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

2015-01-31 13:12杨志文刘东华曹博蕾蕾池美花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4期

杨志文,刘东华,曹博,蕾蕾,池美花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教学管理

论组织胚胎学教学改革的得与失

杨志文,刘东华,曹博,蕾蕾,池美花

(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1)

CAI、双语、PBL、全英、三明治、微格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学团队曾经和正在做的教改项目,本文将这些改革的利弊得失和心得体会一一列举出来,与同行们探讨。

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本科;七年制

十几年来,我们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团队成员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诸如CAI(Computer Aided Instraction)、双语、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全英、三明治、微格等,可以说有得有失,现在将这些改革的心得体会总结在这里,期待与大家讨论和分享。

一、教学基本功

CAI的使用与普及,客观上减轻了教师的劳动,且丰富的图片、动画等资源对于现在这些看着动画片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似乎更适应这种教学手段。但下面的一些问题却应该引起注意:(1)离开了CAI,有些教师就不会讲课。当碰上停电或设备出现问题时,教师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把课讲好,而是调课。(2)CAI养成了教师的惰性。某些教师不再认真备课,课件用了多年亦不做补充修改;给各个层次的学生授课使用同一个课件;课件上文字很多,即使上课一时卡壳,也有很好的提示作用,甚至照着念;更有甚者,直接拿着别人的课件用。(3)CAI使某些教师不再认真琢磨教学法。其实,要讲清楚某个问题,不是说有了图片、动画、文字就万事大吉了,作为教师,怎样通过精妙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形象的比喻、简单的绘图把知识展示给学生,启迪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这才是最基本的。可惜,现在某些教师图不会画,字不会写。

二、考核

曾有人提出,考试应当考那些在课堂上反复强调的内容,可是,大学讲堂不该是这样吧?那么,考试怎样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并真正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呢?

1.不及格率。

应该考虑到,本科中存在的扩招生,基础七年制的全英教学,临床七年制的课程融合(即PBL),每一个教学轨道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需分别对待,但共有的原则是,不应当以降低考核标准来减低不及格率。试题的设计应该能体现出学生的层次(或者说符合教学培养目标),让人一看就明了,这的确是本科或七年制学生应有的水平或能力。

2.行程式考试。

这是目前常用的一种较为灵活的考核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始终保持一定的学习紧张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学期末所面临的考试压力。

行程式考核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在平时可以拿到一定比例的分数,但需要指出的是,平时成绩绝对不是无原则地白送分给学生,因此,平时考核怎样进行,分数怎样给,最终笔试的试题设计等,均应仔细认真地研究。

例如PBL和全英教学,学生在案例讨论课上的表现和实验课的考试均是做为平时成绩加入到总成绩中的,以此来增加学生对两者的关注度。但对于笔试中围绕案例所设计的试题中可能漏掉的某些重要知识点,应当想办法弥补。

本科考试,试题追求的绝不是偏、难、怪,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考,只不过换了个形式。比如“肝小叶的结构”,题型可以设计为填空、选择、名词、论述、填图等,角度可以稍加联系临床或科研,而语言文字的不同表达是最为精妙的。

大家都清楚,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对于初具理论知识的医学生参加医疗实践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是在这一年里,学生既要复习考研、找工作,又要参加毕业前的各科联考,因此,真正留给他们实践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其中的利弊有待商榷。

三、课程评价与反馈

首先,好的一面。

例如,在做PBL课程融合时,关于“肾单位的结构”,几个学科在讲,内容重复,教研组在集体备课时,就很好地听取了师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为以组织学主讲、其他学科为辅。又如“微循环”,几个学科都以为别人讲了,其实是谁也没讲,很重要的内容就这样被落下了。也是在听了反馈后,教研组调整为由组织学主讲,虽说这个概念在组织学上原本不算重点。

双语教学,说多少英语为佳,一直有争议。本科阶段,以掌握专业知识为主,而组织胚胎学面对的又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他们中有些人还没准备好,所以不宜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可以适当给以英文课件,中文授课,其中的关键词以英文表达。这样改变以后,比较受到学生欢迎。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就学习条件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免费wifi等。可是,我们发现,学生对图书馆馆藏的一些非常好的参考书却关注不够,于是,我们会劝说学生先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其次,差强人意方面。

大家知道,评价是相互的,但现在我们做的只有学生和督导对教师的评价,却没有教师对督导和学生的评价。再者,学生和督导对教师以及教改项目的评价,是否真正做到了真实可信?有没有因为某种顾虑而出现偏差?比如在作评价时,是否会考虑到教师的职称、学术地位、同事关系等,或者更现实点儿说,可能想到即将面临的考试?另外,很多人在问,这个评价有用吗?换句话说,在当今,晋级及各种奖励,科研占明显比重的情况下,教学的话语权究竟怎样?

