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教学国际化二十二年探索与实践

2015-01-31 13:12谢琴芬胡振华徐骁周琳张珉吴健王伟林郑树森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外科学医学生外科

谢琴芬,胡振华,徐骁,周琳,张珉,吴健,王伟林,郑树森*

(1.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0)

外科学教学国际化二十二年探索与实践

谢琴芬1,胡振华1,徐骁1,周琳2,张珉1,吴健1,王伟林1,郑树森1*

(1.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卫生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0)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自1992年起,历经22年的攻坚破难,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外科医生”为目标,建立了国家级教学团队、课程体系、规划教材,引入国际公认评价标准(MRCS、OSCE)培训师资力量,培养学生能力,探索出一条接轨国际、植根中国的外科学教学创新之路。创建了多学科参与的MDT式英语教学查房新体系;构建信息化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为医学生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开创了秉承求是学风的留学生外科学教学工作。

外科学教学;国际化;国际交流

面对国际化的挑战,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实现我国外科学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发展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职业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性医学人才势在必行[1]。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学一直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外科医生”作为宗旨与目标,引入全球医院标准JCI标准与规范化外科培训相结合,以团队培养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专科及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丰富的临床病例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平台,自1992年起历经22年的不懈努力,以国际标准为依据,进行外科学教学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成效显著。

一、外科学教学基地和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1.国际一流的外科学学科和教学基地的建成是培养优秀外科医生的前提。本中心普外科是浙江省最大的外科专科体系,通过自主创新,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的国际认证,并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个国际医学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本中心硬件及软件设施达国际领先水平,配备了大量先进的医疗科研设备。医院给予本学科信息化建设的强大支撑,率先引入临床路径及单病种管理、远程医疗等先进管理手段,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成多个各具特色并达到国际水平的亚专科。普通外科学和多器官联合移植重点实验室获得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本中心与美国UCLA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香港大学、西澳大学等国际著名医学院校合建科研及教学基地,通过采用“引进来”的策略,将国外先进教学、培训、研究、伦理和技术引进我国[3],为互派医师进修、促进科研和教学合作、攻克医学难题开拓了平台。

2.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培养一流学生的保证。多器官联合移植重点实验室为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3000平方米的临床技能中心和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包括先进的教学设备、内外科技能训练室、PBL讨论室、OSCE考核站等为医学生提供了规范的技能培训。聘请国外著名外科专家对教师定期进行临床技能指导,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临床技能大赛,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进修深造,增加其出国学习机会,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教学技能提供了保障。

本团队在科研上取得了累累硕果,获2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荣膺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作为教育部国家外科教学团队,本团队在国际化教学探索、数字化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外科学教材体系和课程建设的规范化

本中心创建国家级外科学教材体系,包括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五年制《外科学》(获浙江大学十大教材)、八年制《外科学》《外科学进展》《肝脏移植》等,推动外科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创办著名英文学术期刊《国际肝胆胰疾病杂志》(SCI收录,荣膺“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奖项),为医学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提供国际学术期刊平台;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原版教材《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Blumgart:Surgery of the Liver,Biliary Tract and Pancreas》及MRCS考试相关的一系列教材等对医学生、外科医生进行国际标准的培训,使得外科学教材日趋规范化、国际化。

本中心主编国家电子书包《外科学》,将视频、专业英文、动画等有机整合于电子教材;构建外科学双语教学的课程网站,包括外科学国家精品课程网、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等;外科学类课程入选国家级视频公开课,仅网易的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关注数即达10.5万人次以上,国家精品课程网登陆人数亦达12万人次以上。建设风靡全球的外科学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课程),创建数字化教学平台,推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加速外科学教育全球化。

三、与国际接轨的外科学教学方法的建立

1.建立英联邦皇家外科医师考试(MRCS)培训方法。外科医师培训制度是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外科医师的必备方法。英联邦皇家外科医师考试(MRCS)是通过基础临床知识与典型的外科临床病例紧密联系的考试,能客观地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综合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知识应用和专业英语的能力,属于系统性外科培训[2],与国内部分高校实施USMLE考试制度一样[3],是公认的医学教育评价标准。2011年我院顺利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外科学院普通外科高级培训基地联合认证,已组织20余位青年外科医师参加MRCS考试,并建成规范化的教材和题库。第一批赴港参加MRCS考试的三位青年外科医师经过严格选拔、专业考核、赴港培训,全部顺利通过MRCS考试(Part I-III),成为大陆地区首批获得该项资格的普通外科培训学员。我院将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引入到外科临床教学中,设立OSCE考核站,用来考评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临床思维、沟通能力等,联合香港外科学院举办模拟OSCE考试,反响强烈。

