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学生观之比较

2015-02-13 16:44聂鸿英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智慧改革教育

聂鸿英



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学生观之比较

聂鸿英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中文系,吉林 延吉 133002)

建国初期到现在我国基础教育先后历经了8次改革,本次改革始于2001年,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性的学生,这关系到这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否取得真正的成功,关系到我国将来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培养怎样的学生关乎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中国、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观”的客观比较,找寻两国基础教育中学生观的不同,以期能够获得参考和借鉴。

中国;美国;基础教育;学生观;比较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真正拉开了的序幕。这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本文通过中国和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观”比较,找出两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观”之不同。

一、中国、美国学生的“基本功”不同

中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讲究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所以我们特别注重让学生课上课下的多学、多练、多记、多考。通过这种方式促使我们的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的“知识量”。美国的基础教育阶段除了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老师特别关注每个学生的发散性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课上课下老师十分看重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要多看、多问、多想、多干。

美国的基础教育也不能说完全没有缺点,但却有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那里,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两国基础教育的差异带来的结果的不同。这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自从诺贝尔科学奖设立至今,一共有700多人或组织获得该奖,在获奖者中,美籍科学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即使我们有些华裔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但是全部是美籍华人,像高锟、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等人,虽然都长着我们中国人的面孔,但是全部是美籍华人,其中高锟即是美国公民,同时也有英国国籍,都并非中国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国曾经互相派教育专家到对方访问考察。中国教育考察团来到美国,看到美国学生上课时课堂秩序非常自由散漫,学生的坐态各种各样,回答问题自由奔放,而且在校学习时间很短,低年级甚至没有作业,美国学生看起来都是不太努力学习的样子,他们学生的基础知识一点也不扎实,在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时,每天就幻想着怎么发明创造。于是中国的教育专家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

同时美国的教育考察团来到中国,他们看到的中国学生每天很早来到学校,上课时纪律很好,作业很多,都按要求完成,中国学生在校时间很长,学习很努力,于是美国的教育专家觉得中国学生很了不起,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

可是三十多年过去了,美国又培养出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仍然遥遥领先世界水平……可见两国的教育专家的结论都错了,但错在哪里?这就是我们要深深反思的地方。

我们中国学生普遍很聪明,也非常勤奋努力,考试成绩很好,基础也很扎实,但是普遍缺乏创造力,致使中国学生在十几年后的科研成果远远不如美国学生。我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美国基础教育中学生的“基本功”差异的结果。中国的基础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解答问题能力,而不太注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而美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喜欢提出问题,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他们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中国、美国培养的“学生”不同

首先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是“聪明的学生”,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的是“智慧的学生”。 “聪明的学生”和“智慧的学生”的区别在于:“聪明的学生” 能够知道答案,“智慧的学生” 能够提出问题;“聪明的学生”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智慧的学生” 表达有力的观点;“聪明的学生”能抓住要领,“智慧的学生”能演绎推理;“聪明的学生” 完成作业,“智慧的学生” 寻找课题;“聪明的学生” 吸收知识,“智慧的学生” 运用知识;“聪明的学生” 长于记忆,“智慧的学生” 长于猜想;“聪明的学生” 喜欢自己学习,“智慧的学生” 善于反思、反省。比如中国、美国历史老师在讲同一历史事件时的教学方法完全不同。我们中国的历史老师在讲完某段历史后,往往要求我们学生记住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备今后考试需要。而美国历史老师往往不采取这种讲课方式,老师们会围绕一个历史事件,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要根据老师的问题收集材料、研究材料、组织观点,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可以这么说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包揽了“聪明的学生”的所有特点。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的学生也囊括了“智慧的学生”的所有表现。

其次中国基础教育培养的是“考生”,美国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学生”。 “考生”和 “学生”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反映出两国基础教育中“学生观”的本质区别。“考生”和 “学生”是不同的,“考生”学习的目的是获得高分,是去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 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能力,是去探索未知世界者的挑战者。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人口不到世界人口5%的美国,却得到了世界70%以上的诺贝尔奖,而国际上那些得到诺贝尔科学奖的为什么不多出自于我们这些“高分”的学生。这与中国、美国基础教育中树立的“学生观”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样说不是让每个人都去拿诺贝尔奖,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乃至一个企业如果离开科技创新,将不会是发达先进的,将不会在国际上是有竞争力的。所以我们要转变我们基础教育中的“考生”观,我们要鼓励学生追求诺贝尔奖的精神,这就是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自主创新精神。

三、中国、美国学生“练功”快慢不同

我们中国基础教育学生练的是“快功”, 搞早学多学、考啥学啥的“双基”, 来得快但后劲不足。美国基础教育学生练的是“慢功”, 学生的成绩从低到高,越到后面成绩越高,反映出美国学生的后劲十足。 中国基础教育以灌输现成知识为主,授之我们学生的是“以鱼”, 美国基础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授之学生“以渔”。 实际上,中国孩子起跑领先只是一种虚幻的表象,美国基础教育使得孩子后劲儿十足,使他们的学生在科技创新中领先于我们的学生。这些都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中国要领先于未来的世界,要更加发展,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理念,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要让我们的学生起步快,同时也要保持足够的体力,在后期的竞争中动力十足。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的基础教育不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美国基础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对社会的统一要求强调不够;另外因为过分强调实际工作能力和兴趣的多方面发展而显得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些我们都应该引以为戒。

[1]李洪修.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3.

[2]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周兴国,朱家存.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徐玉珍.可持续发展与基础教育的革新[J].教育研究,1999(10).

[5]张人杰.现代教育革论[J].外国教育资料, 1985(5).

[6]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4).

[7]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2015—04—08

G72

A

1673-4564(2015)03-0015-03

猜你喜欢
智慧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有智慧的羊
瞧,那些改革推手
智慧派