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记者的专业成长路径

2015-01-30 16:47江学科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3期
关键词:稿件笔者

□江学科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新形势下记者的专业成长路径

□江学科

(秦皇岛日报社,河北秦皇岛066000)

成为一名记者是很多年轻人的梦想,但当真正从事这一职业,却发现好记者难当。目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飞速变化的社会现实,记者这个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压力与新挑战。如何顶住压力,迎接挑战,在新闻战线上做出一番成绩,成为考验记者决心与能力的重要课题。

坚持理想,洁身自好

任何从业者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做记者也不例外。记者的理想就是通过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坚持这个理想,记者就必须做到身正、直言、热情、坚韧。

记者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这种尊敬,首先来自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认可。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生存壮大的关键。它的形成是与记者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一支高素质的记者队伍造就了成功的媒体。记者首先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我们常讲:做事先做人。讲的就是做人对于做事成功的重要性。新闻讲究真实、客观,不受外界种种因素的干扰。好记者会秉承职业操守,严把新闻质量关。这要求记者必然对自己严格要求,坚守正义,保持良知,胸怀大爱,拒绝腐蚀,不徇私情,等等。对常人的要求他们必须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他们也必须努力做到,因为他们身为党的新闻工作者,肩负神圣的责任和使命。

2011年,笔者所在地市某县发生一场特大山火,接到上级安排,笔者与同事火速奔赴火场一线。有的同事跟随救火队伍上山,为的是离火场更近些,能够及时生动地报道救火行动的最新情况。笔者和同事们坚守山下指挥部,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收集各级各部门参与救火工作的最新情况。前方的同事,一直坚守在山上,累得疲惫不堪,并且时刻面临危险。我们在山下,不停地参加会议,搜集信息,掌握情况,晚上就睡在乡镇政府办公室里。大家都很忙,也很累,但没有人抱怨叫苦。那时候,大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如何把新闻采写好,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救火动态。那时,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记者的敬业精神。

笔者经常下乡采访,采访结束后,热情的群众往往会给记者带上一些自家产的蔬菜、当地特产等,但笔者和同事们经常婉言谢绝,实在说不过,就随手拿上少量,以免伤了群众的心,从不主动向群众索要什么。一位老记者曾经告诉笔者,不要以为自己是记者就感到了不起,要能够用平和的心态、平等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言行要真诚坦然、自然随和,这样可以增强记者的亲和力。从业多年,这句话笔者一直牢记在心。

记者必须会做人,这是笔者从业以来最深刻的体会。《红楼梦》中有句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记者应该具备的两点特长,其一在于采访,或者说与人打交道;其二在于写文章,当然是新闻稿。要具备这两点的前提,就是首先需要记者通情达理,世事明晰,不逐利,不盲从,善分辨,善自省。这是记者安身立命之本。

拒绝诱惑,全神贯注

市场经济浪潮推动着社会发展,冲击着人们的思维。它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强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享乐、奢靡、以自我为中心,等等。记者身处其中,这些现象对记者秉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记者队伍经受着巨大考验。

一些记者刚刚入行时,满怀激情,干劲十足,写出了很多好新闻,但工作时间一长,就变得疲沓,懒于思考创新,开始追求享受,作品质量也下降不少。平时忙于应酬,出入酒店、娱乐场所,或者上网玩游戏。总之,休闲享受总有时间,钻研业务总没时间。坐吃山空,业务能力止步不前。也有的记者,利用手中的采访权假公济私,这样的记者,新闻理想无从谈起,怎么能把心思完全用在工作上?

记者的职责是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记者牢记,除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休息娱乐放松,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尽量不做,努力排除一切私心杂念,沉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笔者的体会是,一篇稿件的采写,心无旁骛时是一个效果,三心二意时是另外一个效果。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它对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的影响起到重要作用。笔者时常熬夜写稿,有时,一忙就到了后半夜。疲劳感一上来,思维好像凝固了。但是,一看到眼前的稿件,心里不由得又升起一股激情,横下一条心:不把稿件写好誓不罢休。最后,稿件高质量完成,而且由于笔者抓紧了时间,稿件的时效性得到了保证。多年来的新闻实践让笔者深深体会到,有时,新闻稿件质量高低就决定于记者一瞬间的念头:是多采访几个被采访对象了解更多情况,还是浅尝辄止;是常规写作,四平八稳,还是出新求变,反复斟酌,最终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人的能力有差别,但做事的态度往往很关键。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讲“好新闻是记者用脚板走出来的”缘故。

好学不倦,努力创新

社会每天都在变化,新闻每天都会发生。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世界,就会落伍,被时代淘汰。记者应该也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用最真、最新、最细腻的笔触与镜头记录和反映社会现实,用正确美好的东西引导人、感染人、影响人,把错误、丑陋的东西晒在阳光下警示人,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因此,记者必须坚持学习,及时充电,才能适应新闻实践的需要。

笔者认为,记者应该是“一专多能”型人才,在熟悉本职工作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消除知识盲区,成为“多面手”。古人云:“公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质量上乘的新闻不是用嘴写出来,也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记者自身阅历、见解、学识、修养等综合素质的体现。大脑就好比一个数据库,需要什么找什么,实现这种状态的前提就是存储的数据必须是海量的。这样在用时方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社会,网络的作用日渐增大。微信、微博、二维码,等等,网络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介。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传递信息,都可以成为“记者”。记者必须学会使用微信等网络交际工作,运用网络所创造的平台,引导社会舆论,传递社会正能量。这是记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本栏编辑:高秉喜)

猜你喜欢
稿件笔者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稿件書寫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