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轨制”高考改革的意义、影响与对策

2015-01-27 18:30唐高华湛邵斌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8期
关键词:双轨制高考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唐高华 湛邵斌

摘 要 教育部提出的两种高考模式“双轨制”改革,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特别关注,展现出较强的时代意义,在对高职教育社会形象的进一步提升、高职人才有效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双轨制”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应从多层面寻找应对之策,确保高职教育在高考改革中获得实际效能。

关键词 双轨制;高考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意义;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8-0024-05

高考是现代中国每年出现一次的举国大考,是一种盛大的社会活动。高考是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大事,是上至最高领导人、下至底层老百姓都关心的大事[1]。基于高考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对于高考的相关改革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推进。然而,以往高考改革的重心更多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第二种高考模式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学术型人才的高考分开”[2]。实行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并行发展的“双轨制”高考改革。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由此可见,此次高考改革强调了分类考试,表现出对高职教育的特别关注,深入到过去高考改革极少触及的领域,展现出不同以往高考改革的时代意义,将对高职教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双轨制”高考改革的时代意义

“双轨制”高考改革,开创性地推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分类考试,表现出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打破了传统高考改革模式的框架

高考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重要的改革内容。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普通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1965年取消高考,1977年恢复。从1977 年恢复高考至今,已经过去了30 多年,高考改革一直伴随着高考的发展进程。如,1993年开始实施“3+2”考试模式,1999年探索“3+X”考试科目改革,2003年启动高考自主招生改革试点,2012年将异地高考列入改革试点。30多年来,高考改革的内容包括了高考科目、内容、次数、招生录取体制、命题方式以及技术环节等各个方面。然而,诸如此类的高考改革,更多地是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立场,对高职教育领域的内容涉及较少,没有很好地发挥高考改革对高职教育的正确导向作用。

“双轨制”高考改革实行分类考试,在高考制度上,高职院校将不再与普通高校捆绑式发展,打破了沿袭多年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高考“一张卷”、“先本后专录取”的高考模式,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独立招考的个性化发展。两种模式、两条路径的选拔方案,使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两类人才选拔方式由“单轨统一”走向“双轨并进”,使高考改革更加贴近我国的教育实情和不同教育需求,使高考改革更加深入、全面。

(二)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旋律

加德纳(Howard Gardner)曾说:“那些用于人生‘入门的考试(如大学的入学考试),一定要设计得能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长处,表现出他们的最佳水平。”[3]然而,在以往的高考模式下,无论是报考职业院校,还是普通高校,考生都需要参加统一的“一张试卷”考试。这样的高考试卷更多地偏向于学术型,旨在考查考生对高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这样的考试不利于职业类人才优势的发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表示,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根据一张卷子来决定一个孩子的终身,这对孩子不公平[4]。传统的高考模式没有考虑到学生智能的多元化和人才选拔的类型特点,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推行“学术类”和“职业类”的“双轨制”高考,有利于彰显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各自教育特色。注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差异性,更好地切合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规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志向和人生规划等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高考模式。使高考改革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个性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样的高考模式,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

(三)推进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双轨并行发展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内在发展与外部环境需求,使得高职教育具备了与普通高校并行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一方面,从高职教育的内在发展来看,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数量规模上已平分秋色;另一方面,从高职教育的外部需求来看,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各自独特的功能,不可替代。为此,从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追求来看,应该通过两类教育的并行发展,发挥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履行各自的教育使命,发挥各自的社会价值,构建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发展进程中,受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曾习惯性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个性化、创新性发展不足。虽然近年来高职教育在特色发展道路上稍有起步,但在国家教育政策安排上、在教育体制机制建设上表现得还不够明显。由于缺乏相关制度的体现,对于两类教育的并行发展,更多地是停留于研究和倡导之中,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推进当中,两类教育并行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失衡”。

而两种高考模式的“双轨制”高考改革,注重了类型教育的特殊性,在招生制度上,通过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为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类教育的相互沟通、独立并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现实可能。从对两类教育并行发展的研究与倡导层面,上升到制度设计层面,使两类教育双轨并行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次高考改革的相关信息表明,国家的教育政策已逐步从注重高等教育整体本位的一体化发展转向注重高职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个体本位的类型化发展轨道,在高考招生方面体现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各自的特征与特色,有利于促进两类教育按照各自的目标与使命实现并行、均衡发展。

二、“双轨制”高考改革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一直是高考改革所遵循的原则。以往的高考改革很少从教育类型的角度出发,注意高考对高职教育公不公平、合不合理等问题,很少顾及到高职教育的利益。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的:“我们的高考制度是不断的改,改来也好,改去也好,但是考试对象针对的还是传统的研究性大学。”[5]而这次“双轨制”高考改革,考虑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凸显了对高职教育的关注,这将对未来高职教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缓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低视”现象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较低。民众视职业教育为中考或高考“失败者的教育”、“穷人教育”或“低层次教育”等[6]。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绝大多数处于专科层次,而专科招生排在本科之后,本科三批录取完才录专科。而实际上,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并不是高低两个层次的教育。“先本后专”的招生录取制度,将社会上重本轻专的偏见制度化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阻力[7]。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上的末位选择地位,影响到人们对高职教育的看法。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人们对高职教育怀有不同程度的“低视”心理。

“双轨制”高考模式改革,在国家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中,体现了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独立的高考招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高职院校在高考招生中“末位录取地位”的尴尬。有利于在社会意识层面,改变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促进高职教育社会形象的提升。

