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2015-01-27 13:24欧阳忠明韩晶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8期
关键词:终身学习南昌上海

欧阳忠明 韩晶晶

摘 要 对上海市和南昌市的实证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硬件基础条件具备,但是,相对于上海市、南昌市在社会媒体使用、互联网参与学习频率以及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满意度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同时,两个城市都存在“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整体满意度偏低的情况。因此,为有效提升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需要通过政策来确保便利获取高质量的学习资源,通过学习技术管理人员的专业化保障优质软硬件的提供,通过现代学习技术载体的推广激发市民学习意愿,通过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的开发提升市民学习的参与度。

关键词 现代学习技术;学习型城市;终身学习;上海;南昌

中图分类号 G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8-0064-06

当今时代,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世界潮流,城市已然成为终身学习的主要阵地。伴随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学习中心的兴起成为城市新的代名词。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新的困境。如何让城市持续发展,赋予每一个市民更多的发展机会是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2013年10月,“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北京的召开拉开了创建城市美好未来的序幕。“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提出为推动城市资源整合、发挥潜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供坚实支撑[1]。

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特别是互联网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的方式也产生了新变化。现代城市应该而且必须承担起每一位市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重任,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平台。为此,《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简称《北京宣言》)把“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列为六大任务之一,并提出了任务衡量的评价指标。城市居民的眼光不仅仅局限于将移动设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应用于沟通、交流与合作方面,更殷切希望通过网络电子资源平台的建设为人人要学习、处处能学习、时时可学习和灵活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为学习提供便捷通道。21世纪,我国许多发达省份的城市积极开发现代学习技术,通过网络的普及以及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共享,在学习型城市构建中扮演着助推器的角色。“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如何,其在我国不同地区城市发挥的效力如何,哪些要素影响了“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效力?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话题。

一、“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指标诠释

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社会,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方式。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的围墙,体现了学习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学习方式与手段的变化、学习理念的转变、学习过程的延续正在改变着城市市民的生活,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01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了全球学习型城市网络(Global Learning City Network,GLCN),颁发了一份具有重要导向和参照意义的文献“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框架”[2]。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现代学习技术”被视为学习型城市构建的重要指标。2013年10月,《北京宣言》进一步构建和诠释了“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一)“扩展市民信息技术获取途径”指标解读

当信息技术从简单的应用“工具”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市民学习参与性话题日益受到关注。广泛而多样的学习模式,如移动学习、MOOC、“微博群”非正式学习等可以方便市民学习。学习型社交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个体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PLE)结构、网络学习空间等为市民创造出全方位接触学习的条件与环境。在此基础上,学习型城市正依托于学习网络,拓展市民学习空间,实现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环境相融合。移动设备使用率衡量着学习者与移动终端设备的对话程度;互联网使用情况检验着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普及度;社会媒体网络联系表现信息技术交互的程度。这些指标的确定彰显了“学习者中心”的发展观,更好地呈现了“城市是学习者的资源,学习者也是城市的资源”的图景[3]。在《北京宣言》看来,现代学习技术正从一种“静物”向“动态”转变,更多关注于技术如何有效地转化、应用到学习中去,给学习者提供更多便捷的学习条件。

(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指标解读

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对学习技术提出的诉求。对于学习本身来讲,修缮一个已经与社会发展步骤不相适应的传统学习范式,远不如构建与当前环境相适应的学习模式更有意义,信息技术存在的价值更能凸显。学习被看作是从信息向知识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人们很难用技术改变知识,但却可以利用技术改变承载知识的信息。在从知识到信息的转变过程中,技术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加工,并将其转变为学习者易于接受、能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载体。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指标正是通过呈现丰富的媒介信息,消除传统学习材料的弊端,激发市民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从信息到知识的转变过程中,学习技术为市民提供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实践,进行学习共同体交流和追踪学习效果的机会。《北京宣言》明确指出,要调查市民对互联网学习的参与度,搜集市民利用学习平台的各类数据。这既是现代学习技术背景下对市民学习的文化、技术、学习内容等诸多学习要素融合与协调的测量,也是为了达到进一步改善与优化市民学习的目标。

(三)“建设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指标解读

知识有两种:我们亲身知晓某个主题,或我们知道从何处找到相关信息[4]。技术扮演的角色正是资源平台的建设,给予需要学习的人提供可以利用的学习机会和资源。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开发、应用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时,考虑的不仅仅是学习技术的优势所在、学习内容的适合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点以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契合度。即在众多的电子学习资源中进行过滤与筛选,根据市民学习需要动态适应与调整学习内容,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为此,《北京宣言》把“开发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其已然从“数量”向“质量”转向,从“总体学习资源无限”与“个体需求资源有限”矛盾中解救出来。同时,MOOC公开课程、电子书包、数据库共享平台等逐渐打破了学校或专业培训的物理性障碍“墙”,为普通市民打造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的平台。

