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
——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责任文化培养”为例

2015-01-31 13:21钟碧芬
职教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素质责任

□钟碧芬 何 静

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
——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责任文化培养”为例

□钟碧芬 何 静

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高职院校在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超前培育,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职业素质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但2013年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文化素养满意度为20%—40%,远远低于对知识满意度(80%)和技能满意度(60%),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在吃苦耐劳、责任心、遵守纪律、团队合作能力、成本与质量意识等方面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刚入职的毕业生,他们最大的苦恼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文化的认同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1]。这反映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培养缺位,素质教育类课程远离职业岗位实际,过分重视“高技能”培养,忽视文化功能和人文作用。因此,应打破职业教育功利化、素质培养边缘化、责任文化碎片化的现象,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与责任文化融合贯通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责任”包含“分内应做的事”和“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指的“责任”着重指前者。那么,“责任文化”就可以理解为“人人都讲责任的文化”,是在“文化”的基础上加入“责任”的成分,即团队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奉并实践的以“责任至上”理念为核心的价值观氛围。高职院校责任文化是高职院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并被师生广泛认同的一种群体的责任意识[3],包含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内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的培育对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学生成才的基本规律是先成人再成才,而具备责任意识则是成人的关键要素。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增幅超过了普通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4],这种缺乏职业发展后劲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质的缺失。职业素质与单纯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对职业生涯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人对不同职业的适应能力以及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体现。笔者认为,职业素质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具有普适性和可迁移性。当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发生变化时,具备职业素质的劳动者能更快地重新获得新的知识与新的技能,这点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二、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学生的责任文化素质是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基础。美国著名哲学家尤纳思(H.Jonas)曾指出,“当代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责任问题”,“深刻的自我责任意识是一切一切的根基,它构成了人的生存的意义。”由此看出,责任在人一生中的重要地位。只有在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中,自我的价值和尊严才能得以体现[5]。古人云:“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任何职业人只有首先具备了责任心,才会对同事、对单位、对社会有诚信,并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6]。对于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当代中国大学生而言,加强责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毕业生应具备基本素质高、知识面宽、技术应用能力强等特点。而在基本素质、知识水平、技术应用能力等的重要性排序上,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我们让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结果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这表明企业聘用大学生时往往把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作为第一质量要求。而高职院校的排序则恰恰与之相反:知识水平—职业技能—工作经验—职业素质。”[7]可见,责任文化素质对于高职教育培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通过大力加强责任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主体意识,使之具有对他人、社会群体和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二)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逻辑要求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中职学校发展起来的,从中职到高职的发展不仅包含了对生产者技能提高的要求,而且蕴含着对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特别是对责任文化素质的更高的要求。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概念正在不断扩大,不再是单纯的技能培训,而是要强化对学生全面工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职素质教育要立足高等教育层次,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法律意识。

(三)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是先进国家高职教育的共同实践

目前,欧美等国家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责任文化素质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不但开设相关的人文学科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利用各种职业活动、劳动文化宣传和人际关系培养等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责任意识等形成教育影响。德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实践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而且要求学生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到的社会关系、企业文化等。

三、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基本理念

(一)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理念共享

责任文化素质是职业人才核心素质之一,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教育,既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的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又要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劳动者的职业责任文化素质,二者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和不同的规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已通过省市、校内相关课题项目理论研究,初步建立了由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组织论、教育目标论、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情境论、教学考评论、教学团队论、教学管理论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科理论体系。

(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制度共建

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是高职院校实施责任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此,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了由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式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操作体系,形成了由党政决策文件、组织机构、管理办法、实验试点项目、教学投入预算、考核激励机制等构成的高职院校能力本位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

(三)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之课程对接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把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例如,该校景观生态环境学院首创“卓越集团公司”,把企业员工职责、职能要求分解到学生学习与日常行为规范中,让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模拟化职场氛围中体验企业责任文化。同时,引入以责任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日常养成、职业素质专业渗透教育。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环境学院责任文化氛围凸显,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显著增强,成为全校“责任文化”品牌培育工作的典范。该校推广了这一典型案例,提出把职业素质养成作为人才培育第一质量,把责任文化作为统领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价值的理念,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1.课程体系创新。该校按照基础训练—日常养成—主题实践—职场养成层层递进的顺序构建课程结构,按学生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转型进行活动过程选择,并根据活动过程重组课程内容,编写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文化素质养成》、《大学生职业责任文化素质养成》、《责任文化素质教育学习资源手册》、《职业素质核心能力基础训练》、《职业素质核心能力日常能力养成》、《高职学生责任文化素质教育25讲》等校本教材6本,将学生责任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之中。

