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职教区域服务能力研究

2015-01-31 13:21孙杏林
职教论坛 2015年17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孙杏林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提升职教区域服务能力研究

□孙杏林

“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水平”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追求的“双目标”,加快推进包括职业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切实需求,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性功能”的必然选择。职业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宽其实现路径:其一,加强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顶层设计,提升人才输出质量;其二,坚持“大职教观”,拓宽职业教育服务领域,重视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和多渠道育人功能;其三,不断搭建“产学研”校企所合作平台,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服务。

经济新常态;职业教育;现代性;区域服务能力

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已从主要依靠生产能力的规模扩张,转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在中高速增长阶段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作用明显。《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1]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方面作用显著。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国家大力倡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包括职业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做到创新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性功能”,提升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是关键,也是进一步激活职业院校办学活力,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区域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

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教育服务”也被纳入服务贸易范畴,其中就包括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大都聚集在地县级市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职业教育能加快当地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一)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决定》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里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有较高文化和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后盾,而这些技术技能人才大都来自于地方的职业院校。因此,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应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灵活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针对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对更多高素质建设者和职业农民的需要,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创办一些地方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提升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努力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高职本科,“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3],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提高人才输出质量,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服务领域宽广,应不断开放其优质教育资源

《决定》指出,“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4]由此可见,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在校生的教育,更需要从“大职教观”的角度,拓宽服务领域,实现职成教融合,多渠道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提供社会人员培训平台,提升企业员工和农民工以及其他社会人员的职业技能,与老少边穷地区人民一起共享优质网络教育资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这些工作是职业教育“现代性功能”的重要特征,体现了教育公平,更是职业教育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三)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技术创新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使得地方行业、企业,特别是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改进是企业提升品牌效应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拥有一批双师型师资,尤其在校企合作环境下,很多专业教师都有行业和企业锻炼经验,有的拥有多年的行业和企业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地方行业和企业技术开发提供服务,是一个地方职业院校彰显强大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志,职业院校应充分运用校企合作平台,科技研发平台,与企业和地方科研院所一起协同创新,调动专业教师、特别是科技型师资的技术创新动力,带动学生,和地方企业一起申报课题和创新项目,为行业和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创新难题。

二、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的现状

(一)内涵建设需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内涵建设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缺乏有效的市场调节机制,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技能训练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还十分欠缺,有些拥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双师”素质含金量不足;实践导向项目化课程改革也不够彻底,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氛围还没有形成,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有待加强;很多职业院校办学文化积淀不深,学校文化和产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对接也不够,文化育人达不到理想效果,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有待提高;职业院校目前还仅限中职和专科层次,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还需时日。据麦可思调查相关数据显示,高职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89.6%,但就业质量和薪酬水平都不高,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仅为40%,部分专业的学生找不到称心的工作,相关企业又找不到适用的人才,而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的预测,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相比2009年的规模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显著[5]。这一事实说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训实习、素质养成、人才结构等环节都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地方行业和企业的切实需求,也是影响职业院校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的主要羁绊。因此,职业院校应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一起,共同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影响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的社会环境亟待综合治理

由于受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干部制度、户籍制度、财政制度、分配制度、相关立法等部分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外力因素所影响,目前的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办学活力和区域服务能力都存在问题,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和相关的配套措施还很不完善,职业教育综合环境亟待治理。尽管不少院校都十分重视专业教师下厂锻炼,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考核措施,下厂锻炼往往出现很多务虚现象,真正投身一线生产、与企业专家一起从事产品开发的教师还十分有限;受学校财力所限,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相关设备器材都与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差距明显;相关企业因生产客观需要,也由于没有国家法律政策方面的税收减免政策,其在承接职业院校教师实践以及学生工学结合任务过程中很难全方位满足校方要求,教师和学生实践锻炼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专业教师更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一校企合作平台开展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有限,教师职称评定和相关政策措施不能有效跟进职业院校办学需要,客观上影响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也直接限制了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拓展职业教育“现代性功能”,提升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

“功能的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现代性的本质追求,其价值取向是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满足个体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服务于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7],而职业教育功能的现代性需要依靠职教体系的结构现代性来实现。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水平”是我国经济追求的“双目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已成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国家层面已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升到社会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层面,《决定》的出台也标志着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会有相当程度的突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要想科学发展,我们还是要从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上下工夫,真正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为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做出积极的努力。

(一)强化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前文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多问题,难以完全满足地方企业用人需要,除培养环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外,还存在深层次的客观原因。首先,生源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导致职业教育难上加难;其次,目前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缺失让职业教育缺少层次提升的空间,职业教育面临被社会歧视的严峻现实;第三,相关制度和政策的短板也让职业院校难以付诸实施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望,双师型教师不足,教师评职和晋升难以与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挂钩,使得职业院校管理层望洋兴叹。但这些客观原因不能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更不能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欠缺的借口。职业院校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课程观,不是选择人,而是要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社会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