二、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构建中应用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对象

1999年,上海市勾勒了“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把上海建成适应新时代的学习型城市”的图景,2007年,上海市教委成立终身教育处,负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管理工作,并成立了“上海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指导中心”[5],2010年颁布《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市民终身学习促进工程”与“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为发展使命。上海市无疑在理念、机构管理和政策方面都为“学习型城市构建”提供了若干支撑,可以看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的一个标杆。许多欠发达省份城市也开始积极建设学习型城市,从2005年起,南昌市努力建设充满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并力争打造一个“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和南昌市为研究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总共发放问卷800份,实际回收问卷684份,问卷回收率85.5%。其中南昌市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2份,回收率88%;上海市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30份,回收率82.5%。问卷发放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在城市中心随机发放(2013年12月1~12日);二是根据相关邮箱邮寄电子问卷(2013年1月10~12日)。

(二)问卷设计与分析框架

根据《北京宣言》关于“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评价体系,本研究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计分方式,分值为1~5分。问卷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市民信息技术获取途径。该部分共设计10个题项,施测对象主要围绕三个维度:一是移动设备使用情况。该维度主要测量市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移动设备使用频率,共3题。二是互联网使用情况。该维度主要测量市民通过家庭或公用途径上网所占比例,共4题。三是社会媒体使用情况。该维度主要测量市民通过著名学习网络获取信息资源情况,共3题。第二,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该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市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学习情况,共3题,该维度主要统计市民通过网络参与学习的次数和频率;二是课堂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共4题,该维度主要了解学校、社区学校、培训机构通过现代技术实施教学的基本情况。第三,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该部分共3题,主要测量市民对当地电子学习资源的满意度。

(三)研究结论

基于SPSS11.0软件数据录入和分析,从而获得如表2的研究数据,并以折线图(图1)的方式对两大城市进行直观比较,从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结论一:上海市和南昌市已经具备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的基础。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到互联网技术,其地位从一般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支撑学习的地位。这种对学习的颠覆式革命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赢来了机遇,灵活的学习方式、丰富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场所预示着一个学习时代的到来。当前,在地方层面,各级地方政府以“智慧城市”建设工程为引领,加强数字化网络学习资源建设,为学习者提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条件。从“市民信息技术获取途径”情况看,无论是在移动设备使用(上海市4.5965;南昌市4.3315)还是互联网使用(上海市4.5261;南昌市4.3983)方面,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推广现代学习技术的基础设施条件都较为成熟。

结论二:上海市与南昌市在“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方面程度不一。当然,学习技术的先进性并不总是与学习参与的积极性成正比。从图2来看,虽然两个城市的市民在信息技术获取途径方面差异不大,但是,社会媒体使用(上海市4.4176;南昌市3.5275)、互联网参与学习频率(上海市3.9612;南昌市2.8376)、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的满意度(上海市2.9301;南昌市2.1397)方面却存在较大差距。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有如下原因:一是政府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关注程度不一。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政府扮演着引导者和推动者的角色。2011年,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发了《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重新组建成立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三年行动计划》[6]。南昌市政府对学习型城市建设也非常重视,2005年,南昌市政府积极倡导学习型城市建设,2010年,南昌市颁发了《中共南昌市委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但是,至今南昌市还没有独立的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文件,无疑影响了南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城市提供的电子和网络学习资源丰富程度不一。电子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市民参与网络学习的意愿。2002年,上海市积极开发电子学习资源,并建设了在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性学习网站,如上海学习网、上海干部在线学习、上海老年学习网、上海终身学习网等。相比于上海市,南昌市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结论三:“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阻滞因素。从“聚焦技术”到“用技术学习”,学习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技术与学习也相互融入[7]。然而,研究表明,总体来说,市民对城市现有的电子学习资源现状并不满意。

三、现代学习技术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推广的行动指向

(一)为获取高质量学习资源提供政策指引

现代信息技术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将习惯发展为一种受益终身的生活方式。如何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系统中的各类学习资源,将有形的与无形的、显性的与隐性的学习资源相结合,是跨向学习时代必须面临的话题。《北京宣言》明确指出,“确保城市中能够便利地获取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但这只是一个对未来发展的设想,设想的实现需要政策的保驾护航。从两个城市关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看,无论是政策内容、完善程度,还是执行力度等,上海市始终走在前列。即使这样,现有的政策更多是一种宏观理念,缺乏微观操作层面,如,《2012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工作要点》提出了“优化终身学习资源平台”的三点意见,但是如何具体操作尚待明确。为此,完善需要相关政策建设:首先,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学习开展。政府出台促进电子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具体方案,如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项目对学习平台建设提供支持。其次,明确高质量电子学习资源的公共和私人投资。通过政策要义,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社会组织加大电子学习资源的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开发的投入。第三,培育市民利用网络等媒介学习的意识,通过各种政策文本的宣传,将开发出的学习资源平台为广大市民所熟知,提高学习平台的利用率,使其真正成为普惠市民的工程。第四,增强网络学习平台对市民的吸引力,通过学习券、学习卡、礼包等来激发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电子学习队伍中。

