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活动: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本质回归

2015-01-31 13:21余冬阳
职教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高职

□张 东 余冬阳

职业活动: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途径的本质回归

□张 东 余冬阳

高等职业教育要体现高等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的要求,首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目前多个层面的高职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如火如荼,但是高职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未达到理想状态。教师应该回归并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在完成学校教学的同时,通过实施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注重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运用、多项目多岗位训练、双主体教学反思训练等策略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职业活动;培养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教育之职业师资,“自必以能生利之人为限”。因为“天下未有无生利经验之人而能教人生利者”,“技能为教育之第一要素,即在生利之经验。无生利之经验则以书生教书生,虽冒职业教师之名,非吾之所谓职业教师也”。“是以经验、学术、教法三者皆为职业教师所必备之三要素,然而三者之中,经验尤为根本焉。”这里的“经验”能力,即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职业教育教师所具备的某行业的相关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缺乏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普遍短板,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如何解决好高职教师繁重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任务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高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现状及特点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的发展与完善,现已建成93个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2011年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提出:中央财政共支持5万名中职专业骨干教师、2.25万名高职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并从中遴选2000名中职教师、2500名高职教师到国外进修,同时还支持2万名中职教师、2.5万名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1]。关于高职教师培训的各类主体有教育部和各级地方政府、教指委和行指委、各级各类行业协会、高职高专师资培训联盟、各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等。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高职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资料显示,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内容涉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知识等方面,有关高职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以及学生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内容较少[2]。

目前,高职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各级各类培训因为受时间、场地等限制,以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注重培训师资的身份和资历,所以一般都会邀请本领域的学者或政府官员作为主讲嘉宾,他们或长期从事职教研究,抑或负责相关政策的制定,但明显理论大于实践,而真正实际从事一线生产的高级技术人员却因“分量不够”很少能参与进去。另外培训形式主要以教育教学理论传授为主,在形式上与学术性研讨会基本无二,大多是“聆听报告,小组讨论”的模式,很难提升与会者的参与度,以实践为主的培训相对较少[3]。第二,由于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众多,各类培训也只能基于专业群为主开设,不能满足各类细化专业及新兴专业的需求。第三,各类培训主要以项目的方式进行,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设计,导致项目重合、内容杂糅、资源浪费,不利于教师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师能力鉴定和培训质量监督机制。第四,企业锻炼和顶岗实习流于形式。由于制度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教师普遍认为教书育人才是自己的主业,对下企业锻炼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致,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监督、考核和评价又有许多具体而复杂的情况,导致教师下企业锻炼在量上有一定保证,但在质上的效果离理想的差距较大。第五,不能针对不同的教师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主要分为专任教师、兼课教师和兼职教师三种类型,国家和地方政府举办的各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前面两类,其中以专任教师为主。但是专任教师根据来源可以分为高校毕业生、转岗教师和企业引进人员等,如果能够相对细化他们的能力提升需求就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训效果。笔者认为高职教师培训主要应针对高职院校无企业经历的教师。

二、回归职业活动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策略

(一)以职业活动为实践能力提升的载体

高职教师的职业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活动,即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主体的活动;另一方面是指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活动或行业活动,即教师所教授专业本身的职业活动,比如电子类的教师所从事的电子产业的活动,法律教师所从事的律师行业活动等。因为专业实践能力主要从行业工作习得,所以泛化的理论培训意义不大,以职业活动为载体(本文中的职业活动主要指上面第二类情况)对高职教师进行技能培训,才有实质性的意义和效果。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其中,做是学和教的中心,“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可以看到,教师专业实践能力获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只有通过职业活动。也就是说,高职教师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除了参与教学活动和各种培训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投身职业活动。但这里所说的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不是简单的下企业锻炼,而是要以一定的职业身份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职业活动,承担该职业身份应该具有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或从业经验,这样才可能真正提供专业实践能力。