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类型优势,倡导“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导向项目化课程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夯实人才培养各环节内涵;“跛腿设计”的职业教育已迎来拓展的空间,国家正在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试点,专科高职院校应该利用与中职和本科院校衔接试点的机会,不断探索专科高职和中职、专科高职与本科有效衔接的合理机制,强化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有效打通上下纵贯的人才培养渠道,既能改变招生形势,更能高质量地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内涵和人才培养质量,与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一起,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化培养;高职院校不应该沉迷于升本幻想,在自身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内涵发展才是第一要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还有很多需要充实和修正的地方,校企合作努力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和政府、企业一起,努力改进相关制度和政策的设计,提升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使他们有效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监督,甚至可以试点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运用市场倒逼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的提升。职业院校必须紧跟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伐,政企校一起,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办学内涵上下足功夫,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质量意识,只有这样,学生的就业质量才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

(二)拓宽服务领域,建立区域人力资源培养培训基地

职业院校应在“大职教观”的指导下转变观念,除了正常的全日制在校生教育,也需要有效利用强大的专业系部师资力量,多渠道开放职业教育资源,努力践行职业教育社会责任。一方面,职业院校应进行职成教融合实践,开发一种能够灵活、迅速地适应市场要求的在职培训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员工素质成为行业、企业、劳动者、经济的竞争力和适应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行业和企业的员工也面临着适应迅速和持续变化的劳动市场需求的挑战。职业院校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时,肩负为行业和企业员工提高新的技术和能力的重任,应根据地方行业和企业需要,采取灵活多变的合适形式,给行业和企业员工以扎实的教育和宽基础的职业培训,满足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应拓宽招生渠道,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和职成教融合实践探索,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吸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残疾人、失业人员等,根据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特点进行系统化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对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开放网络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践行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责任。

(三)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职业院校不仅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相关合作单位一起搭建产学研合作开发平台,成立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来自于科研院所的科技骨干组成的科研攻关团队,建设校企所合作平台以及技术研发基地,完善产学研相关软硬件资源建设,经科教联动,校企所共赢,与企业一起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申报科技攻关课题,为地方中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做好服务,在产学研互动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1.制定产学研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激发师生科研能力提升。教育类型的不同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科研能力欠缺的借口,恰恰相反,职业院校与其他院校错位发展,与市场更接近,与企业打交道更多,应利用这一优势,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强化内部治理,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申报项目、开发新产品、为地方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尤其是一些下企业锻炼的教师,职业院校应采取严格的考核办法,将教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科技服务作为教师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促成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促使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产学研全过程,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最终促成企业更好地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2.引进企业进驻学校产学研合作基地,共同进行技术创新。职业院校应从长远发展考虑,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有进驻学校产学研合作基地需求的企业,利用企业的人力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合适的厂房用地和配套保障,作为“校中厂”,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职业院校可以利用“校中厂”便利条件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学生也能真实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关系部也可以在企业生产实训基地开设校企所技术开发平台、“工作室”或“创新工场”,和企业一起进行技术创新,有目的地开展对实训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的指导;另外,学校不能仅仅单方面获取企业资源,也应该鼓励企业共享学校的实训基地资源条件,为他们的员工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拉近与企业的距离,为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校企双方还可以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引导企业融资合作办学,融资进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创新人才。

3.在产学研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有欠缺,但动手能力很强,通过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和长期的实验实训,也经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历练,部分学生有了强烈的自主研发意识,很想在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上彰显自身价值,教师要因势利导,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团队合作技术攻关能力,在“技术性人才”和“技能精英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职业院校应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为学生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提供软硬件保障。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不是本科重点院校学生的专利,职业院校学生完全有能力和教师、企业专家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学生也可以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掌握本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研发能力,在塑造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同时推动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区域服务能力欠缺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瓶颈,虽有职业教育综合环境的影响,但更需要职业院校联合政企校的优质资源,共同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在顶层设计上开动脑筋。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立足点,以构筑合作平台、培养合作团队为切入点,以校地合作、校所企合作为着力点,制定区域服务能力长远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通过开展政府引导、行业及企业主导、市场需求、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一起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保证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质量,重视职业教育多渠道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功能,为地方中小微企业提供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服务,这些都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性功能”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区域服务能力的重要着力点。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 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8159/201406/170691.html.2014-06-17.

[2]董洪亮,赵婀娜.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N].人民日报,2014-06-23.

[3]董洪亮,张烁,魏哲哲.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N].人民日报,2014-06-23.

[4]曹雨平.贯彻《决定》精神 重新定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06-210.

[5]胡彩霞,檀祝平.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高职教育功能新定位[J].职教论坛,2014(22):31-34.

[6]葛道凯.学习贯彻全国职教会精神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5-7.

[7]关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性”辨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25.

责任编辑 秦红梅

孙杏林(1969-),女,安徽怀宁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社会治理视阈下提升江苏职业教育区域服务能力的研究”(编号:2014SJB500),主持人:孙杏林;2014年度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院校科研基金项目“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编号:K2014337),主持人:周大农。

G717

A

1001-7518(2015)17-0083-05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我爱的职业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