2.创建院士主持、多学科参与的MDT式英文教学查房新体系。本团队在临床教学中借鉴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的精髓,首创了英语病例讨论教学模式。自1992年起实行每周大外科英语教学查房,此后又发展形成涵盖大外科、大内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个学科的MDT(多学科协同诊治)式英语教学查房,院士主持下,学生英文汇报病例,专家们从各自领域用英文解说病例,融入国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使得学生在一次教学查房中获得数倍的知识。二十年如一日的英语病例讨论,查房病例超过15000例。

3.开展关于国际医学进展的英语读书报告会和国际化带教模式。本中心每周进行3次英文文献读书报告会,由指定的老师和两名外科实习生分专题介绍最新的医学进展,由科室医生进行讨论。汇报主题选取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如NEJM、Annals of Surgery、HEPATOLOGY等。2007年至今已开展700余次读书报告,内容涉及普外科最新临床和研究进展。此外,临床授课模式区别于学校的授课,采用国际通行的workshop模式,以PBL教学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利用仿真模拟假人的医学模拟操作实验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训练搭建了坚实的基础。

4.定期开展与国际一流肝病中心的远程视频病例讨论。本中心通过现代数字技术,每月定期开展与美国UCLA肝病中心的远程视频病例讨论,由中美双方外科系学生用英文汇报详细的病例,由教授交替点评,并给予学生指导,注重医学生临床思维和疑难病处理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国际视野,成为中美医学教学合作史上新的创举。这种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让医学生通过视频与国外医生面对面交流,没有走出国门就能体验到国外先进的医学教学。

四、国际化氛围的营造

1.坚持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创新精神。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医学国际化的重要方面。本中心开放卫生部多器官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平台,让医学生尽早参与到863、973等重大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培养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科研创新转化能力[5]。定期开展国外医学文献读书报告会,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科研工作者进行讲座,鼓励学生与国内外著名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研究。本团队将器官移植创新技术、规范化的临床诊治方案等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扩展和丰富了传统外科教学内容。

2.选派青年医生、优秀学生前往国外进修培训及科研训练。本中心采用“走出去”的策略,发展高水平科技并走向国际[3],每年选派10余位青年医生及学生前往世界知名医学院校培训进修及学术研究。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学习外科新技术及先进的医院管理和教学理念,促进外科学教学的国际化;学生通过在国外先进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拓展了创新思维。鼓励青年医师和学生参加国际学术大会,每年均有20余位优秀学生参加美国外科学会年会、国际肝移植会议等,并至少有近10位学生应邀大会发言,拓展了国际视野。

3.开创秉承求是学风的留学生外科学教学工作。留学生教育是本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中心将首创的英语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应用到留学生教育中,采用国外全英文教材授课,实行带教老师负责制,将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一起培养,在临床实践及科研训练上为他们提供多途径的帮助。开设中文学习班,鼓励他们用中文与患者和医生护士交流,融入中国医疗环境。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英语培训和考核。目前已培养了400多名外国留学生,接纳120名左右的留学生实习,毕业的留学生已经分布于世界各地,在各自国家的医疗机构承担重要的职位,他们对本中心的外科学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外科学教学的国际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们的外科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但新的教学体系仍需完善和提高,需要不断的努力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性外科学人才。

[1]郑少燕,杨锦华,边军辉.面向国际化挑战,改革医学教育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8):25-27.

[2]刘允怡.如何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外科医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1):1-2.

[3]杨锦华,何萍,郑少燕,等.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1-4.

[4]顾岩,火海钟,朱晨芳,等.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在临床本科生医学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高教前沿,2011(9):28.

[5]郑树森,吴李鸣,徐骁,等.转化医学背景下青年外科医生成才途径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46-47.

G642.0

A

1002-1701(2015)04-0003-02

2014-04

谢琴芬,女,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肝胆胰外科,外科学教学。

2012年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02

猜你喜欢
外科学医学生外科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行外科学系对外科类住培专业基地统筹管理的经验探讨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腹腔镜外科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