那么,评价造成的偏差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否影响到某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有否对某一教改项目的进程产生误判?

例如全英教学改革,面对问卷,学生一致说“好”。可是,真就“好”吗?又似乎不是。我们确实用英文在讲课,可是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是否代表了七年制的水平?学生也确实认真在听,但听懂了多少?80%?50%?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在私底下,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可为什么无记名的问卷调查,我们却没有得到学生真实的想法,他们在顾虑什么呢?改革很关键的是看学生的反映,因为学生是主体,可若是采信了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势必会直接影响到改革下一阶段的调整,甚至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看来,想要获得真实的信息,仅凭单纯的问卷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他们的信任。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这是一个尤其需要平衡好的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甚至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学与科研需同等认真严肃地对待[1]。

一提到教学改革,某些人会想:可以写教学文章了;某些人会说:讲课嘛,谁不会,还研究什么方法?就是照本念也无可厚非嘛!至于教学论文,有没有教学实践无所谓,反正是纸上谈兵。但真是这样吗?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包括医疗、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领域的中坚力量,由此不难想像,教学的成败该是多么关键。况且,用生动科学的语言把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剖析清楚,既是教师的本事,也是学生的期待。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认真思考不同的教学方法,把科研的种子巧妙地融汇到教学当中,更需要教师间、师生间无障碍的沟通与配合。所以说,教学是不简单的。

五、新教师培养

首先,新教师上讲台前,一般都会选择听一听老教师的课,即使不是坐在教室里,也是翻看教学录像。但应特别说明的是,这时候的听课,不单纯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知识总是不断更新的,作为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听完以后依样画葫芦,更重要的是,应着重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法、技巧以及对课堂的掌控能力等,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微格教学法在这里是有帮助的,即自己讲解、自己录像、过后自己观看(若能得到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点评最好),优缺点一目了然。

其次,新教师要注意品德的修养与作风的养成,如理想与信念、道德与责任、原则与正直等。

六、教学改革应注意的几件事情

第一,对于被选出来参加教改的师生,一定不要让他们产生“自己是实验品”的错觉,相反,要让他们知道,之所以能参与进来,正是因为自己的优秀,这是难得的机遇,这是自己想要的教学方式,要努力适应它,并达到它的目标要求。这样,心理上没问题了,沟通就更容易了。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兼通教学与科研的全才是少的,而专攻某一方面的偏才是多的,如何各尽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需要领导的艺术。

第三,被实践证明,进行得好的教改项目一定要稳定下来,坚持做下去,并依然在动态中不断地调整、完善,不是说结完题、报完奖,改革就结束了。另方面,在改革进行的过程中,发现有较多问题时,亦要有勇气及时终止,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并能够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第四,合作,不仅在科室内,亦在科室间(如PBL)。

教学改革是严肃的、科学的,任何的教学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都可能显露出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只要我们认真去做,努力去倾听,及时纠正偏差和失误,总之,向着更加有利于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向,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那就一定会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将迈向成功。

[1]杨志文,李光,曹博,等.论教学改革与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关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72-73.

Wins and Lessons in Teaching Reform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Yang Zhiwen,Liu Donghua,Cao Bo,et al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 150081,Heilongjiang,China)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umber of teaching reforms which employ a number of teaching methods,CAI,bilingual teaching,PBL,English as the sole teaching language,Sandwich Teaching and Microteaching,to name but a few.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our teaching reform.

medic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undergraduate;7-year program

G642.0

A

1002-1701(2015)04-0036-02

2014-05

杨志文,女,硕士,讲师,从事医学教育研究与教学工作。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