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15-01-31 13:21张文彬
职教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理念

□张文彬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张文彬

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其越来越得到政府、社会及高职院校的注重。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升级,不断推动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等方面的创新。经过实践的尝试与理论的整合,逐渐形成了校企协同创新理念,其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时代要求、文化认同存在内在契合,为校企协同创新理念指导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活动提供了可能。在现实状态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存在认识误区、导向不明、运行机制不畅、内在动力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高职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瓶颈。重新确立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校企共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完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文化乃是在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突破瓶颈的主要路径。

校企协同创新;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尽相同。“创业主体的类别来看,创业能力可以划分为个体创业能力、团队创业能力和企业创业能力。”[1]目前,大学生创业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是我国人力资源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战略,也是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被动调整。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社会的鼓励,也逐渐成为诸多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但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的传统观念与市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高职学生在知识水平与能力素养上普遍低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其创业比例更低,一方面是由于高职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相对容易把握,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基础条件薄弱,尤其是高校对其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严重问题,制约了高职学生的创业行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高职学生若要进行自主创业,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是重要基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的宗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企协同创新理念逐步成为高职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思想,其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在价值取向、时代要求及文化认同上存在的内在契合,是指导高职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前提。

一、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在契合

(一)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培养价值取向的契合

“协同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环境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与作用,达成有序架构,展开沟通合作,最终创造出原分散个体简单汇总所无法达成的效果与价值的过程。”[2]实际上,协同创新蕴藏着多主体内涵,是在政府的引领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组织围绕一个核心目标,进行资源优势互补、技术共同进步,通过配合与协作,形成创新合力,实现共同创新的活动。校企协同创新范围相对更小,主要包含两个系统主体,即高校与企业。校企协同创新的核心价值取向便在于团结与创新,注重各主体之间的团结协作、优势互补,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实现组织创新的目标。而一切的组织活动都是以实现创新为核心展开的,这是校企协同创新的要旨所在。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注重凝练内在基本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与意识。在当今的社会环境,高职学生进行创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充分利用能够整合的一切资源,共同完成创业任务。高职学生进行创业的核心要素便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够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突出特点,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是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价值取向。因此,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培养价值取向存在内在契合,这也为校企协同创新理念指导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可能。

(二)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培养时代要求的契合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发展时期,社会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校企协同创新理念基于创新的核心价值取向,利用企业与高校不同的战略优势,加强企业与高校更加紧密的合作,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与高校实现共同发展。从高校角度讲,是要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值人力资本,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一手资料,增加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开展路径,实现高校的品牌与示范效应。“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了节约高昂的交易费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需要形成相对紧密的校企合作组织。”[3]对于高职学生来讲,立足职业教育校企共育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已有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不断培养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品质。培养高职学生创业能力需要这种创新精神,尤其是通过校企共育的培养模式下所形成的创新能力,创业的经历便是学生由高校向企业过渡的过程,这正是高职学生的固有优势,符合校企协同创新理念。

(三)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培养文化认同的契合

校企协同创新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利用国家实行协同创新的政策优势,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紧密的协同联动机制,实现了要素之间的合理流动。从文化角度分析,校企协同创新作为纽带与桥梁,促进了企业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共融,并逐渐形成了高职教育特有的文化认同。在这种文化体系内,高职教育摆脱了学历教育的影子,打破了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引入项目化教学与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创新。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很重要的内容便是促使学生在创业中打造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能够具有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员工凝聚力的作用,也有利于高职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经营模式,从高校的文化氛围中迅速转变出来。因此,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帮助其树立符合企业经营与发展的价值观,增强其内在文化素养,这与校企协同创新理念强调的理实一体化发展,校企文化共融的主旨不谋而合,为校企协同创新理念进一步指导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瓶颈

(一)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国家政策上,大学生创业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办学的特殊性,以及学生的素养与能力水平较低等多方面因素,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支持力度到教育活动频度,都远不及本科院校。实践中投入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不少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创业能力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也没有认识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高职学生乃至整个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提升的重大意义,是建设新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下,高职院校将办学的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上,这是无可厚非的,高职学生毕业以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工作。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当今职业教育领域,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其重要内容,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违背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背道而驰,这是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协同合作培养中存在的认识误区。另外,高职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也比较薄弱,鲜有利用校企共育平台进行自我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没有明显的创业计划,更不用说创业实践行为。传统的认识误区导致不同办学主体对于高职教育的定位过于定势,往往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的墨守成规,对于高职院校校企协同创业计划的开展难以深入。

(二)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行为导向不明

目前,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协同创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也在行为导向上存在不明确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创业课程与创业教师两个重要方面。许多高职院校逐渐开设了创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弥补了一定的空缺,但课程设置单一化,理论性过强,忽视了在实践操作中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在选择创业教材过程中,表现得过于盲目,没有发挥与企业进行协同创新的便利因素,缺少具体的、典型的,以微观实践案例为主的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之路,而多是参照本科高校的选材标准,照搬照抄大公司、大企业的经营与运转模式,这显然在行为导向上存在模糊。事实上,高职学生创业的主要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创业课程与教材选择的实用性是应该注重的主要方面,只有建立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创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高职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师选择上,多以专业课教师为主,从事专门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较少。这些教师很少有自主创业经历,实践经验不足,主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与素养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与方法等内容的传授,难以发挥提升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作用。部分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学校担任创业指导教师,开展讲座,介绍自身的经营经验,但由于课程安排比较松散,达到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高职院校缺少有实践创业经验的教师做指导,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发挥校企协同创新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利用企业人力资源。