(二)制定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本身需要一定周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存在可能的。因为教师有着普通高等教育的良好背景和基础,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再加上有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很可能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要的是要制定出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在规划里要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发展周期、自我评价方法、资格证书目标等,这样在有限的时间里,不管采取长期、短期、不定期等何种形式的在职锻炼,都要确保其在规划范畴内,保证能力目标的系统实现。

(三)选择适当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参加职业活动无疑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必然选择,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有着几个特点:其一,职业活动(项目)的完整性。需要完整地参与一项职业活动才能获取能力,简单的中断性的参与是不行的。其二,职业成果(目标)的明确性。只有从一开始就明确了职业目标,通过参与职业活动形成了职业成果,才容易形成职业能力。其三,职业环境(状况)的真实性。完成职业任务必须在一定的职业环境中进行,而这个职业环境是符合职业要求的,是不可替代的,所遭遇的职业状况有一定的或然性,但也是基于一定的职业环境的。基于以上特征,参加职业活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脱产挂职锻炼。这种方式是最佳理想化的方式,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教师能参加完整的职业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内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形成时间相对集中的能力训练。某一职业由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所构成,教师在某一行业领域也有自己的能力强项和弱项。这种方式就是集中利用时间,集中或周期性地对教师职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这种锻炼时间相对固定,时间周期较长,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进行锻炼,因为这毕竟是基于教学需要的能力锻炼。比如服装制版的教师,有的设计能力强,有的制作能力强,集中训练版师的服装制作能力能够有效提高其打版设计能力。

2.参与生产过程(基于生产项目)。有些专业实践能力非常细化和具体,参与生产过程能够使这些能力更为清晰直观,通过在生产过程中反复的流程训练便可以强化这一能力。比如物流专业的物品打包能力,只有通过在企业里见识到各种物品,不断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提高物品打包的质量和效率。有些专业实践能力是柔性的抽象的能力,这样的能力是基于经验累积,并不能强化训练。安排教师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便能很好地提高这样的能力。比如文秘专业教师的公文写作能力、文化专业教师的市场经营能力等。通过主持或参与企业真实工作项目,一方面教师要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了解市场与企业的状况,充分运用自己的所学为企业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会自然融入企业的职业环境、工作氛围,收到企业工作模式和工作思维的影响,企业人员专业的操守和做法也能通过共同完成任务传授给教师。这种带有问题情境的技能习得能够让教师的记忆更加深刻。

3.工教交替。高职教师普遍存在实践技能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只有进行技能训练。高职教师有教学任务、科研任务、素养提升、职称评审等繁重的工作压力,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体现在生产制作的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和效率较高等方面。如何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呢?工教交替是一种教学模式,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师能力提升方式,这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做—学—教”模式,即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安排将教师的授课时间相对固定,然后利用业余时间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种工教交替的方式可以使教师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及时总结实践能力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将企业最新的工艺和技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加工及时传授给学生。教师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这样就可以把学习与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确保专业教师拥有持久的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动力,并不断把学习力转化为实践能力,印证了波斯纳“实践+反思=成长”的教师成长公式[4]。

4.产品研发。参与产品研发和提供技术服务也是教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这也是基于企业真实活动的项目,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研讨、技术交流和切磋,可以遇到很多具体实际的问题,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能力提升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四)注重学习和教学策略的运用

高职教师在参与职业活动训练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总结操作规律和方法,调动和运用学习策略,逐步形成教学策略,在提高动手技能的同时提升理论认识。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升自己从事某专业(行业)的实践技能水平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要思考和总结自己技能训练的经验并使之符合教学规律以利于传授。就如一个好的驾校教练,他首先要能熟练地按照操作规范安全文明的驾车,比如他要教会学员换档,他可能需要示范、手把手传授、学员练习、点评、再示范,这是操作流程,同时他要让学员了解发动机转速与车速之间的联系,速度与档位之前的匹配关系,换档操作中的技能与解决方法等,这样学员才能牢固掌握技术并形成自己的经验。如果单纯教会学员在动作上如何换档,学员并不知道换档的意义和原因,那么学员很难自如掌握这门技术并应对变化的复杂情况。

