校如何从本质上把握和落实“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大有裨益。

有趣的是,上述对语数学科基础性的理解,恰好印证了我校一直以来对育人目标中那个“人”字的理解——左撇对应学习活动中的思维品质,右捺对应交往活动中的道德品质,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架起一个大写的“人”字。或许,正是因为对育“人”的这种认识,才决定了我上述对语数学科基础性价值所在的理解。

培养并认可鲜活而复杂的人

人才的综合性特征在《实施意见》中得到突出体现。《实施意见》中,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成为这次改革的亮点。这是打破“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每次听到、看到在各种国际比较中,关于国际知名学者对中国学生的评价以及国际知名高校人才录取依据的报道,像哈佛大学拒绝满分学生的案例等,都让我一次次深思我们的人才选拔依据。确实,如果仍坚守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录取依据,势必遭遇为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阻碍,不利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切实推动和实现这种目中有“人”的改革方向,我想,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不能仅从高中或者中学开始,应该从小、从孩子一开始接触学校教育就要慢慢渗透、逐步培养。当学生有了这样的能力和习惯,社会也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接纳程度的时候,综合素质评价进入高考录取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所以尽管我们远离高考,我想这也应该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且必须推行的育人内容和方式。

我们学校曾进行过区域性中考成绩的回溯研究,发现我们的毕业生在三年后的中考中,成绩仍然遥遥领先。我认为,这就得益于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目中有“人”的教育。

比如,多年来我校一年级始终坚持“回家讲(读、演、玩)给爸爸妈妈听(看)”、“回家和爸爸妈妈共同读(编、演、玩)”等作业方式,摒弃重复性的纸笔作业;每个年级每学期3~4次以“任务学习单”的方式走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场馆学习;从二年级开始,以思维导图为工具,开设了每周两节连排的主题研究课;还有每位学生的“五小作业”,包括每个假期发现并探究解决一个问题的“小问号”、为社区或家庭做一件益事的“小实践”、天天户外运动一小时的“小健将”、根据年级要求完成相应阅读量的读书“小博士”、根据年级要求完成记录要求的“小随笔”。每一项任务、每一个时机的利用,使得我们的孩子冲破了死读书的状态,走向学用结合的“T”型人才(注:“一”表示广博的知识面,“Ⅰ”表示知识的深度)的培育方向。而且,学校还利用学业综合评价机制和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给予了更多学生不同的发展空间和多样化的成长方向。常听人说“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毕业生,特别有后劲”,这恰恰得益于我们的综合评价机制,也是我们关注综合素质培养及评价的目标追求。

选择中孕育教育的大智慧

这次在《实施意见》中,首次提出“必选3科”与“自选3科”相加作为高考总成绩的做法。虽然之前部分地区的高考改革方案中也有对考试科目的选择,但远没有这次选择的范围大。再综合考虑《实施意见》中“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的方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以及“探索多元录取机制”、“多次考试机会”等改革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在增加学生选择机会的同时,也对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校,作为学生的公共生活空间,相当于学生可触摸的最小社会单位。因此,如果有意识设置或加大学生在中小学校里的选择机会,无疑有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步获得选择能力。而作为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选择性”也必须成为现代化学校不可或缺的特征。

在校园生活空间中,这种选择性可以体现在课程科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后作业、德育活动、考试评价,乃至人际交往、场地器材等方方面面。在机会、资源和平台的多元化提供中,在“不得不”的选择要求下,学生会逐渐认识自己、认识环境、认识任务和工具,从而逐步做出最适宜的选择,发展出科学选择的能力。而且,这种选择的结果不仅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效,而且在各得其所、各美其美中真正实现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所以说,选择中孕育大智慧。以高考推动“选择”,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面向未来、不可预知的重要价值。

十余年的探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课程结构中包含社会大课堂、学段选修课、主题研究课、平行选修课、国学思与行、单科免修、特需生绿色通道等占到25%课时比例的开放课和选择课,同时,走班、跨年级和跨学科学习,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小学阶段以打基础为主,所以我们将选择的比例控制在25%。但随着现代化学校制度的建设,随着更多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更加便捷、规范的方式进入学校,我相信,校园生活中选择的比例和空间还将进一步加大,学生的校园公共生活也将进一步贴近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研读、对照与反思中,《实施意见》给予我的不仅仅是高考本身的改革方向,更有小学教育重心的调整要求。故有了上述分享,不成熟之处,敬请指正。

猜你喜欢
数学科素质人才
人才云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云存储的数学科资源库建设的策略探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转化农村初中数学科后进生的方法
论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引导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