(三)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运行机制不畅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在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实践与经营能力的培养,而这需要高职院校搭建一个适宜高职学生创业教育环境的实践实训平台,这就要求必须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紧密的校企协同合作培养机制。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加之运行资金的紧张,关于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鲜有搭建,大多数搭建起来的实训基地只是徒有虚名,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与企业签订的联合培养协议也没有充分的实现。高职院校亟待解决培养活动的运行机制问题,正是缺乏必要的培养机制,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无法形成责任制,无人重视、无人负责、无人参与成为了常态化,单纯依靠参与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之类的活动,很难保证学生长时间的进行创业实践活动,而缺乏真实的创业实践环境,没有真正的创业实践平台,更加催化了创业培养机制缺失的弊端,校企协同创新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四)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内在动力不足

校企协同创新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结合彼此不同的环境、资源、理念,联合培养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源的一种模式,而在此基础上以协同为手段达到创新的目的便是核心。作为校企协同创新的两大主体,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各谋其利,促进彼此经济要素的优化,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对于高校而言,协同创业能够提高其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技术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能够快速了解社会需求,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企业而言,协同创新能够让其得到高校的智力支持,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协同创新理念应贯穿在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但因为协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各不相同,校企合作双方可能出现零和博弈的尴尬局面,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协助,从制度层面规范和推动校企合作发展。”[4]在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上,校企协同合作培养难以让企业从中获取所需的利益诉求,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企业,无形中打消了企业开展联合培养的积极性,造成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重新确立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

协同创新理念的注入,从思想上重新树立了对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全新认识,重新确立了校企合作培养的目标定位,强化了创业实践教育。校企协同创新下的创业教育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要在具体行为上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其作为能力版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提升就业质量与岗位就业适应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也是国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驱力,能够加快我国创新型社会的构建。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正确的创业教育价值观,确立科学的、系统的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的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中,在创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课程设置上,全面贯彻校企协同创新理念,并通过相关讲座、激励政策等方式大力宣传创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使全校师生正确认识创业教育,进而采取正确的方式开展创业教育。校企协同合作培养目标定位的重新确立要求相关的评价体系与之相适应,不能轻视创业教育,也不能过于夸大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着重体现校企协同创新理念的重要价值。

(二)校企共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培养高校学生的创业能力,就必须利用高校与企业的共同资源,构建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创业课程体系与教师培训体系。“完整的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应该包括三大类:创业基础、创业实务、创业实践。”[5]创业基础课主要以创业学、创业心理学等基础知识课程为主,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所必须讲授的课程模块;创业实务课程主要以创业财务、创业法律法规等课程为主,主要是不同社会领域的知识与创业知识所构成的交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具体需要与能力结构自主选择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创业实践课程是高职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从创业思维训练、创业模拟实践等项目展开,依托高职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以前两种课程为基础,互相衔接、循序渐进,打造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不只注重对创业知识的把握,也要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以此为创业之根本,不断提升业务能力,结合所学的创业知识,提高创业的成功率,这是创业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另一重要方面便是校企共建教师培训体系,这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要努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明确其职责与义务,这支队伍包括校内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也包括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最重要的涵盖外聘企业的具有创业经验的专家,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之外,不断加强教师内部的创业教育培训,完善校企共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三)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提升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必须连同企业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从组织与方式上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与企业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保持校企的协同可持续发展,并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与企业进行沟通与合作,积极引进企业富有经验的专家做专职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师资结构,推动项目的开展。应大力开发自身的资源优势,利用自身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共享科研与教学资源,帮助企业申报科研项目,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也要在方式上不断拓宽渠道,为教师多提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推荐教师积极到企业任职,并积极建立激励机制,引入校企协同创新的教学考核体系,多为“走出去”的教师提供物质上的奖励。对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保障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要提供宽松的校企合作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参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政策上的优惠。

(四)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文化体系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是将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这需要克服两大主体之间的文化差异,找到两种文化的契合点。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分析,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是其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要求,对于企业来说,这是提升其内在科技研发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便利路径。因此,在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校企共育文化逐渐形成,这便于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观念与文化。首先,学校要不断加强创业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网站、简报等方式,大力宣传高职学生创业典型案例,邀请成功创业人士来校开展报告会,宣传创业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激发其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其次,高职院校要抓住高职办学的特色,将技能教育文化与创业教育文化有机融合,成立学生创业社团,开展创业文化节活动等,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创业文化体系。企业要履行校企协同创新的项目职责,定期组织企业人员来校进行创业宣讲,并邀请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参观,做好文化互通与交融工作,促进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

[1]高桂娟,苏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概念与实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5):27-35.

[2]谢莹,洪林.校企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73-75.

[3]张明艳,孙晓飞.协同创新理论与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3):74-77.

[4]董馨,吴薇,王奕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59-63.

[5]肖贻杰.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3):75-78.

责任编辑 殷新红

张文彬(1982-),男,广东梅州人,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培养。

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研究与实践”(编号:20130201047),主持人:欧阳剑波。

G717

A

1001-7518(2015)17-0034-04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理念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