(五)多项目多岗位训练

由于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很难保证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高职教育要求教师的实践能力要相对全面,要有较高的熟练程度,所以应该主动进行多项目、多岗位轮岗锻炼,以确保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以文秘专业教师为例,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完整地进行了某会议项目的筹备与实施,积累了相关的实践经验;但教师可以参与另外的会议项目实践,反复强化,最终可形成会议管理的较强的实践能力。

(六)双主体教学反思训练

陶行知认为成为职业教师要具备三条标准:“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职业教师有三个来源:“一是收录普通学子教以经验学术与教法。二是收录职业界之杰出人物,教以学术与教法。三是延聘专门学问家与职业中之有经验者同室试教,使其互相砥砺补益,蔚为职业教师”。其中最后一点即是现在所说的校企双主体教学法,即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进行授课,可以两者之间进行互补式授课、分段式授课、共融式授课等。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由于课题项目化和专门化,两者共同备课和上课能够激发彼此的灵感,共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密切合作。最重要的是校内教师可以通过企业教师的授课,发现和学习对方的操作技能和实践经验,并且如何把这些技能和经验传递给学生,对校内教师实践技能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开发教育活动研讨的最终目的在于“教育实践的改善和参与者能力的成长”,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这一最佳组合,不仅因背景的差异而有利于双方更新教育理念,拓展教育视野,而且可以通过互相协助、互相启发、批判反思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学科专业素养,并最终实现专兼职教师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携手共进[5]。

三、回归职业活动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注意事项

(一)创新师资管理完善评价制度

创新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6]。在教师个人绩效考核中,要从发展的动态的视角来科学评价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和质量。要建立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鼓励教师通过产品研发、获取专利、技能大赛、技术成果等多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参与态度、工作难度、工作量大小、工作成果等方面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比如可以采取积分量化的评价方法:对实践时间下限进行规定,比如专任教师至少1个月,达到下限赋满分,超过1个月者得奖励分,不足1个月者根据具体时间长短赋分;对采取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分别赋分;对取得不同的实践成果分别赋分等。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对于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要广泛调动行业专家、业内人士、企业骨干共同参与。对于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效果由企业负责考核,对于教师通过实践锻炼在教学水平上的提升由学校负责考核。

实施分类考核评价。现有的高职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尤其是具有指挥棒作用的职称晋升制度,存在很强的学术化倾向,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全面发展。应进行分类管理与考核评价,对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不同类型的高职教师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机制,但均要凸显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及其实践教学技能的考核[7]。

(二)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学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参加职业活动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的大事。学校应努力为教师搭建到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平台,积极出台激励政策,通过有效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比如通过教师在下企业锻炼期间学校的教学工作按满工作量计算,取得相应成果的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聘上优先的措施促进教师积极参加下企业实践锻炼。对于教师参加职业活动锻炼可以采取目标管理的方式,将管理与考核放在二级院系进行。学校督导组与二级院系督导组不定期根据教师工作计划到对应单位进行跟踪检查,落实教师参加实践锻炼情况。在检查的同时要了解和关注教师在工作中的困难和具体问题,及时加以解决。

(三)关注新技术新水平

实践能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教师千万不能出现怠惰情绪,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无须再进行学习。其实实践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后要再上一个台阶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这个时候应该向更高标准迈进。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对实践能力学习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1]14号).

[2]宋金娟,闫志利.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制度的国际比较与改革策略[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66-70.

[3]成传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困境及对策[J].成人教育,2014(11):92-94.

[4]叶穗冰.组织管理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0):64-68.

[5][7]杨林生,王伟麟.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5):17-19.

[6]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责任编辑 秦红梅

张东(1976-),男,重庆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余冬阳(1980-),女,重庆市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图书馆馆员。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编号:112093),主持人:张东;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重庆市高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策略研究”(编号:2012-GX-208),主持人:张东。

G715

A

1001-7518(2015)17-0004-04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