(二)为学习技术管理人员专业化发展开辟路径

专业可以界定为一个有限的职业群落,这一群落中各个个体都有特定的、或多或少类同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属性[8]。学习型城市建设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个专业化过程。因而,“推广应用现代学习技术”对其技术管理人员提出要求,即秉承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服务理念,不断提高素质和专业化,进而推进学习技术开发技能与学习资源整合能力提升。关注这类群体的发展是为学习技术打造创新的集聚点和发展的能源库。通过对两城市的取样调查,许多市民对现有的学习平台、学习资源质量满意度不高。为此,打造一支训练有素的技术管理人员是推动市民学习的间接支撑。为此,学习技术管理人员专业发展需要从三方面行动:一是培养其了解现代学习技术发展规律和特点,掌握现代学习技术开发、维护和管理的技能,能够开发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电子学习资源;二是引导其系统学习现代学习技术知识,开发适合市民学习需求的项目;三是重视培养理论研究骨干和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技术管理人员的培养需要深入到学校、社区、企业、学习小组等各个层面,不仅在技术方面追求精益、高端、创新,更要在认识与理念上融入学习、发展、服务的思想。

(三)为推广使用现代学习技术创造载体

技术促进学习的前提首先是合理的技术载体。许多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提出问题,如“如果我在交通工具上面,能否同步学习交通安全方面的知识。”这类问题给学习技术的载体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学习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交互化和全球化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学习方式,学习形式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完成时时、处处学习的重要使命,推动学习信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交互化和全球化变革,发展对学习有真正意义的技术载体或产品可以从三方面考虑:第一,多样化模式并存。引起学习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MOOC技术、走向多元的游戏学习、还有多样化的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学习分析等技术在未来会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对学习或教学有某种促进作用。3D技术引入课堂、情境中的人际交互学习等丰富了课堂氛围,实现了技术与学习深度融合。第三,技术成本较低且利于推广。像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已经广泛被人们接受的学习媒体,将更为贴近不同市民的生活与工作,为人们所利用。技术为学习冲破了“信息孤岛”的城市学习局面,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将通过技术的变革为载体无障碍地流通。

(四)为开发电子学习资源提供质量保障

学习与技术手段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电子学习资源是城市信息化的关键因素,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城市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因而,其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受众的学习效果。无论是南昌还是上海,市民对学习资源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为此,开发高质量的电子学习资源,要着重注意几个问题:一是提供开放的学习资源平台。由政府积极建设,利用资金、人力等优势为学习资源提供一个内容比较全面、信息比较充分的开放性平台,如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二是充分利用现有高校学习资源。通过对学校精品课程的整合、打造,为远程教育和“微课”等课程平台提供坚实后盾。三是打造符合市民需求的学习资源。以实用性为标准,调查市民最普遍需要的课程统一开发。以针对性为补充,对某一社区局面、某一群体局面开辟相应的学习渠道和资源平台,尊重学习的多样性。四是构建互通的资源共享平台。现代电子学习资源不能是传统课堂活动的简单复制,也不能是线性课程模块的叠加,更不能是网络、多媒体组合的声像、图片和数据的粗放式传播。实践证明,电子学习资源的应用广度与深度、效果满意性与其质量本身相关。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是每个组织、团体和个人的责任,他们有权利并有义务参与其中。知识的学习本身是关联的,与其他学习知识是相互连通的。政府、地方社区、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学习资源共享是资源有效利用和学习走向连通的必由之路。

参 考 文 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设学习型城市北京宣言[R].2013.10.

[2]张永,等.新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成就、挑战与路向—基于UNESCO学习型城市六大支柱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5):30-37.

[3]叶忠海.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4]Samuel Johnson Sound Bite Page[EB/OL]. September 1, 2006, http://www.samueljohnson.com/twokinds.html.

[5]高志敏.打造坚强支柱,撑起学习型城市蓝天[N].文汇报,2013-06-27(12).

[6]高志敏.帕提农神庙·学习型城市—UNESCO全球学习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1):6-13.

[7]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8]Fred Johnson. Midwives versus Medics: A 17th-century Professional Turf war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al History[Z]. 1994:27-44.

猜你喜欢
终身学习南昌上海
南昌舰举行“大洋成人礼”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我国国家开放大学建设研究综述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