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人性关注

2015-02-13 16:44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

于 瑶

《我的叔叔于勒》的人性关注

于 瑶

(长春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图书馆系,吉林 长春 130000)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里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菲利普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通过菲利普形象的塑造,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同时,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残酷性和戏剧性。作者对在变化莫测生活作弄下的以菲利普为代表的小人物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展露了一个更真实的生活,一个更广阔的人性。

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 人性关注;菲利普:形象塑造

莫泊桑作为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其创作的作品——主要是短片小说——在世界文坛一直享有盛誉。关注人性,关注社会底层及小资产者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走向,是莫泊桑小说写作最主要和最受人追捧的创作特色。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可谓这种创造特色的代表作。

这篇小说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 历经百年而不衰。文章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面轻松而内里沉重的格调,表现出对健康人性的强烈关注、对现代人生的深切反思、对小资没落的遗憾和深深挽留,有着鲜明而真实的时代印记。小说所叙述描写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菲利普和于勒本是兄与弟。菲利普虽为小资阶层里的小人物,但为人无太大瑕疵,且处事奉公守法,工作也勤勤恳恳。他弟弟于勒却与其相反,染一身花花公子混世魔王的毛病,不仅经常挥霍钱财,而且品行不端,为人不正。菲利普一气之下,按照当地的传统习惯,把这个令人操心的弟弟打发去了美洲。若干年后,于勒主动给哥哥写信来,言称在外面做了大买卖赚了大钱。菲利普夫妇闻之欣喜若狂,做起了挤进上流社会的发家梦。因为弟弟在信中还声称要愿意为菲利普赔偿经济损失…… 。最后菲利普夫妇一家在一次旅游中,轮船上偶遇劳困潦倒做苦力的于勒,慌忙避之。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对人性的关注集中体现在对菲利普形象的塑造上。

菲利普具有小资分子及小市民的典型性格。生活不甚艰难但也不甚富裕,但菲利普的灵魂深处或者骨子里有着暴发户似的发财致富梦。当于勒来信声称“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为补偿哥哥准备归乡和菲利普一家“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云云时,菲利浦的发财梦迅速膨胀。

这与当时的法国国情有关。19世纪80年代前后,小资们的生活比父辈们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也许已不再为“五斗米”而付出汗流浃背的辛苦和劳动,但小资们在那个时代的经济地位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由于 法国垄断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小资产阶级和它所仰慕的资产阶级已有了分化,小资们的生存的最大追求就是过上像资产阶级那样富裕而体面的生活,小资们做梦都想挤入获混入上流社会,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如果有运气或运气足够得好,他们可能爬上去;相反,运气不好,他们更有可能跌入下层社会 。在这两种可能之间,小资们活得当然很纠结。

于勒的来信向菲利普提供了向上走的可能,这种可能曾经让菲利普一度深信不疑。于是,故事发生了。这个发家梦,不但菲利普信,夫人也信,甚至在这封内容真假难辨的信的蛊惑下,菲利普夫妇“拟定了上千种计划”,计划有多细致呢?“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幢别墅”。来信内容有意无意的一扩散,甚至菲利普的二女儿也沾光“福音”定下了婚事。在这时的菲利普看来,发家已是万事俱备了。

发家梦戛然止于菲利普一家的旅行途中。轮船上,貌似乞丐正卖牡蛎的于勒出现了。

公允地说,菲利普骨子里并不是很恶,甚至也算不上低俗的人。菲利普摊上了一个好不争气的弟弟。于勒不仅有着下层社会为人不正品行不端的种种恶习,仅从他的来信看特点恶习中又增添了撒谎的一项。菲利普把于勒支派到了美洲。也可以看作是教育弟弟的一种手段,从动机上是挑不出太大的毛病的。因为,一是菲利普是想让弟弟重新做人,但重新做人变形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吃些苦。二是菲利普也是按照当地的风俗选择和使用了这种教育手段。菲利普接到了于勒的来信心情是很高兴的。这种高兴当然与于勒的谎言而做起了发财梦有关,但也不能否认,他也为于勒能与家人团聚从而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而高兴。

对菲利普的发家梦也不应给予完全的否定。小资们向上的生活追求,在当时的环境里,比自甘堕落要强得多,只不过菲利普的发家梦脱离了自身的付出和努力,由一个天大的谎言所蛊惑、所牵引,结果自然会上演出极为滑稽的悲剧色彩。

但也必须承认,菲利普的骨子里有着小市民的虚荣和精明。尤其是与于勒在轮船上相遇避而不见,更显示出他性格里冷酷的一面。莫泊桑塑造这一人物的最成功之处,就是从菲利普梦幻和破碎之间,揭示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环境下,金钱和富贵对人性造成的伤害及扭曲。菲利普包括其夫人美好人性的逐渐丧失追究深层的原因,与生活所迫脱不了干系,在菲利普身上,读者不难体会到小资们的生活的无奈和生活的艰辛。此外,菲利普形象塑造的成功,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创作视角的选择,可谓独具匠心。作者以菲利普小儿子“我”作为叙述者,以混沌未开的童心去观察去叙说,自然展露了一个未成年孩子善良纯真的天性,这与菲利普夫妇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自私冷酷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反差,不能不令读者唏嘘感叹,不能不给小说凭添了思想厚度。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了里,美好的人性,也许只能从混沌未开的童心里才能发现。只有年龄尚小的“我”若瑟夫.达夫朗,还保持着善良纯真的天性。他按照父母的命令,把钱付给了于勒,并且多加了10个铜板的小费,看着满脸沧桑的于勒,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心情沉重的离开了于勒。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 若瑟夫.达夫朗最终仍然保存了美好的人性。说明了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而作者又何尝不是,正是因为其保持着那颗热爱生活的童心,才能创造出一部一部伟大的作品。有人说,艺术家们体现着社会的良心,恐怕并不为过。鲁迅先生写作的《孔乙己》,其叙述角度很与《我的叔叔于勒》类似,极有可能是受到了莫泊桑这篇小说的影响和启示。

真正的文学永远诉诸人性,人对自我的、对生命的感受是不会随着时间的转变而转变的。这篇小说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同时,深刻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残酷性和戏剧性。小职员发财梦的破灭,于勒的荣华富贵只是过眼云烟,作者对在变化莫测生活作弄下的以菲利普为代表的小人物给予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展露了一个更真实的生活,一个更广阔的人性。

2015—04—22

I106

A

1673-4564(2015)03-0006-02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于勒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莫泊桑眼里的“傲慢与偏见”
Guy de Maupassant居伊·德·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