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分析

2015-02-01 05:51邬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共同性正位直肌

邬丹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临床分析

邬丹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矫正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近期正位率79.0%(49/62), 远期正位率为70.4%(38/54)。结论充分做好术前准备, 早期手术矫正, 既可以改善外观又可以恢复部分双眼视功能, 临床疗效满意。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临床分析

共同性外斜视是眼科临床常见的斜视类型, 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 同时影响患者外观, 需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矫正外斜视, 改善外观, 帮助患者重新建立正常的双眼视功能。2010年1月~2013年7月62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本科行手术治疗,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10年1月~2013年7月实施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 其中女32例, 男30例;患者年龄10~43岁, 平均年龄18.5岁;患者斜视度10~50°,均没有垂直性斜视, 其中斜视度10~20°5例, 20~40° 37例,40°以上20例。

1.2 手术方法 选择视远(5 m)的最大斜视度数为准共同性外斜视, 斜视度≥10°的患者。术前常规给予患者散瞳验光,视力检查, 眼外肌检查, 低于18岁患者常规给予戴镜治疗、散瞳验光以及弱视训练。患者术前、术后采用视野弧法、角膜映光法检查其斜视角。10~20°小度数外斜视考虑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低视力(弱视)或集合不足型外斜视首选单眼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术, 双眼视力平衡、斜视类型为基本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均首选双眼外直肌后徙术,>40°大度数外斜视则选择双跟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若仍然欠矫, 再选择视力较差斜眼行内直肌缩短术。手术量根据患者年龄、术中肌肉特点以及眼球大小综合考虑。>12岁患者在局部麻醉下手术, 术中要求患者坐位观察眼位, 适当调整手术量, ≤12岁患儿在全身麻醉下手术, 完全按术前设计手术;术后患者眼位保持≤5°轻度过矫, 患者术后1~3 d内无明显恶心、头昏不适滴抗生素眼液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1]术后斜视度<5°为正位;5~10°为改善;>10°为失败。

2 结果

患者术后随访1周~1年。术后1周、1年分别作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的追踪时间。共同性外斜视近期正位49例,正位率79.0% , 改善者9例(14.5%), 欠矫3例(4.8%), 过矫1例(1.6%)。远期随访54例, 其中正位38例, 正位率70.4%,回退2例, 回退率5.3% 。

3 讨论

共同性外斜视大部分发病于儿童时期, 此时正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及敏感期。人类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斜视是立体视觉的最大影响因素, 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内的异常视觉经历, 尤其是由于视轴不平行造成的单眼抑制或者异常视网膜对应均造成双眼视觉发育停止。外斜视不仅仅破坏患者双眼视功能, 同时还影响外观,引起患者出现弱视。

患者集合张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弱, 外斜视发病过程起始为外隐斜, 病程进一步发展为间歇性外斜视, 最后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进而造成双眼视功能紊乱, 患者最终会丧失双眼单视以及立体视功能。只有矫正外斜视才有可能保存或恢复双眼视功能。同时研究发现年龄越小越容易建立双眼单视功能, 临床资料显示超过15岁的患者全部由于错过了视觉发育的关键期, 不能建立双眼视功能, 因而对于共同性外斜视的患者, 一旦诊断明确, 尽量在学龄前进行矫正眼位的手术治疗, 这样才有利于双眼视觉功能的建立。

对于外斜视的手术量, 国内大多数眼科医生采用赫雨时的公式, 水平直肌后徙加缩短各1 mm可矫正5°。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此量往往欠矫, 所以计算量是把此公式计算结果作为基础, 再增加4~6 mm作为术前估计量, 术中同时进行调整。采用此计算方法术后眼位矫正效果一般良好。

在术中采用具体的矫正量, 后徙和缩短各1 mm矫正3.06°, 单纯后徙平均每毫米矫正1.39°, 结果明显低于理论值。对于采用局部麻醉手术的患者, 由于部分患者过于紧张,使用过多调节与辐辏[2], 按术前预算量进行手术, 术中应尽量消除这些因素, 避免术后欠矫。成人手术过矫消失慢, 一般成人矫正到正位即可。

[1] 麦光焕, 杨少梅, 姚力京.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4, 12(1):225-227.

[2] Abroms AD, Mohney BG, Rush DP, et al.Timely surgery in intermittent and constant exotropia for superior sensory outcome.Am J Opholtool, 2001, 131(1): 111-116.

Clinical analysis of surgical correction for concomitant exotropia


WU Da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Liaoning Shenyang City the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Shenyang 110031,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urgical correction for concomitant exotropia.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62 patients with concomitant exotropia.ResultsThe postoperative short-term normotopia rate was 79.0% (49/62), and the long-term normotopia rate was 70.4% (38/54).Conclusion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 and early surgical correction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appearance, but also recover part of binocular visual function with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Concomitant exotropia; Surgery; Clinical analysis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17

2014-10-30]

110031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

猜你喜欢
共同性正位直肌
“共同性扩大”:北方游牧民族历史演进规律再认识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对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两种术式对小儿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视觉功能影响
关于铁路货车制动管系漏泄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异性原因
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图像与风格——略论石鲁与傅抱石绘画思想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腹直肌分离CT表现1例
金融委的意义在于为金融“正位”
直肌返折术治疗水平斜视60例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