(二)有利于高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使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体现双向选择原则的制度[8]。然而,传统的招生考试制度,对高职教育非常不利。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相比,是一种强调实践能力的教育,其和普通本科对生源的要求不同。因此,以同一模式的高考来决定两种类型教育对学生的选择,无法保证让所有学生凭自身的优势去获得最适合个性发展的高等教育机会。这样的考试选拔不适合职业院校的人才遴选,难以体现选拔效果。因为高职院校、普通高校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都有所不同,所以在高考招生方面需要有所侧重和区别。通过“双轨制”高考模式的实施,两类高等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选择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选择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实现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培养不同类型专门人才的目标。通过两种类型的选拔方式和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正如教育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所说的,“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身倾向最有效地发挥他的能力”[9]。

(三)有利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当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依附于普通教育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自身人才培养类型的特殊性[10]。导致高职人才培养的类型化、特色化发展不足,从而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有效发展。如何多层面、多维度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下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涉及到多层面的内容,其中,高考招生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双轨制”高考模式改革,从高考招生制度上,使高职教育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框架,形成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考模式,构建适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独立体系。这在高职教育招生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将是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种丰富和完善。

三、“双轨制”高考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应对之策

虽然“双轨制”高考改革将对高职教育发展带来诸多好处,但同时也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使“双轨制”高考模式发挥实际效能,使高职教育在高考改革中受益,需要高职教育付以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并从多层面寻找对策。

(一)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是否有吸引力最终落实到人们的选择上。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最直观的标准是人们选择的集中性,民众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有吸引力的表现[11]。影响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因素,既有来自社会的外在因素,也有高职教育自身的内在因素。恰如克拉克·克尔所指出的:“高等教育的历史,很多是由内部逻辑和外部压力的对抗谱写的。”[12]为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认同、接受高职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报考高职院校,要从高职教育内外环境两个方面寻找对策。

一方面,从外部发展环境来看,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提升高职教育吸引力的对策。政府的倡导、议程和制度安排,以各种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民众的价值意识和价值选择。在“双轨制”高考改革背景下,两种高考渠道涉及到国家教育制度的设计与教育资源的分配。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之间有时会产生一定冲突,但只要处理得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平衡与兼顾两种高考渠道的公平与效益。因此,国家在“双轨制”高考改革的政策制度设计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要做出合理安排,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和舆论环境,要做到公平。基于高职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甚至可以实现对高职教育高考的适度倾斜,正如阿瑟·奥肯所言:“在平等中放入些合理性,在效率里添加一些人性。”[13]以发挥高考制度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正确引导与积极扶持作用。除用政策手段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舆论宣传、信息服务等手段,向公众传输职业教育观念,解释高职教育政策的意图,彰显其社会价值。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环境,从而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态度,这样,从教育外部环境的营造上,为高职教育增强吸引力提供更多可能。

另一方面,从高职教育内部发展来看,高职教育要实现自身的完善与提升,不断增强社会美誉度。伍德罗·危尔森曾指出:“一所院校能在国家的历史上占一个位置,不是因为她的学识,而是因为她的服务精神。”[14]高职教育要提升社会声誉,增强吸引力,就要提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和能力。职业教育是否有吸引力主要体现在人们的选择上,而高职教育的整体声誉和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预期是影响民众选择高职教育的重要因素。高职教育要在社会声誉的提升,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做最大努力,以增强民众对高职教育的好感,让民众自觉接受高职教育。要从社会意识层面消除民众对高职教育造成扭曲认识的因素,让考生和家长能感受到高职教育对学生成才与就业的有效帮助,使他们对高职院校的学习充满美好憧憬,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使高职院校的招生意愿与考生及家长的求学希冀形成共识。通过契合社会大众的接受心理,唤起社会的认同和接受,从而更加有效地增强高职教育高考对学生与家长的吸引力。

(二)从微观层面来看,高考改革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人才选拔特色

2014年3月,鲁昕副部长针对两种模式高考改革的讲话精神,基本确立了“双轨制”高考改革的方向;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描绘了一个大致的高考改革框架,但一些具体的实际做法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为了不让“双轨制”高考改革止于纸案、流于形式,要对高职教育高考模式进行具体规划与设计。要从高职教育实际出发,通过独立高考招生,更好地体现高职教育办学理念,更准确地切合高职人才成长规律,更灵活地突出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保证国家规定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下,使高职教育的高考模式在指导思想、考试内容、科目设置、考试形式、录取手段、选拔标准、组织、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要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选拔和培养的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因高考制度和模式固化带来的强化考生对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的怪圈,体现出高职教育人才选拔特色,发挥“双轨制”高考改革对高职人才选拔的真正效能。同时,考虑到“双轨制”高考改革刚刚起步,因此,应从宣传、引导、意识培育等方面,让学生和家长不断了解、认同、接受高职教育高考,使高职教育在“双轨制”高考改革中获取最佳效能。

参 考 文 献

[1][8]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2007(11):19-24.

[2]高考方案将出台 推两种考试模式[N].新京报,2014-03-23(A01).

[3][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78.

[4]教育部探寻高考双轨制:教育框架以技能为核心[EB/OL].[2014-5-12].中国日报网:http://www.chinadaily.com.cn/micro-reading/china/2014-05-12/content_11689183.html.

[5]潘懋元.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个主要问题[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6):13-15.

[6]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选择与反思[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3(2):10-14.

[7]潘懋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7(1):45-50,56.

[9]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5.

[10]黄克孝,石伟平,郭扬,严雪怡.构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10.

[11]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Z1):20-24.

[12][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

[13]闵维方,杨周复,李文利.为教育提供充足的资源[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4.

[14]眭依凡.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J].教育研究,2011(1):68-72.

猜你喜欢
双轨制高考改革高等职业教育
双轨制下“五维一体”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无效婚姻制度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新时期双轨制高考的改革路径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