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西部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人才培养探讨

2015-02-13 16:44卢喜瑞舒小艳李显寅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专业

丁 艺 旦 辉 卢喜瑞 舒小艳 李显寅

面向西部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人才培养探讨

丁 艺 旦 辉 卢喜瑞 舒小艳 李显寅

(西南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本文提出了当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教育部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要求,结合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实践,从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人才的培养路径与策略。

卓越工程师;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人才;培养路径;培养策略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新专业,西南科技大学2006年即获得批准在全国首先开设本专业并取得重点批次招生资格。该专业为国防紧缺专业,在核科学与技术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核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国家核电发展专题规划》中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核电站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2020年预计在建和运行的核电将达到1亿千瓦,约占全国发电量的5%,到2050年中国的核能、核电将实现从目前占中国电力的1%发展到15%以上(现在全世界的核电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核工业的大力发展,累积的核废料及污染的环境急待治理与修复,特别是西部地区。如四川广元821厂,处长江上游国家生态保护区,核废物治理任务重,承担了几乎超过全国的30%核废物处理处置任务。四川宜宾核燃料元件厂长

期需要辐射监测与防护、核环境防护的专业人才。此外,在西部,未来十年内将在四川等地建设核电站,还有国防单位军转民发展,城市辐射监管、治理,房屋放射性监测等均需要大量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人才。为适应国家核能发展战略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培养具有辐射监测、辐射安全评价、辐射污染防治技术、放射性废物处理技术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卓越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下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素质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总是不自觉地受到束缚[1]。目前高等教育中,仍是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即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忽视创新能力、工程意识的培养,毕业生在毕业时很难马上满足实际岗位的需求[2]。

现全国共有七所高校开设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调研这些高校,大部分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课、专业课和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到企业后仍需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为了减少毕业生的适应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科学制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使学生在读期间受到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提高工程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为国家紧缺专业,但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根据我四川高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该专业2014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只有60%,学生毕业后能进入相关专业的工作的人数仅占毕业人数的30%左右。社会对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毕业生期望值较高,希望是重点大学毕业的研究生,或者希望学生有较强地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与对策

如何培养面向西部的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卓越人才,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点。为此,本文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

(一)构建国际化和信息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要求高校在推动卓越人才培养工作时,坚持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理念,对整个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构思要积极面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吸收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推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3];坚持信息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让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纳入信息化发展的轨道;坚持科学化的理念,力求人才培养工作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国家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在校企、地方合作模式下,努力构建项目化、立体化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与企业、地方紧密合作,利用企业、地方经济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班学生的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5]。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专业资源,组织学生在联合共建的实验室和核基地开展专业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实验。用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又进一步加强对理论教学的认识。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多个专业对口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毕业生校外实习、联合培养机制。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利用四川核军工与核工业的资源优势,及西部核科技单位密集的优势,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工程能力强的专家主讲专业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论文)。此外,利用四川及周边地区的优势,例如:广元的821,兰州的404厂,九院二所等众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能克服核专业的特殊性,实习困难的特殊性,更多的参加到实习实践中去。

提前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探索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6],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技术领域内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能吃苦耐劳的高素质、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三)紧跟时代发展和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完善人才培养的内容体系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并鼓励学生参加辩论赛、挑战杯等各种比赛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加强课内外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加大学生节能减排、参与发明专利的制造等。发挥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及创新能力。

此外,学生的身体素质也非常重要,加强学生的体质训练也是很必要的。例如:西南科技大学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同学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高师三团的军人,每年将有2个月以上在军营学习锻炼时间,且2~3年参加一次部队军事演习。通过在部队的学习,加强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加强了同学们的国防意识、军队意识,加强了同学们的组织纪律性,锻炼了身体、强壮了体魄,全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全方位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切实推行大学导师制

鼓励教师利用多种形式前往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参与研发、工作或实习,通过到企业的锻炼,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加强了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工程能力,了解了企业的情况及对学生的需求。现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多位老师已经到广元821、中核404、504、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多家单位锻炼、学习。

此外,我校为每个同学都配有一名指导老师。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想法、爱好、对专业的喜欢程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全面实行大学导师制,使大学教师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环节。从以前的教师只教授知识,变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从以前单方面指导,变成了全方位,对学生至始至终、任何环节都不放松的教育和指导。

三、结束语

我国核工业所发展的近50年中,特别是西部地区积累的核废料及污染的环境急待治理与修复。且在未来的十年内,我国将大力发展核电,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将是国防乃至国家的紧缺专业。如何培养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将成为重要内容。本文从培养理念、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和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探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卓越人才培养路径与策略,并结合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教学实践经验,为培养高素质卓越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工程师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不过,毕竟“卓越计划”是我国2010-2020年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因此,未来我们需要探索和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

[1]郭兴启,李菡,郭恒俊.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2).

[2]曾永卫,刘国荣.“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探析[J]高教研究2011(7):75-77.

[3]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l,(4).

[4]刘金存.“卓越计划”模式下的“校政合作”机制探讨[J].教育科学文摘,2011(2).

[5]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刘建强.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一以湖南工程学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例[J].教育探索,2010(12).

[6]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2015—03—11

G623.5

A

1673-4564(2015)03—0024—03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子午工程
卓越之梦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