2.教学模式创新。该校构建了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创新了“ODPAEI”六步基础训练法,包括训练项目任务接受—项目能力诊断分析—项目角色能力准备—活动预案设计—模拟演练与评估总结—实战活动与评估总结—信息反馈与训练提升等内容。基础训练教学组合运用了案例导入法、问题导向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日常与职场养成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形象标杆法、角色转换法、评比检查法、团队监督法、自我剖析法、成长记录法等教学方法;主题实践教学组合运用了责任素质调研法、反思法、演讲法、辩论法、担当法、演练法、社会活动法等教学方法。

3.评价方式创新。该校在考核评价中改变以往“纯试卷”给分的模式,通过观测学生社会与职业角色转型实践行为态度,评价实践活动效果成果,考核学习成绩。具体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将训练项目与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是否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包括岗位技能技术要求、岗位责任要求、岗位安全要求等。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引导教师在实践实训活动加强责任意识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实训活动中体会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性。

(四)责任文化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之活动融合

校园活动是高职院校责任文化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开展职业素质养成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以责任文化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在全校全面铺开。为推进“金牌员工”职业素质培养活动,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结合专业特色和育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了与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的各类活动。例如,艺术学院开展“工作室制”培养模式,其中有机融入了“创意设计责任文化”和创意设计职业素质养成工作;商贸学院以“商贸集团公司”为组织形式,开展诚信商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信息学院建立了大一军事化训练,大二服务外包公司职业素质养成,大三E港集团公司顶岗应用的“职业素质全程养成模式”;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具有涉外专业特点的 “模拟联合国”公共素质教育活动。

四、高职院校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教育融通之7Q途径

高职教育确立的评价思想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但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将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高职校园中显现工具理性至上、价值理性淡薄现象,不少高职院校充斥着技能训练、考级考证等功利性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中过分强调 “技能”、“就业”,导致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和选择培养模式时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关注学生责任文化职业素质的提高,导致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职业素质教育的不平衡。高职院校在学校层面做好“品质学校”、“品质教师”、“品质学生”、“品质课堂”、“品质专业”、“品质课程”、“品质班级”这7Q建设的基础上,应该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做好“健商”、“德商”、“智商”、“情商”、“逆商”、“志商”、“发商”这7Q的开发,具体而言,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如何撕破“两张皮”现象

目前,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严重的“两张皮”现象。其一,专业教师在讲述理论课时,过度侧重理论、专业知识的传授,漠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训课程中,过分强调个人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忽略团队合作精神和岗位责任要求,包括道德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形成“两张皮”。其二,教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时将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写进方案或作为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却几乎没有涉及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存在方案、目标与授课过程、培养模式形成“两张皮”。其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没有融合,学校教的和企业要的几乎是两码事,形成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的“两张皮”。要撕破这种“两张皮”现象就必须切实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加强过程控制和监督,创建“品质学校(Quality School)”和“品质班级(Quality Class)”,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做到理论教育、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整个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结合,要求教师做好知识的更新及教学计划、目标的更新,确保学校内的学习与企业内的技能要求不脱节;做到技术应用能力与发展能力的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可持续地发展。

(二)如何突破“边缘化”、“碎片化”现象

当前有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主张能力本位理论,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在课程体系中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和课程评价的唯一标准,使职业素质教育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另外,能力本位导向的课程构建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它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难以进行分析[8]。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往往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但将岗位职责、学生个体责任、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操作技能等知识完全割裂开,使之形成一堆“碎片”。这种只注重了学生知识形成,忽视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使高职责任文化与职业素质养成成为空谈。要突破能力本位论的误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打造 “品质专业 (Quality Vocational)”、“品质课程 (Quality Programs)”和 “品质课堂(Quality Classroom)”,要科学地构建专业及课程评价体系,将责任文化引领的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融进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

(三)如何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两个方面,现在的教师因为评定职称的需要,往往更重视专业研究能力,忽视专业教学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责任文化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平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提升教师团队素质,培养合格优秀的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创建学校独有的 “品质教师(Quality Teacher)”,提出了打造“嵌入式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的概念,将一门课程由两人或两人以上教师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其中一人为校内专任教师,具有比较强的专业理论基础,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等起到负责人的作用;另外一人或几人源于企业,具有较强实践技能或丰富管理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的部分教学内容,从而将该课程的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课程的始终,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职业素质教育和责任文化教育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高职院校应将职业素质教育有机地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1][2]赵学通.高职院校文化使命: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3(9):103-106.

[3]肖连英.行业高职院校文化的内涵及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26):60-61.

[4]刘丽.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0-11.

[5]任伟.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山东大学,2010.

[6]龚鉴瑛.关于职业责任的几点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5):206-209.

[7]李维维.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37-38.

[8]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57.

责任编辑 韩云鹏

钟碧芬(1984-),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何静(196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编审,研究方向为微观经济。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思政专项课题“高职院校责任文化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探讨”,主持人:钟碧芬。

G717

A

1001-7518(2015)17-0038-04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素质责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