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2015-02-13 16:44李连涛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理念教育

李连涛 田 敏



基于历史视角的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李连涛 田 敏

(上海电机学院,上海 201306)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 201399)

伴随着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问题也备受各国关注。目前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注重横向比较,主要探讨并借鉴国外国际化进程成功的经验。本文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历程这一历史视角着手,探讨了切实可行且兼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举措。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历史视角;发展历程

所谓高等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指的是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依据跨文化、国际化的视野,开展国家间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教育事务,提高国际学术地位,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丰富,涉及广泛,概括起来包括教育理念、制度设计、管理模式、教学内容、国际交流、资源共享等方方面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今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终身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和教育国际化),亦属继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之后高校的第四大职能,对于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意义非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纲要》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但就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现状而言,其研究的重心和对象是欧美及亚洲的新、日、韩等发达国家,没有从历史维度把握研究,寻找可借鉴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审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对于目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历程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于洋务运动,在“西学东渐”中逐步成长。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就主张采用西方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的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其中教育制度的西化就是教育国际化道路的重要一环。洋务运动中后期,在西式学堂中,外语和西方科技等科目被作为学校的重要课程。从甲午战争到一战之前,中国政府极力倡导和鼓励国内学生到日本留学,赴日求学的规模空前,在此期间,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制度也仿效日本,基本成型。国际化对中国当时教育的影响可见一斑。

从1914年到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当属成果卓然之时。这一时期的国内高校将外国高等教育的优势与本国民族特征紧密结合,这也为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诸多经验。民国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大致如下:

1.先进的教育理念

“崇科学、重文艺、讲实用”是民国教育的理念。当时的大学注重文理通识人才的培养,文理并重,且讲求实用。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知识结构合理,更具创新性。

2.学术自由 (academic freedom)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大学民主和自治为社会主流文化所肯定。例如,蔡元培主张并贯彻“思想自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通例”,并抵制各方面的干扰,为大学创造良好的氛围。陈寅恪也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为大学的学术精神。

3.注重本民族文化

即使在民国的战乱时期,国学教育也从未被淡化。高校亦没有因大力引进西方科学文化而崇洋媚外,相反国学教育一直备受重视,所有国立大学都要必修国文。这个原则也是我们当前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坚守的。

4.设置方面均以西方名校为师

如北洋西学学堂(即后来的北洋大学)自创建伊始就师从哈佛、耶鲁。交通大学的课程安排照搬麻省理工学院,连实验课内容也都一样,并直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对外语课程的重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这也为学生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规模教育投入且培养、重视和尊重教师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民国高等教学特别重视师资建设和师范教育,中央和地方的教育投入巨大。即使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但在政府财政支出中位居第二位。同样,教师的薪水也高高在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就是全面“苏化”,由于当时特殊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引进苏联教育模式成为“唯一正确选择”。因此高校也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时至今日,其影响犹存。“文革”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停滞状态,濒临崩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始于1980年中期以后,发展伊始仅限于派遣留学生与招收海外留学生。直到1992年,中国高等教育才真正迈开国际化的脚步,并快速全面展开。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要把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推向一个高潮,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就必须从制度设计的层面予以重视。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意义虽已被大家所熟知,但缺少明确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与欧美和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子还很长,国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直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名列前茅的美国早在1966年就颁布了《国际教育法》,以法律的形式对美国教育的国际化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从而加快了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步伐。日本政府二战后50年代就提出促进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国际交流,并不断出台文件为其教育的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这些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快从国家和立法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指导。

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本身存在不足之处。建国以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高校也处于政府行政管控之下,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目前,在我国高校国际交流活动中,政府行政主导的色彩依然浓厚,如此情况也导致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主体的高校能动性受到很大限制。

再者,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处理失当。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几乎是全部吸取西方(主要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和管理理念,对本民族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提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保护传承并发扬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还存在诸多其它问题。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议

在全面了解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1.构建法律框架,明确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的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没有专门的政策规定,更没有现实法律的支撑。因此国际化发展的目标不清晰,措施不到位。所以明确的国家政策及法律支撑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极为重要。

2.萃取中西文化精髓,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学习西方大学的精髓,认同普遍的教育理念和西方大学独立、民主、自由、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实质,形成独立和自治的中国大学。要实现自由的学术氛围,回归大学的教育科研本质。同时教育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西方教育理念结合,才能形成理想的国际化教育理念。

3.师资国际化

要在国际化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具备拥有国际化视野高素质的师资,这也是国际一流高校都具备的特征。要实现师资国际化可以加大力度,吸引和聘请知名学者、外籍教师等,提高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并根据高校自身特点选派教师访学进修,开阔视野,通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输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4.课程国际化

高校要在国际化、跨文化和本土化原则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名校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国际化课程,重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兼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外语水平。

5.学生国际化

首先要提高在校留学生在学生总人数的所占比例,留学生来源国不断扩大,留学生层次不断提高。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增加交换学生的比例和交换学生的层次,为学生创造机会接触和了解国际社会。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要积极向其它国家学习,更要从自身近现代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除了国际经验,立足自身的成长经历更具借鉴意义。而国家层次的国际化战略缺失无疑使目前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同时历史经验和高校层面的积极探索是宏观战略完善的必备条件。

[1]曹德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养创新型国际化外语人才[J].外国语,2007 (4).

[2]陈娟.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探析[D].厦门大学,2007.

[3]戴晓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外国学生政策之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4 (5).

[4]李玉兰.大学国际化不单是“接轨”[N].光明日报,2010-02-03.

[5]张继桥. 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D]. 山东大学,2007.

[6]周子良. 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若干问题的探讨[D]. 华中师范大学,2003.

[7]庄智象等.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 外语界,2011(6).

2015—05—10

李连涛(1963— ),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田敏(1978— ),女,山东潍坊人,讲师,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G640

A

1673-4564(2015)03-0008-03

猜你喜欢
国际化理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聚焦港口国际化
题解教育『三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